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电子控制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396581 阅读:2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08 08: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电子控制器,包括:功率电路组件;控制电路组件,设置在所述功率电路组件上,并与所述功率电路组件电性连接;散热层,设置在所述功率电路组件下方;下盖体,所述散热层设置在所述下盖体上方;以及上盖体,所述上盖体和所述下盖体扣合,所述散热层、所述功率电路组件和所述控制电路组件容置于所述上盖体和所述下盖体组成的空间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大幅提高了汽车电子控制器的输出功率,以及防水性能,结构简单、布局合理紧凑、体积较小,散热性能好,生产成本低,生产装配工艺简单。(*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电子控制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汽车中的电子控制器。
技术介绍
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对于汽车电子控制器的要求日益提高,在有限的体积内尽可能地提高电子控制器的输出功率即为当前业界追求的目标。目前普遍采用的汽车用电子控制器存在输出功率不高,一般情况下,电压为DC12V,电流为15A 45A,峰值最大为60A(持续时间仅为几十秒)。而制约功率提升的一个因素在于控制器内部的结构布局方式及其相应的散热效率。现有的汽车电子控制器一般做法为将功率电路和控制电路制作于同一块普通的PCB板上,其中功率电路中的功率器件MOSFET可以是分离式或贴片式。由于在相同的体积下,同一块PCB板上的电子器件的布局较为紧凑,且电子器件数较多,使得控制器产生的热量无法及时散掉,约束了流经PCB板的电流值,导致该电子控制器的输出功率受限,无法为汽车行驶过程中的控制带来更大的能量支持,也无法有效地解决产品发热问题。由于对汽车电子控制器输出功率的需求提高,大功率的汽车电子控制器将成为一个发展趋势,但是现有的大功率汽车电子控制器的内部结构复杂,模具设计复杂,采用的零件较多,装配工艺复杂,通用性差,进而导致生产成本高,生产工艺繁琐,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随之增多,稳定性差等。另外,汽车电子控制器除了要求能够输出大功率外,还对密封防护性和温度环境提出特殊的要求。如果能够保证汽车控制器具有较强的防水性,则汽车控制的可靠性将随之提升,可适应更加恶劣多变的户外环境,降低车辆在行驶中的故障率。但现有技术中汽车电子控制器的防水等级较低,不能满足防水性要求。为了有效解决上述缺陷或困扰,相关
莫不费尽心思谋求解决之道,但长久以来一直未见合适的解决方案。因此如何设计一种新颖的电子控制器,用以提高输出功率和防水性能,简化设计和装配工艺,降低生产成本,亦成为当前相关领域亟待改进的目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支撑汽车电子控制器输出大功率并更进一步地提高其防水性能的汽车电子控制器。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电子控制器,包括功率电路组件;控制电路组件,设置在所述功率电路组件上,并与所述功率电路组件电性连接;散热层,设置在所述功率电路组件下方;下盖体,所述散热层设置在所述下盖体上方;以及上盖体,所述上盖体和所述下盖体扣合,所述散热层、所述功率电路组件和所述控制电路组件容置于所述上盖体和所述下盖体组成的空间内。在所述上盖体和/或所述下盖体上设置有至少一透气塞。所述控制电路组件通过连接件与该功率电路组件电性连接。所述连接件为插针,或软排线,或柔性电路板。所述上盖体包括上盖板和设置在所述上盖板周缘的遮挡板,所述遮挡板的下缘设有一个或多个缺口,所述控制电路组件的接插件和/或所述功率电路组件的接插件分别贯穿所述缺口,伸出于所述上盖体以及所述下盖体之外。所述上盖体包括上盖板和设置在所述上盖板周缘的遮挡板,所述遮挡板的底缘设置有凸唇,所述下盖体的上表面的周缘设置有相应的凹槽,所述凸唇插入于所述凹槽中,或者,所述遮挡板的底缘设置有凹槽,所述下盖体的上表面的周缘设置有相应的凸唇,所述凸唇插入于所述凹槽中。所述凹槽中设有粘接剂,所述凸唇通过所述粘接剂与所述凹槽紧密连接。所述控制电路组件的接插件或者所述功率电路组件的接插件,对应所述缺口的位置设置有一凹陷部,所述缺口设置有第一凸起部,所述第一凸起部容置于所述凹陷部。