重载充气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557882 阅读:28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10 20:10
在轮胎2中,主体24和胎侧末端26通过在胎面4的边缘PT处形成的侧向槽22来形成。带束层12的宽度BW对主体24的宽度TW的比例为0.95~1.00。各个侧向槽22的宽度GW大于或等于2.0mm。各个胎侧末端26的宽度RW大于或等于2.0mm。各个侧向槽22的深度D1对各个主沟槽30a的深度D的比例为0.6~1.0。从各个胎侧末端26的顶点PP到胎面表面28的距离H相对于深度D的比例大于或等于0.4。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重载充气轮胎
技术介绍
轮胎的胎面包括胎面表面。胎面表面能与路面接触。胎面由经交联的橡胶形成。在安装于卡车、公共汽车等的重载充气轮胎中,典型地在胎面中形成许多凹槽,以便沿圆周方向延伸,从而形成许多肋(ribs)。在这些肋中,在轴向上最外部中形成的肋被称为胎肩肋(shoulder rib),并且存在可能在胎肩肋中出现不均匀磨损的问题。特别在安装于车辆转向轮(steeredwheel)上的轮胎中,该倾向较显著。人们提出了各种用于应对胎面不均匀磨损的方法。典型的方法在如下文献中被公开USP4480671、JP2003-341305、JP03-011921 (USP4480671)、JP2005-028947(US2005/0006016)、JP03-253408、和JP2006-527686(US2006/0090826)。由于磨损,胎肩肋的厚度可能沿轴向从内侧向外侧逐渐减小。由这种状态引起的磨损被称为胎肩磨损。为了改善胎肩磨损,已经进行了重新考虑,以致其中与地面接触的轮胎形状通过调整胎肩肋与地面接触的长度来进行调整。在具有以较大长度与地面接触的胎肩肋的胎面中,负载沿轴向集中在位于胎肩肋最外部的末端部,并且异常高的接触压力可能被施加到所述末端部。当由于轮胎的旋转、胎肩肋由接触地面状态释出时,末端部在路面上滑动。在该情况下,胎肩肋的末端发生摩擦,以致可能在末端部形成阶梯部(steppedportion)。引起在胎肩肋的末端部分中产生阶梯部的磨损被称为阶梯磨损(step wear)ο通过重新考虑轮胎与地面接触的形状,抑制了胎肩磨损的产生。然而,又出现了阶梯磨损的另一问题。因此,并没有充分抑制不匀磨损的产生。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获得可抑制不均匀磨损产生的重载充气轮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重载充气轮胎包括由交联橡胶形成的胎面;以及沿径向位于胎面内侦U、且沿轴向延伸的带束层。具有形成胎面表面的外表面的主体、以及沿轴向位于主体外侧的胎侧末端(side ends)通过在胎面末端部形成的、沿圆周方向延伸的侧向槽(sidegrooves)来形成。在主体的末端部中,通过在主体中形成的、沿圆周方向延伸的主沟槽(main groove)来形成胎肩部。各个胎侧末端的顶点位于胎面表面的径向内侧。带束层的宽度BW对主体的宽度TW的比例大于或等于0. 95、且不大于1. 00。各个侧向槽的宽度GW大于或等于2. 0mm。各个胎侧末端的宽度RW大于或等于2. 0mm。各个侧向槽的宽度GW和各个胎侧末端的宽度RW的总和小于或等于10mm。各个侧向槽的深度Dl对各个主沟槽的深度D的比例大于或等于O. 6、且不大于1. O。从各个胎侧末端的顶点到胎面表面的距离H相对于各个主沟槽深度D的比例大于或等于O. 4。当各个胎肩部的地面接触面(所述地面接触面是当轮胎接触地面时获得的)被沿圆周延伸、且经过地面接触面最大宽度中心的虚拟边界划分为外地面接触面(outer ground contact surface)、和沿轴向位于外地面接触面内侧的内地面接触面(inner ground contact surface)时,外地面接触面的平均地面接触压力Po相对于内地面接触面的平均地面接触压力Pi的比值为大于或等于O. 90,并且不大于1. 00。优选,在重载充气轮胎中,距离H对深度Dl的比例为大于或等于0.4,且不大于O. 9 ο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重载充气轮胎一部分的横截面视图;图2是图1所示轮胎的胎面花纹一部分的展开图;图3是图1中所示轮胎一部分的放大横截面图;并且图4是说明其中图1所示轮胎与地面接触时的状态的概略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将基于优选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图1所示轮胎2包括胎面4、胎侧壁6、胎圈8、胎体10、带束层12、补强层14、夕卜层胶(cover rubber) 16、气密层18、以及胎圈包布20。轮胎2是无内胎型轮胎。轮胎2装在卡车、公共汽车等上面。在图1中,向上/向下方向表示径向,向左/向右方向表示轴向,并且与片状表面正交的方向表示圆周方向。