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490694 阅读:1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28 16:07
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半导体器件制造方法,包括:提供半导体衬底,所述半导体衬底上具有包括伪栅区的栅极结构以及源漏区;去除所述伪栅区,以暴露半导体衬底,并刻蚀暴露的半导体衬底,在暴露的半导体衬底上形成锯齿状表面,以形成底部为锯齿状的开口,所述锯齿状表面的锯齿沿着伪栅区宽度的方向交替;在锯齿状表面上形成填满所述开口的替代栅区,所述替代栅区的底部为锯齿状。由于替代栅区形成在沿伪栅区宽度的锯齿状表面的半导体衬底上,同半导体衬底的接触也为锯齿状的,这样,在并未增加栅区宽度的情况下,大大地增加了栅区的有效宽度,从而提高了器件的集成度及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半导体制造技术,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
技术介绍
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具有更高性能和更强功能的集成电路要求更大的元件密度,而且各个部件、元件之间或各个元件自身的尺寸、大小和空间也需要进一步缩小,因此,将各个部件及元件集成到有限的空间内也越来越具有挑战性,尤其是如何布局各部件间的 空间和优化集成工艺。栅极是晶体管器件最重要的部件,栅极的长度和宽度(栅长和栅宽)也决定了集成电路的集成密度,为了提高集成电路的集成密度,器件的栅长不断减小,如何提高器件的有效栅宽成为提高集成度和器件性能的重要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提高了器件的有效栅宽,从而提高器件的集成度及性能。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半导体器件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提供半导体衬底,所述半导体衬底上具有包括伪栅区的栅极结构以及源漏区;去除所述伪栅区,以暴露半导体衬底,并刻蚀暴露的半导体衬底,在暴露的半导体衬底上形成锯齿状表面,以形成底部为锯齿状的开口,所述锯齿状表面的锯齿沿着伪栅区宽度的方向交替;在锯齿状表面上形成填满所述开口的替代栅区,所述替代栅区的底部为锯齿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半导体器件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提供半导体衬底,所述半导体衬底上具有包括伪栅区的栅极结构以及源漏区;去除所述伪栅区,以暴露半导体衬底,并刻蚀暴露的半导体衬底,在暴露的半导体衬底上形成锯齿状表面,以形成底部为锯齿状的开口,所述锯齿状表面的锯齿沿着伪栅区宽度的方向交替;在锯齿状表面上形成填满所述开口的替代栅区,所述替代栅区的底部为锯齿状。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擎擎钟汇才朱慧珑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