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引传动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493775 阅读:2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29 06:13
关于小辊(23)、(63)的个数N1、N2、冕状辊(22)的内径与太阳辊(21)的外径之比ρ1、冕状辊(62)的内径与太阳辊(61)的外径之比ρ2,N1=3及(ρ1+1)×(ρ2+1)≥24+16×20.5成立,若N2=3,则ρ1≥0.102×(ρ1+1)×(ρ2+1)+1.196及ρ1≤min[0.204×(ρ1+1)×(ρ2+1)+3.123,7+4×30.5]成立,若N2=4,则ρ1≥(2-20.5)×(ρ1+1)×(ρ2+1)/4-1及ρ1≤min[0.185×(ρ1+1)×(ρ2+1)+1.320,7+4×30.5]成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使用了行星辊机构的牵弓I传动机构。
技术介绍
使用了行星辊机构的牵引传动机构的关联技术在下述专利文献1、2中公开。在专利文献1、2的牵引传动机构中,第一行星辊机构的冕状辊及第二行星辊机构的冕状辊被固定,第一行星辊机构的行星辊架与第二行星辊机构的太阳辊被连结,由此将第一行星辊机构与第二行星辊机构串联连接。专利文献1、2的牵引传动机构作为减速机构起作用,向第一行星辊机构的太阳辊输入的动力由第一行星辊机构减速而从第一行星辊机构的行星·辊架向第二行星辊机构的太阳辊传递,然后,由第二行星辊机构减速而从第二行星辊机构的行星辊架输出。而且,在下述非专利文献I中,公开了一种沿着冕状辊的周向排列的小辊(行星辊)的个数为4个的行星辊机构。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61-74952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平7-54946号公报专利文献3 日本特开平5-332413号公报专利文献4 :日本特公平7-21303号公报非专利文献非专利文献1:河野晶彦,“印刷機用遊星口一 9式卜9夕'> 3 > F' 9 4 減速二二 7 卜 ο P t ”,Koyo Engineering Journal No. 165, 2004 年,ρ· 60-6
技术实现思路
在行星辊机构中进行转矩传递时,为了避免太阳辊与小辊(行星辊)的接触部、及小辊与冕状辊的接触部产生过大滑动(总滑动),而需要使转矩传递所需的按压力(法线方向的力)作用于所述接触部。在使按压力作用于各接触部时,冕状辊通过接受来自小辊的反力而向径向外侧进行弹性变形。冕状辊的向径向外侧的变形量对应于周向位置而不同,在与小辊接触的接触部的周向位置最大,越从与小辊接触的接触部分离而越减小。当小辊相对于冕状辊相对地公转时,小辊与冕状辊的接触部的周向位置周期性地变化,因此冕状辊的向径向外侧的变形量最大的周向位置周期性地变化,由此在冕状辊上反复产生向径向的变形。该冕状棍的反复变形成为振动 噪音的原因,冕状棍的向径向的变形量越大,冕状棍的反复变形引起的振动·噪音水平变大。另外,在行星辊机构中,需要设计冕状辊的内径与太阳辊的外径的比以避免沿着周向排列的小辊彼此相互干涉,因此通过行星辊机构能够实现的变速比(减速比)也被限制在比小辊的个数所对应的上限值小的范围。例如,在沿着周向排列的小辊的个数为4个的非专利文献I中,为了避免4个小辊彼此相互干涉,而冕状辊的内径与太阳辊的外径的比被限制在比上限值(3+2X2°_5) N 5. 83小的范围内,因此将冕状辊固定时的从太阳辊到行星辊架的减速比被限制在比上限值(4+2X2°_5) N 6. 83小的范围内,无法实现该上限值(4+2X20·5)以上的减速比。为了进一步增大减速比,即使在如专利文献1、2那样将第一行星辊机构与第二行星辊机构串联连接2级的情况下,从第一行星辊机构的太阳辊到第二行星辊机构的行星辊架的减速比也被限制在比上限值(4+2X2°_5)2= (24+16X2°·5) N 46. 6小的范围,无法实现该上限值(24+16X2°_5)以上的减速比。为了进一步增大减速比,当将行星辊机构串联连接3级以上时,会导致牵引传动机构的体积的大型化。为了不导致牵引传动机构的体积的大型化而进一步增大减速比,考虑减少沿着周向排列的小辊的个数而增大每一级的行星辊机构能够实现的减速比。但是,当减少沿着周向排列的小辊的个数时,太阳辊与小辊的接触部的个数、及小辊与冕状辊的接触部的个数也减少,由此,传递转矩容量也下降,因此为了补偿该传递转矩容量的下降量,需要使作用于各接触部的按压力增加。然而,当使作用于各接触部的按压力增加时,冕状辊的向径向的变形量也增大,因此冕状辊的反复变形引起的振动 噪音水平也增大。而且,当沿着周向排 列的小辊的个数为2个以下时,由小辊按压的太阳辊的位置不稳定,难以使按压力稳定地作用于各接触部。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减少冕状辊的向径向的反复变形引起的振动·噪音,并且不会导致体积的大型化而能够增大变速比的牵引传动机构。