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调承载机构,包括钢架和至少两个承载装置,承载装置包括:三铰推杆,位于中间的第一铰接点与钢架铰接;支撑梁,与三铰推杆位于上部的第二铰接点铰接;伸缩驱动装置,一端与三铰推杆位于下部的第三铰接点铰接,另一端铰接于钢架上;支杆,位于上部的第四铰接点与支撑梁铰接,位于下部的第五铰接点与钢架铰接,且第一铰接点和第二铰接点之间的连线,与第四铰接点和第五铰接点之间的连线相等且平行。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在空车时为了满足限界要求,将支撑梁之间的距离减小;在运输宽度大的特殊货物时,为了避免车辆超限的问题,将支撑梁的高度升高同时将支撑梁之间的距离加大。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具有上述可调承载机构的铁路货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铁路货车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可调承载机构及铁路货车。
技术介绍
为了确保机车车辆在铁路线路上运行的安全,防止机车车辆撞击邻近线路的建筑物和设备,而对机车车辆和接近线路的建筑物、设备所规定的不允许超越的轮廓尺寸线称为限界。超限是指货运车辆的载货长度、宽度、高度和载货质量超过规章制度规定的限度。超限车辆上路前应在当地交通局办理《超限运输通行证》并悬挂明显标志,按公路管理机构核定的时间、路线和时速行驶公路。承运人不得涂改、伪造、租借、转让《超限运输通行证》,每张通行证只能用于一次运输,当本次运输结束时通行证及作废。铁路货车运行有明文规定如车辆超限,编组、运行线路都将受限,运费翻番提高。因此,设计铁路货车时,空车须符合机车车辆限界(特种车辆除外),但运输宽度大的特殊货物时,因货物自身外形大导致车辆超限的问题显然是无法避免的。但是,目前铁路货车的宽度和高度是固定不变的,若在空车时满足限界要求,则在运输宽度大的特殊货物时,无法避免车辆超限的问题;相反,若在运输宽度大的特殊货物时,能够避免车辆超限的问题,则无法在空车时满足限界要求。因此,如何开发一种可调承载机构,以能够在空车时满足限界要求,还可在运输宽度大的特殊货物时,能够避免车辆超限的问题,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调承载机构,以能够在空车时满足限界要求,还可在运输宽度大的特殊货物时,能够避免车辆超限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具有上述可调承载机构的铁路货车。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调承载机构,包括钢架,还包括至少两个承载装置,所述承载装置包括三铰推杆,位于中间的第一铰接点与所述钢架铰接;支撑梁,与所述三铰推杆位于上部的第二铰接点铰接;伸缩驱动装置,一端与所述三铰推杆位于下部的第三铰接点铰接,另一端铰接于所述钢架上;支杆,位于上部的第四铰接点与所述支撑梁铰接,位于下部的第五铰接点与所述钢架铰接,且所述三铰推杆的第一铰接点和第二铰接点之间的连线,与所述支杆的第四铰接点和第五铰接点之间的连线相等且平行。优选地,在上述可调承载机构中,所述承载装置为两个,且在两个所述承载装置之间设有用于限制所述支撑梁最小极限位置的限位平台,所述限位平台设置于所述钢架上。优选地,在上述可调承载机构中,在所述支撑梁运动至贴近所述限位平台时,所述支撑梁的顶部平面与所述限位平台的顶部平面位于同一平面上。优选地,在上述可调承载机构中,两个所述承载装置沿所述限位平台对称布置。优选地,在上述可调承载机构中,所述钢架的顶部开设有滑槽,所述支撑梁的底部具有与所述滑槽滑动配合的第一铰支耳和第二铰支耳,所述第四铰接点与所述第一铰支耳铰接,所述第二铰接点与所述第二铰支耳铰接。优选地,在上述可调承载机构中,所述钢架上设有与所述第一铰支耳和第二铰支耳中的至少一个配合,用于限制所述支撑梁最大极限位置的限位装置。优选地,在上述可调承载机构中,所述限位装置包括与所述第一铰支耳对应的第一限位装置和与所述第二铰支耳对应的第二限位装置。优选地,在上述可调承载机构中,在所述支撑梁运动至最大极限位置时,所述支杆向所述第一限位装置方向偏转,且与竖直平面的夹角a>0° ;在所述支撑梁运动至最小极限位置时,所述支杆向所述第二限位装置方向偏转,且与竖直平面的夹角b>0°,且b>a。优选地,在上述可调承载机构中,所述伸缩驱动装置为气缸或油缸。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铁路货车,包括用于承载地板的承载机构,其中,所述承载机构为如上任一项所述可调承载机构。从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可调承载机构,通过伸缩驱动装置推动三铰推杆绕其第一铰接点旋转,第二铰接点推动支撑梁运动。为了保证支撑梁沿水平面运动,还设置了支杆,三铰推杆的第一铰接点和第二铰接点之间的连线,与支杆的第四铰接点和第五铰接点之间的连线相等且平行,这就构成了平行双曲柄机构,使得支撑梁在运动过程中同时发生水平和竖直方向上的同时运动,并且支撑梁始终保持水平状态。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至少两个承载装置,通过保证承载装置向相反方向运动,能够保证各承载装置最外侧的两个支撑梁外侧边界之间的距离的增加和减小。从而能够在空车时为了满足限界要求,将支撑梁之间的距离减小;在运输宽度大的特殊货物时,为了避免车辆超限的问题,将支撑梁的高度升高同时将支撑梁之间的距离加大。