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通过在分子水平分析结肠组织中的分析区域来检测ACF的方法。具体公开了:一种检测畸变隐窝灶(ACF)的方法,所述方法的特征在于检测选自GSTp、iNOS、CD44、EGFR、COX2和Fzd1的ACF特异性上调的一种或多种分子;ACF检测方法的特征在于分析区域的直径为0.5mm以下;ACF检测的标记物为GSTp、iNOS、CD44、EGFR、COX2或Fzd1;并公开通过使用前述任一处所记载的ACF检测方法,基于受试者的结肠组织的分析区域中的ACF检测结果,来评估受试者中结直肠癌和结直肠腺瘤的风险的方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通过使用对于畸变隐窝灶(aberrant crypt foci, ACF)特异性高表达的分子来检测ACF的方法。本申请要求基于2010年6月30日在日本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2010-148649的优先权,将其内容引入于此以作参考。
技术介绍
结直肠癌在日本是死亡的首要原因,并且在美国是死亡的第二大原因。美国每年 发现约150,000结直肠癌的新病例,这些病例中每年死亡超过50,000例(美国癌症协会(American Cancer Society)估计)。另一方面,由于结直肠癌从良性瘤发展到恶性瘤通常需要几十年,期望早期风险评估和发现从而有助于良好的预后和预防。目前一般所采用的结直肠腺瘤和肿瘤筛选方法的典型实例包括潜血试验、钡灌肠、全结肠镜检和S状结肠镜检。然而,例如在潜血试验的情况中,由于存在其中除腺瘤或肿瘤以外的因素所引起的血检出的病例,不能说这对于结直肠腺瘤和肿瘤具有高度特异性,并且当用于早期检测目的时易于产生假阳性。另一方面,尽管钡灌肠能够检测形态大的晚期癌症,但其存在难以检测小型病变的缺点。另外,由于内窥镜检查使得病变部位(affected site)直接可视化,因此检测结果是高度可靠的,并且这些检查已显示有利于减少结直肠癌的死亡率和发生率。然而,由于病变部位在癌症早期可能极小,因此存在难以通过内窥镜检查检出该病变部位的问题。如此,由于还未完全研发出有效检测结直肠癌和早期结直肠癌的高危群体的检测技术,因而存在许多仅在疾病阶段已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进行诊断的情况。因此,期望在早期便能够低损或无损地进行风险评估并发现结直肠癌的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检测方法。作为从早期病变阶段检测结直肠癌的方法目前所关注的是包括使用核酸和蛋白质分析技术在分子水平上分析的方法。例如,对家族性腺瘤性息肉(familial adenomatouspolyposis, FAP)的遗传易感性是结直肠癌风险因素的典型实例,而通过对受试者进行遗传分析可进行结直肠癌的风险评估。最近,在FAP方式中具有或不具有特征遗传易感性的群体中,已知年龄(50岁以上)和生活方式因素如肥胖、饮酒和吸烟使结直肠癌的未来风险增力口。因此,可由生活方式引起的分子异常(表观遗传学、表达异常)作为预测未来结直肠癌的方式引起注意。事实上,在全基因组相关研究(GWAS)的过程期间已发现了大量表明参与结直肠癌的分子。为了检测大肠中存在的分子异常的目的,已研发了用于分析存在于粪便和血液中的核酸的技术。然而,由于源自于极小病变的核酸仅痕量存在,因而难以早期检测分子异常。在分析装置的敏感度方面,也难以反映血液中测量为Imm以下的微小病变的变化。另外,粪便包含大量肠道细菌以及从病变以外区域剥离的上皮细胞,并且存在大量干扰(noise)。因此,当使用粪便作为样本时,为了检测早期结直肠腺瘤或结直肠肿瘤,需要在癌化和肿瘤发展早期在表达水平上比正常组织增加程度大的优异的分子标记物。因此,还未实现通过检测大肠中早期分子异常来进行结直肠癌早期风险评估的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畸变隐窝灶(ACF)首先由Bird等人在1987年报道为在施用致癌物(氧化偶氮甲烷)的大鼠大肠中亚甲基蓝浓染的微小病变。ACF构成形态学上可检测的最初形态异常(参见,例如,非专利文献I),由于还观察到细胞增殖活性急增和K-ras突变,已表明ACF参与结直肠癌和结直肠腺瘤的发病。