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压阻尼力可调的倒置式后减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529435 阅读:165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04 11:0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预压阻尼力可调的倒置式后减震,包括上接头、下接头、双筒式缸体、减震连杆、减震弹簧、油封、活塞体,减震连杆的下端通过螺母锁紧在下接头上,双筒式缸体的上端与上接头固定在一起,减震连杆的上端伸入双筒式缸体的工作缸内,在限位垫与导向座之间的减震连杆上装有缓冲簧,活塞体与限位垫之间设置有阻尼阀片和阻尼阀片簧;下接头上装有轴线竖直的定位螺钉和轴线水平的调节螺钉,定位螺钉的上端面正对减震连杆的下端,调节螺钉垂直穿过下接头的侧壁后,与减震连杆的下端锥齿啮合。通过旋进、旋出调节螺钉,可对预压阻尼力进行调节,以适用不同车辆工况和路况要求,提高驾驶舒适性和操纵性;同时简化整体结构,降低了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减震装置,特别是摩托车后减震。
技术介绍
图1所示为传统的液压阻尼式后减震,图2所示是该后减震在车架上的安装示意。结合图1、图2可知,该后减震主要由上接头1、下接头2、双筒式缸体3、减震连杆4、减震弹簧5、油封6、导向座7、活塞体8、缓冲簧10等组成。减震连杆4的上端通过螺母锁紧在上接头I上,双筒式缸体3的下端与下接头2焊接在一起,减震连杆4的下端伸入双筒式缸体3的工作缸内。在减震连杆4与工作缸之间设置有活塞体8,活塞体8将工作缸分隔成上腔体A和下腔体B,在双筒式缸体3的上端与减震连杆4之间设置有油封6和导向座7,在活塞体8上开有阻尼孔8a将上腔体A和下腔体B连通。该后减震的上端通过上接头I铰接在车架18上,下端通过下接头2铰接在后叉19上。当车遇到障碍时,减震弹簧5被压缩,减震连杆4相对向下运动,下腔体B的体积减小,油液通过阻尼孔8a向上腔体A流动。当 减震弹簧5复原时油液向下流动,在油液通过阻尼孔8a时受到阻力,实现了减震的作用。随着后减震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倒置式后减震,如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开的“一种倒置式后减震器”,专利号为200820099733. 5,即减震连杆的上端与上接头I连,双筒式缸体的下端与下接头相连,相比传统的液压阻尼式后减震,其减震效果更好,驾乘舒适性更高。但是,目前出现的倒置式后减震通常结构较为复杂,零件数量多;同时,缓冲簧及阻尼阀片簧的预压力在设计时已确定,其预压阻尼力只能与某一行驶特性相匹配,并不能满足车辆多工况的要求,其车辆操控性及舒适性仍有待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针对上述技术问题进行改进,旨在提供一种可以调节预压阻尼力的倒置式后减震,以适用不同路况要求,提高驾驶舒适性和操纵性。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预压阻尼力可调的倒置式后减震,包括上接头(I)、下接头(2)、双筒式缸体(3)、减震连杆(4)和减震弹簧(5),关键在于所述减震连杆(4)的下端通过螺母锁紧在下接头(2)上,双筒式缸体(3)的上端与上接头(I)固定在一起,减震连杆(4)的上端伸入双筒式缸体(3)的工作缸内,并在减震连杆(4)与工作缸之间设置有活塞体(8),在双筒式缸体(3)的下端与减震连杆(4)之间设置有油封(6)和导向座(7),且导向座(7)位于油封(6)的上方,所述活塞体(8)将工作缸(3b)分隔成上腔体㈧和下腔体(B),在所述活塞体⑶上开有阻尼孔(8a)将上腔体㈧和下腔体⑶连通,在活塞体(8)的下方设置有限位垫(9),在限位垫(9)与导向座(7)之间的减震连杆(4)上装有缓冲簧(10),所述活塞体(8)与限位垫(9)之间设置有阻尼阀片(17)和阻尼阀片簧(15),所述阻尼阀片(17)将阻尼孔(8a)盖住,阻尼阀片簧(15)顶在所述阻尼阀片(17)上;所述下接头(2)上装有轴线竖直的定位螺钉(22)和轴线水平的调节螺钉(23),所述定位螺钉(22)的上端面正对减震连杆(4)的下端,调节螺钉(23)垂直穿过下接头(I)的侧壁后,与减震连杆(4)的下端锥齿啮合。工作过程及原理如下当车遇到颠簸严重的路面及载重量增加时,需要增大后减震的预压阻尼力,旋进调节螺钉,由于调节螺杆与减震连杆锥齿啮合,带动减震连杆转动的同时向上移动,阻尼阀片簧的预压力增大,反之,则旋出调节螺钉,阻尼阀片簧的预压力减小。行驶过程中的工作原理与现有倒置式后减震的工作原理相同,当车遇到障碍物时,减震弹簧被压缩,减震连杆相对向上运动,上腔体的体积减小,油液通过阻尼孔向下腔体流动。当减震弹簧复原时油液向上流动,在油液通过阻尼孔时受到阻力,实现了减震的作用。