本专利技术的牵引传动机构将第一行星辊机构和第二行星辊机构串联连接而成,该第一行星辊机构中,由第一行星辊架支承为旋转自如的多个第一行星辊以与第一太阳辊和第一冕状辊接触的方式夹持在第一太阳辊和第一冕状辊之间,该第二行星辊机构中,由第二行星辊架支承为旋转自如的多个第二行星辊以与第二太阳辊和第二冕状辊接触的方式夹持在第二太阳辊和第二冕状辊之间,所述牵引传动机构中,关于第一行星辊的个数N1、第二行星辊的个数N2、第一冕状辊的内径与第一太阳辊的外径之比P1、第二冕状辊的内径与第二太阳辊的外径之比P2,&=3,N2=3、4、5 或 6,及(P Al) X ( P 2+1)彡 24+16X 2。·5 成立。而且,本专利技术的牵引传动机构中,若N2=3,则在设(0.204X (p^l)X ( p2+l)+3. 123)和(7+4X3°_5)中的较小的值为 min时,P1^O. 102X ( P !+I) X ( P 2+1)+1. 196,及 P !彡 min成立。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牵引传动机构中,若N2=4,则在设(O. 185X (Pjl)X ( p2+l)+1. 320)和(7+4X3。.5)中的较小的值为 min时,P ! ^(2-20-5) X ( P !+I) X ( P 2+1)/4-1,及 P 丨彡 min[O. 185X (Pjl)X(P 2+1)+1. 320, 7+4X 3°·5]成立。另夕卜,本专利技术的牵引传动机构中,若N2=5,则在设(O. 234X ( P片1) X(P 2+1)-0. 480)和(7+4 X 30.5)中的较小的值为 min时,P1 ^ O. 206X (P^l)X (p2+l)-l,及 p i 彡 min [O. 234 X ( P !+I) X(P 2+1)-0. 480,7+4X 3°.5]成立。另夕卜,本专利技术的牵引传动机构中,若N2=6,则在设(O. 278X ( P片1) X(P 2+1)-0. 603)和(7+4 X 30.5)中的较小的值为 min时,P1 彡 O. 25 X ( P !+I) X ( P 2+1) -1,及 P1 ( min成立。在本专利技术的一方式中,优选的是,第二太阳辊与第一行星辊架连结,第一冕状辊及第二冕状辊的旋转被限制。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减少第一及第二冕状辊的向径向的反复变形引起的振动 噪音,并且不导致牵引传动机构的体积的大型化而能够实现牵引传动机构整体的变速比的增大。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牵引传动机构的简要结构的图。图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牵引传动机构的简要结构的图。图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牵引传动机构的简要结构的图。图4是说明冕状辊的变形的图。图5是说明行星辊机构的设计方法的一例的流程图。图6是表示行星辊机构的减速比与冕状辊的质量的关系的图。图7是表示小辊的个数与行星辊机构的过盈量的关系的图。图8是表示计算由冕状辊整体的振动功率产生的噪音水平的结果的图。图9是表示计算由冕状辊整体的振动功率产生的噪音水平的结果的图。图10是表示计算由冕状辊整体的振动功率产生的噪音水平的结果的图。图1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牵引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0.07.26 JP 2010-1671501.一种牵引传动机构,将第一行星辊机构和第二行星辊机构串联连接而成,该第一行星辊机构中,由第一行星辊架支承为旋转自如的多个第一行星辊以与第一太阳辊和第一冕状辊接触的方式夹持在第一太阳辊和第一冕状辊之间,该第二行星辊机构中,由第二行星辊架支承为旋转自如的多个第二行星辊以与第二太阳辊和第二冕状辊接触的方式夹持在第二太阳辊和第二冕状辊之间,所述牵引传动机构中, 关于第一行星辊的个数N1、第二行星辊的个数N2、第一冕状辊的内径与第一太阳辊的外径之比P1、第二冕状辊的内径与第二太阳辊的外径之比P2,Ν1=3,Ν2=3、4、5 或 6,及(PJl) X ( P2+l)彡 24+16X2°.5 成立, 若队=3,则在设(O. 204X ( P !+I) X ( P 2+1)+3. 123)和(7+4X 3°·5)中的较小的值为min时,P1^O. 102X ( P !+I)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水野祥宏早川喜三郎西泽博幸山口裕之须浪清一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丰田中央研究所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