还在癌症患者和息肉患者的人大肠的离体样本中观察到亚甲基蓝浓染的病变,已报道这些病变的量在健康人、息肉患者和癌症患者中依序增加(参见,例如,非专利文献2)。基于这些发现,ACF更经常用作结直肠癌预防研究中的指标。测量尺寸为1_以下的ACF在一般内窥镜检查中很难检测到,而通常使用放大内窥镜检测。然而,放大内窥镜的使用需要大量时间来操作,因而其使用机会受到限制,并且难以用于早期结直肠癌的初步筛查。如此,还未实现通过在显微镜下或内窥镜下检测微ACF来评估结直肠癌风险的技术的研发。 另外,为了在分子水平上分析ACF,已对有用的分子标记物进行研究。更具体地,表达水平在ACF中波动的分子的已报道实例包括细胞周期素D1、环氧化酶2(C0X2)、连环素@ 1(0连环素)、诱导型氧化氮合成酶2(iN0S);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⑶44分子(CD44)。然而,这些标记物中的每一种均基于小规模研究而被报道,并且不同于结直肠癌,还未有涉及关于ACF病变中分子改变的大规模研究的评估的报道。例如,在C0X2早期研究的实例(参见非专利文献3)中,由于使用整个大肠中所采集的样品来分析分子改变,ACF的特异性低,并且没有与周围(正常)组织比较来分析仅可归因于ACF的分子改变。另外,在细胞周期素Dl的早期研究(参见非专利文献4)、iN0S的早期研究(参见非专利文献5)和CD44的早期研究(参见非专利文献6)中,由于仅分析了免疫染色的数据,该研究缺乏定量和特异性,并且还未能应用到实际医疗中。此外,在iNOS的早期研究(参见非专利文献7)和EGFR的早期研究(参见非专利文献8)中,所述分析靶向于50个隐窝的相当大的ACF,然而未对早期微ACF的分子改变进行分析。如此,尽管已知多种分子,并已表明其具有能够用作ACF标记分子的能力,但这些均未被认为是足够可靠而批准临床应用。换言之,还未实现证明在以测量为Imm以下的微ACF为典型地代表的微病变阶段(即,在早期阶段)表达水平改变的分子的分析,以及通过分子生物学检测进行的结直肠癌未来风险的简单评估。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 :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首次公开号2007-229054非专利文献非专利文献I :Kelloff 等人,2006,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Vol. 12, No. 12, pp. 3661-3697.非专利文献2 :Takayama 等人,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1998, VoI. 339,No. 18,pp. 1277-1284.非专利文献3 :Fichera 等人,Journal of Surgical Research, 2007, Vol. 142, pp 239-245.非专利文献4 Paulsen 等人,Cancer Research, 2005, Vol. 65, pp. 121-129.非专利文献5 :Xu 等人,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2003, Vol. 9, No. 6,pp.1246-1250.非专利文献6 Boon 等人,Cancer Research, 2002,Vol. 62,pp. 5126-5128.非专利文献7 Takahashi 等人,Carcinogenesis, 2000,Vol. 21,No. 7,pp. 1319-1327.非专利文献8 Cohen 等人,Cancer Research, 2006, Vol. 66, pp. 5126-5128.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为提供通过在分子水平上分析大肠组织的被检区域来检测ACF的方法。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作为为解决前述问题而进行的深入研究的结果,本专利技术的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堀野叶子,
申请(专利权)人: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