所述下盖体对应所述缺口处设置有第二凸起部,所述第二凸起部容置于所述凹陷部。所述接插件的凹陷部中设有粘接剂,所述第一凸起部和所述第二凸起部通过所述粘接剂与所述接插件的凹陷部紧密连接。该上、下盖体通过至少一接合件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散热层、所述功率电路组件和所述控制电路组件通过紧固件锁固在下盖体上。通过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可支撑汽车电子控制器输出大功率,能够满足电压DC12V,电流峰值在60A IlOA稳定运行3 15分钟(在_40°C 85°C环境下)。另外,可大幅提高汽车电子控制器的防水性能,使防水级别达到IP67。本技术的技术方案结构简单、布局合理紧凑、体积较小,具有较好的散热性能。同时,均采用通用零部件,使得生产成本降低,生产装配工艺简单。附图说明图I所示为本技术的汽车电子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所示为本技术的汽车电子控制器的组合示意图;图3A所示为上盖体的结构示意图;图3B所示为将图3A中的上盖体翻转180度后的结构示意图;图3C所示为遮挡板与下盖体连接处的结构示意图;图3D所示为下盖体的结构示意图;图4A、4B所示为缺口处的详细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汽车电子控制器包括功率电路组件、控制电路组件、散热层、下盖体和上盖体。该功率电路组件包括PCB板以及设置在其上的功率器件和现有技术中的其他电子元器件,用以输出负载(如电子助力系统、冷却风扇控制或轮毂电机驱动器)所需的功率。控制电路组件包括PCB板以及设置在其上的电子元器件,输出控制信号,用以控制功率器件。该控制电路组件可设置在该功率电路组件上并与该功率电路组件电性连接,或者,该控制电路组件与该功率电路组件平行放置,并与该功率电路组件电性连接。该散热层设置在该功率电路组件下方与该下盖体之间。该上盖体和该下盖体扣合,该散热层、该功率电路组件和该控制电路组件容置于该上盖体和该下盖体组成的空间内。请参阅图I所示为本技术的汽车电子控制器100的结构示意图。汽车电子控制器100的具体结构自下而上包括下盖体101、散热层102、功率电路组件103、控制电路组件104 (为清楚表现散热层102的存在,图中将其设置在功率电路组件的上方,但是其实际位置为处于功率电路组件的下方)以及上盖体105。散热层102覆盖在该下盖体101的上表面上。该功率电路组件103设置在该散热层102的上表面。控制电路组件104,设置在该功率电路组件103上并与该功率电路组件103电性连接,或者,在其他的方案中控制电路组件104与该功率电路组件103平行放置并与该功率电路组件103电性连接。上盖体105与该下盖体101扣合,从而使得散热层102、功率电路组件103和控制电路组件104均容置于该上盖体105与该下盖体101组成的空间内。该散热层102、功率电路组件103、控制电路组件104和下盖体101上分别设有安装孔,用以机械安装固定,即通过紧固件(如螺丝)分别将该散热层102、功率电路组件103、控制电路组件104和下盖体101的相应安装孔锁固在一起,实现它们之间的机械连接。图2为本技术的防水型汽车大功率电子控制器100的组合示意图。本技术的功率电路组件103和控制电路组件104之间通过一连接件1031进行电性连接。该连接件1031可采用插针等标准、通用的插件。如图I可见,插针设置在功率电路组件103上,而控制电路组件104设置有对应该插针的开孔1041,控制电路组件104通过该开孔1041套设在该插针上以进行焊接,从而实现功率电路组件103和控制电路组件104的电性连接。本技术采用连接件实现功率电路组件103和控制电路组件104之间的连接,通用性强,连接方式简单快捷,不增加额外的工艺流程。需要指出的是,本技术不仅限于插针,其他可以实现电性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电子控制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功率电路组件;控制电路组件,设置在所述功率电路组件上,并与所述功率电路组件电性连接;散热层,设置在所述功率电路组件下方;下盖体,所述散热层设置在所述下盖体上方;以及上盖体,所述上盖体和所述下盖体扣合,所述散热层、所述功率电路组件和所述控制电路组件容置于所述上盖体和所述下盖体组成的空间内。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安君
申请(专利权)人: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