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铁路车辆及其底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523078 阅读:205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04 02:1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铁路车辆的底架,其中梁的腹板的中间部具有较小的第一厚度,腹板的端部具有较大的第二厚度。由于中梁的两端部与枕梁连接,需要承受较大的载荷,因此腹板的端部设置较大的第二厚度能够保证中梁需要的强度,由于中梁的中间部与横梁连接,只需承受较小的载荷,因此腹板的中间部设置较小的第一厚度也能够保证中梁需要的强度。与现有技术中采用厚度均较大的腹板相比,这种结构的中梁减小了自身重量,进而减小了铁路车辆的重量。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铁路车辆,包括侧壁、端壁和底架;所述底架采用如上所述的底架,所述底架与所述侧壁、所述端壁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铁路运输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铁路车辆的底架。此外,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应用上述底架的铁路车辆。
技术介绍
现有铁路车辆一般包括车体、转向架、车钩缓冲装置、制动装置和车辆内部设备五个基本部分。车体通常包括底架、侧壁和端壁,底架作为铁路车辆的底座,主要起到支撑的作用。随着大吨位铁路车辆的发展,对于减小铁路车辆的自重、增大铁路车辆的容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请参考图1,图1为现有技术中铁路车辆底架的结构示意图;下面简要介绍这种底架的结构及其在工作过程中存在的缺陷。现有技术中,如图1所示,该底架包括纵向设置的中梁I'、横向设置的枕梁2'、大横梁3'、小横梁4',还包括水平设置的地板5',以及设于地板5'侧边的下侧梁6'。其中中梁I'为上盖板、两块腹板和下盖板焊接而成的箱型结构,各个板的厚度均匀,这种结构的中梁I,强度较大,保证了底架的工作稳定性。然而,上述底架的重量较大,不能适应当前大吨位铁路车辆的要求。有鉴于此,亟待针对上述技术问题,对现有的底架进行优化设计,在保证底架强度的前提下,减小铁路车辆的重量,增大铁路车辆的容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为提供一种用于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铁路车辆的底架,包括中梁(1)、枕梁(2)和横梁(3),所述中梁(1)为上盖板(11)、两个腹板(12)和下盖板(13)围成的箱型结构,所述中梁(1)的中间部与所述横梁(3)连接,所述中梁(1)的端部与所述枕梁(2)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腹板(12)的中间部(121)具有较小的第一厚度,所述腹板(12)的端部(122)具有较大的第二厚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铁路车辆的底架,包括中梁(I)、枕梁(2)和横梁(3),所述中梁(I)为上盖板(11)、两个腹板(12)和下盖板(13)围成的箱型结构,所述中梁(I)的中间部与所述横梁(3)连接,所述中梁(I)的端部与所述枕梁(2)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腹板(12)的中间部(121)具有较小的第一厚度,所述腹板(12)的端部(122)具有较大的第二厚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铁路车辆的底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腹板(12)的中间部(121)与所述腹板(12)的端部(122)之间还设有腹板(12)的过渡板(123),所述腹板(12)的过渡板(123)沿所述腹板(12)的中间部(121)向所述腹板(12)的端部(122)的方向逐渐由所述第一厚度增大到所述第二厚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铁路车辆的底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腹板(12)的中间部(121)、所述腹板(12)的过渡板(123)和所述腹板(12)的端部焊接形成所述腹板(12)。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用于铁路车辆的底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盖板(13)的中间部(131)具有较小的第三厚度,所述下盖板(13)的端部(132)具有较大的第四厚度。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铁路车辆的底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盖板(13)的中间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俊峰李华赵建郑和平秦天宫关晓丽
申请(专利权)人:齐齐哈尔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