另外,在本专利技术另一技术方案中,将承载装置设置为两个,且在两个承载装置之间设有用于限制支撑梁最小极限位置的限位平台,限位平台设置于所述钢架上。在空车时为了满足限界要求,需要将两个支撑梁之间的距离缩小时,驱动两个支撑梁同时向限位平台方向运动,直至贴紧该限位平台,伸缩驱动装置停止工作。本专利技术通过对最小极限位置的限位,提高了设备的操纵准确性,避免支撑梁运动超过极限位置,而发生危险。此外,在本专利技术另一技术方案中,钢架上设有与所述第一铰支耳和第二铰支耳中的至少一个配合,用于限制所述支撑梁最大极限位置的限位装置。在运输宽度大的特殊货物时,为了避免车辆超限的问题,需要将支撑梁之间的距离加大时,驱动两个支撑梁同时向其各自对应的限位装置方向运动,直至贴紧该限位装置,伸缩驱动装置停止工作。本专利技术通过对最大极限位置的限位,进一步提高了设备的操纵准确性,避免支撑梁运动超过极限位置,而发生危险。再者,在本专利技术又一技术方案中,在所述支撑梁运动至最大极限位置时,所述支杆向所述第一限位装置方向偏转,且与竖直平面的夹角a>0° ;在所述支撑梁运动至最小极限位置时,所述支杆向所述第二限位装置方向偏转,且与竖直平面的夹角b>0°,且b>a。因为a>0°,且支杆向所述第一限位装置方向偏转,所以在支撑梁及其承载的货物重力的作用下,有驱动支杆继续向第一限位装置方向转动的趋势,但是通过第一限位装置的限位,使得支杆无法继续发生旋转,因此保证了支撑梁位置的稳定性。同理在最小极限位置时,同样能够保证支撑梁位置的稳定性。通过设定b>a,能够保证在支撑梁向宽度方向运动时,同时能够向高度方向运动,保证高度增加值为正值。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具有上述可调承载机构的铁路货车,由于采用可调承载机构,因此兼具上述所有技术效果。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可调承载机构处于最大极限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可调承载机构处于最小极限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I为钢架,2为支杆,3为伸缩驱动装置,4为三铰推杆,5为支撑梁,6为第一限位装置,7为第二限位装置,8为限位平台。具体实施例方式本专利技术的核心在于提供一种可调承载机构,以能够在空车时满足限界要求,还可在运输宽度大的特殊货物时,能够避免车辆超限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核心在于提供了一种具有上述可调承载机构的铁路货车。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调承载机构,包括钢架(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两个承载装置,所述承载装置包括:三铰推杆(4),位于中间的第一铰接点与所述钢架(1)铰接;支撑梁(5),与所述三铰推杆(4)位于上部的第二铰接点铰接;伸缩驱动装置(3),一端与所述三铰推杆(4)位于下部的第三铰接点铰接,另一端铰接于所述钢架(1)上;支杆(2),位于上部的第四铰接点与所述支撑梁(5)铰接,位于下部的第五铰接点与所述钢架(1)铰接,且所述三铰推杆(4)的第一铰接点和第二铰接点之间的连线,与所述支杆(2)的第四铰接点和第五铰接点之间的连线相等且平行。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调承载机构,包括钢架(I),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两个承载装置,所述承载装置包括 三铰推杆(4 ),位于中间的第一铰接点与所述钢架(I)铰接; 支撑梁(5 ),与所述三铰推杆(4 )位于上部的第二铰接点铰接; 伸缩驱动装置(3),一端与所述三铰推杆(4)位于下部的第三铰接点铰接,另一端铰接于所述钢架(I)上; 支杆(2),位于上部的第四铰接点与所述支撑梁(5)铰接,位于下部的第五铰接点与所述钢架(I)铰接,且所述三铰推杆(4)的第一铰接点和第二铰接点之间的连线,与所述支杆(2)的第四铰接点和第五铰接点之间的连线相等且平行。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承载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装置为两个,且在两个所述承载装置之间设有用于限制所述支撑梁(5)最小极限位置的限位平台(8),所述限位平台(8)设置于所述钢架(I)上。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调承载机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支撑梁(5)运动至贴近所述限位平台(8)时,所述支撑梁(5)的顶部平面与所述限位平台(8)的顶部平面位于同一平面上。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调承载机构,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承载装置沿所述限位平台(8)对称布置。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承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振国,于凤辉,赵天军,付勇,于雷,杨爽,李培,
申请(专利权)人:齐齐哈尔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