所优选为,上述双筒式缸体(3)的顶部固设有储油腔(C)、底阀体(11)和底阀限位片(16),所述储油腔(C)通过设置在底阀体(11)上的过油孔(Ila)与上腔体㈧连通,所述底阀体(11)与底阀限位片(16)之间设置有底阀片(20)和底阀片簧(21),所述底阀片(20)将过油孔(Ila)盖住,底阀片簧(21)顶在底阀片(20)上。所述双筒式缸体(3)的上部套装有弹簧支撑底座(12),所述弹簧支撑底座(12)通过管路(13)与液压调节泵(14)相连,所述减震弹簧(5)的上端抵在弹簧支撑底座(12)的下表面,减震弹簧(5)的下端抵在下接头(2)的上表面。当车遇到颠簸严重的路面或载重量增加时,还可以通过液压调节泵,增大管路内的压力,从而推动弹簧支撑底座向下运动,并压缩减震弹簧,以提高减震弹簧的预压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后减震的减震性能。所述阻尼孔(8a)由轴向通孔和垂直于轴向通孔的径向孔组成,整体呈“L”形,优化阻尼孔结构,以方便阻尼孔的加工。有益效果(I)通过在下接头上增设定位螺钉和调节螺钉,调节螺钉与减震连杆的下端锥齿啮合,定位螺钉对调节螺钉的旋进、旋出进行限位,从而对后减震的预压阻尼力进行调节,用户可根据车辆状况及路面状况进行预压力调整,使整车减震性能增强,提高车轮与路面的附着性及安全性,满足车辆多工况的要求、以及人们对车辆舒适性与操纵性的高要求;(2)另外,通过增设弹簧支撑底座、管路和液压调节泵,可对减震弹簧的预压力进行调节,以进一步提闻后减震的减震性能;(2)该倒置式后减震相比现有的倒置式减震,结构更为简单、紧凑,有效地降低了制造成本。附图说明图1是传统的液压阻尼式后减震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液压阻尼式后减震在车架上的安装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的局部放大图。图5是预压阻尼力最小的状态。图6是预压阻尼力最大的状态。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结合图3、图4所示的预压阻尼力可调的倒置式后减震,由上接头1、下接头2、双筒式缸体3、减震连杆4、减震弹簧5、油封6、导向座7、活塞体8、限位垫9、缓冲簧10、底阀体11、弹簧支撑底座12、管路13、液压调节泵14、阻尼阀片簧15、底阀限位片16、阻尼阀片17、底阀片20、底阀片簧21、定位螺钉钉22、调节螺钉23等组成。减震连杆4的下端通过螺母锁紧在下接头2上,双筒式缸体3的上端与上接头I固定在一起。双筒式缸体3的下端为开口端,减震连杆4的上端伸入双筒式缸体3的工作缸内。在减震连杆4与工作缸之间设置有活塞体8,活塞体8通过螺母锁紧在减震连杆4上,活塞体8将工作缸分隔成上腔体A和下腔体B。在双筒式缸体3的下端与减震连杆4之间设置有油封6和导向座7,导向座7位于油封6的上方,并通过工作缸下端的收口固定,油封6用于防止工作缸内的油液溢出。在活塞体8上开有阻尼孔8a将上腔体A和下腔体B连通。减震弹簧5设置在弹簧支撑底座12与下接头2之间,减震弹簧5的上端抵在弹簧支撑底座12的下表面,减震弹簧5的下端抵在下接头2的上表面。在活塞体8的下方设置有限位垫9,在限位垫9与导向座7之间的减震连杆4上装有缓冲簧10。活塞体8与限位垫9之间设置有阻尼阀片17和阻尼阀片簧15,阻尼阀片17将阻尼孔8a盖住,阻尼阀片簧15顶在阻尼阀片17上;下接头2上装有轴线竖直的定位螺钉22和轴线水平的调节螺钉23,定位螺钉22的上端面为平面,定位螺钉22的上端面正对减震连杆4的下端,调节螺钉23垂直穿过下接头I的侧壁后,与减震连杆4的下端锥齿啮合。调节螺钉23的端头带有锥齿,减震连杆4的下端带有锥齿,两者啮合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预压阻尼力可调的倒置式后减震,包括上接头(1)、下接头(2)、双筒式缸体(3)、减震连杆(4)和减震弹簧(5),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连杆(4)的下端通过螺母锁紧在下接头(2)上,双筒式缸体(3)的上端与上接头(1)固定在一起,减震连杆(4)的上端伸入双筒式缸体(3)的工作缸内,并在减震连杆(4)与工作缸之间设置有活塞体(8),在双筒式缸体(3)的下端与减震连杆(4)之间设置有油封(6)和导向座(7),且导向座(7)位于油封(6)的上方,所述活塞体(8)将工作缸(3b)分隔成上腔体(A)和下腔体(B),在所述活塞体(8)上开有阻尼孔(8a)将上腔体(A)和下腔体(B)连通,在活塞体(8)的下方设置有限位垫(9),在限位垫(9)与导向座(7)之间的减震连杆(4)上装有缓冲簧(10),所述活塞体(8)与限位垫(9)之间设置有阻尼阀片(17)和阻尼阀片簧(15),所述阻尼阀片(17)将阻尼孔(8a)盖住,阻尼阀片簧(15)顶在所述阻尼阀片(17)上;所述下接头(2)上装有轴线竖直的定位螺钉(22)和轴线水平的调节螺钉(23),所述定位螺钉(22)的上端面正对减震连杆(4)的下端,调节螺钉(23)垂直穿过下接头(1)的侧壁后,与减震连杆(4)的下端锥齿啮合。...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忱鑫邓泽燕
申请(专利权)人: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