轮胎2的形状沿图1中所示点划线CL几乎两侧对称。点划线表示轮胎2的赤道面。在图1中,附图标记PT表示为胎面4的边缘。边缘PT表示胎面4和各个胎侧壁6之间的边界。胎面4由耐磨性出色的交联橡胶形成。胎面4具有径向向外投射的形状。在轮胎2中,胎面4在各边缘PT部分具有侧向槽22。侧向槽22沿圆周方向延伸。在轮胎2中,侧向槽22在胎面4的各边缘PT部分中形成,从而形成主体24和胎侧末端26。在轮胎2中,侧向槽22分别在胎面4的两个边缘PT中形成,这并未显示出来。因此,侧向槽22在胎面4的两个边缘PT部分中形成,从而形成主体24和胎侧末端26。换言之,胎面4包括主体24、一对胎侧末端26、以及一对侧向槽22。各个胎侧末端26位于主体24的轴向外侧。在图1中,附图标记PP表示各胎侧末端26的边缘,其位于胎侧末端26的轴向最内侧。如附图中所示,各个胎侧末端26的外表面从边缘PP沿轴向向外延伸,从而沿径向向内倾斜。边缘PP是各个胎侧末端26的顶点。主体24具有胎面表面28。换言之,主体24的外表面形成胎面表面28。胎面表面28能与路面接触。胎面表面28具有在其中形成的沟槽30。由于沟槽30而形成胎面花纹。图2是轮胎2的胎面花纹的展开图。在图2中,向上/向下方向表示径向,向左/向右方向表不轴向,并且与片状表面正交的方向表不圆周方向。在轮胎2的胎面表面28中,形成主沟槽30a和窄沟槽30b。主沟槽30a沿圆周方向延伸。在图2中,附图标记丽表示各个主沟槽30a的宽度。在轮胎2中,各主沟槽30a的宽度MW大于或等于5. 0mm,且不大于15. Omm0如附图所示,在轮胎2中形成的主沟槽30a的数目为4。所有主沟槽30a都具有几乎相同的深度和宽度。在轮胎2中,主沟槽30a在主体24中形成,以致形成五个肋32,从而沿圆周方向延伸。在本文中所述的实施方式中,在这些肋32之中,位于轮胎赤道方向上的肋表示为肋32c,并且被称为中心部34。形成一对肋32m,各个肋32m位于中心部34的径向外侧,并且肋32m被称为中间部36。形成一对肋32s,各个肋32s位于对应的中间部36中的一个的径向外侧,并且肋32s被称为胎肩部38。在轮胎2中,在主体24中形成四个主沟槽30a。因此,在轮胎赤道上形成中心部34,分别在主体24的末端40部分中形成胎肩部38,并且各个中间部36在中心部34与相应的胎肩部38中的一个之间形成。窄沟槽30b几乎沿轴向延伸。窄沟槽30b的宽度极小。窄沟槽30b能够使得肋32变得灵活(flexible)。窄沟槽30b可以被称为胎纹沟(sipe)。如附图所示,在轮胎2中,各个中心部34和中间部36具有多个形成于其中的窄沟槽30b。形成的窄沟槽30b沿圆周方向以预定间隔相互隔开。在轮胎2中,可形成胎面4的主体24,该主体24中有多个沿圆周方向延伸的主沟槽30a和多个沿轴向延伸的次沟槽(sub-groove),并且各个次沟槽具有与各个主沟槽30a几乎相同的宽度和深度,由此将主体24划分为多块。在该情况下,在形成主体24的多个块之中,位于主体24的各个末端40部分、且以连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重载充气轮胎,其包含:由交联橡胶形成的胎面;以及位于胎面径向内侧、且沿轴向延伸的带束层,其中具有形成胎面表面的外表面的主体、以及沿轴向位于主体外侧的胎侧末端由形成于胎面末端部并沿圆周方向延伸的侧向槽来形成,在主体的末端部中,通过在主体中形成的、沿圆周方向延伸的主沟槽来形成胎肩部,各个胎侧末端的顶点位于胎面表面的径向内侧,带束层的宽度BW对主体的宽度TW之比大于或等于0.95、且不大于1.00,各个侧向槽的宽度GW大于或等于2.0mm,各个胎侧末端的宽度RW大于或等于2.0mm,各个侧向槽的宽度GW和各个胎侧末端的宽度RW的总和小于或等于10mm,各个侧向槽的深度D1对各个主沟槽的深度D的比例大于或等于0.6、且不大于1.0,从各个胎侧末端的顶点到胎面表面的距离H相对于各个主沟槽深度D的比例大于或等于0.4,并且当轮胎与地面接触时获得的各胎肩部的地面接触面被沿着圆周方向延伸、且经过地面接触面最大宽度中心的虚拟边界划分为外地面接触面和位于外地面接触面轴向内侧的内地面接触面时,外地面接触面的平均地面接触压力Po对内地面接触面的平均地面接触压力Pi的比例为大于或等于0.90、且不大于1.00。...

【技术特征摘要】
2011.08.23 JP 2011-1810691.一种重载充气轮胎,其包含由交联橡胶形成的胎面;以及位于胎面径向内侧、且沿轴向延伸的带束层,其中具有形成胎面表面的外表面的主体、以及沿轴向位于主体外侧的胎侧末端由形成于胎面末端部并沿圆周方向延伸的侧向槽来形成,在主体的末端部中,通过在主体中形成的、沿圆周方向延伸的主沟槽来形成胎肩部, 各个胎侧末端的顶点位于胎面表面的径向内侧,带束层的宽度BW对主体的宽度TW之比大于或等于O. 95、且不大于1. 00,各个侧向槽的宽度GW大于或等于2. Omm,各个胎侧末端的宽度RW大于或等于2. Omm,各个侧向槽的宽度GW和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棚田健一郎
申请(专利权)人: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