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车锁定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368963 阅读:1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2-28 18:3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通过防止从外部接触电动致动器而可防止驻车锁定机构的功能的下降,且与以往相比可减少制造成本的驻车锁定装置,因此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驻车锁定装置,具备:电动致动器(11),其根据变速操作而工作;和驻车锁定机构(12),其由电动致动器(11)驱动,且能取得维持车辆(1)的停止状态的驻车锁定维持状态和解除所述停止状态的驻车锁定解除状态,其特征在于,电动致动器(11)配置于构成产生动力的发动机(2)的第一壳体(1H)和构成传递发动机(2)的动力的变速桥(3)的第二壳体(2H)之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驻车锁定装置,特别涉及具备根据驾驶员的变速操作而动作的电动致动器且搭载于机动车等车辆的驻车锁定装置。
技术介绍
以往,作为此种驻车锁定装置,已知有一种产品,其具备在将从发动机输出的动力传递到车轴的动力传递装置设置的驻车齿轮和驻车锁爪;工作以使驻车锁爪与驻车齿轮卡合及脱离的电动致动器;和连结驻车锁爪和电动致动器以使驻车锁爪和电动致动器联动的连结机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 )。在该驻车锁定装置中,电动致动器及连结机构配置于如下位置在动力传递装置的壳体的侧壁处的车轴的后方、接近车轴,且从前方观察与车轴重叠。另外,在电动致动器 的箱体后部,配置有电动马达、引线连接器。在现有的驻车锁定装置中,如果电动致动器根据驾驶员的变速杆操作而工作,则切换维持车辆的停止状态的驻车锁定维持状态和解除该停止状态的驻车锁定解除状态。另外,在现有的驻车锁定装置中,在动力传递装置的壳体的侧壁处的车轴的后方接近车轴且从前方观察与车轴重叠的位置配置致动器和连结机构,所以电动致动器和连结机成为,隐藏在车轴的阴影中的形状,因而就不需要设置特别的部件来保护电动致动器和连结机构免受飞石等影响。另外,如果成为电动马达及引线连接器设置于电动致动器的箱体的后部的结构,则电动致动器的箱体成为此类强度较低的部位的防护壁。这样,现有的驻车锁定装置不会导致部件数量和/或制造工序增多地实现对电动致动器及连结机构的保护使其免受飞石等影响。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0 - 085551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在上述那样的现有的驻车锁定装置中,电动致动器和连结机构成为隐藏于车轴的阴影中的形状,虽然实现了保护,但由于其配置于动力传递装置的壳体的侧壁即壳体的外侧,所以会从外部容易地碰到电动致动器及连结机构。S卩、在搭载有该驻车锁定装置的车辆中,容易从外部接触到电动致动器及连结机构。其结果,存在电动致动器和/或连结机构被拆下、或者电动致动器动作,驻车锁定机构的功能有可能下降这一问题。为了消除此类驻车锁定机构功能下降的可能性,可以考虑如下对策使电动致动器和/或连结机构牢固并且用不能轻易拆下的特殊螺栓将其安装于动力传递装置的壳体的侧壁。另外,也可以考虑如下对策以由信号控制的SR马达(Switched ReluctanceMotor)代替构成电动致动器的电动机,仅靠通电不能使其工作。但是,任一对策都会导致构成要素的成本增加,存在驻车锁定装置的制造成本增大这一问题。本专利技术是为解决上述那样的现有的问题而研制的,其课题在于提供能够通过防止从外部接触电动致动器而防止驻车锁定机构的功能下降、与以往相比能够降低制造成本的驻车锁定装置。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涉及的驻车锁定装置,(I)具备电动致动器,其根据变速操作而动作;和驻车锁定机构,其由所述电动致动器驱动,能够取得维持车辆的停止状态的驻车锁定维持状态和解除所述停止状态的驻车锁定解除状态,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致动 器配置于构成产生动力的动力产生装置的第一壳体和构成传递所述动力产生装置的动力的动力传递装置的第二壳体之间。在该驻车锁定装置中,电动致动器配置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因此完全不能从外部接触电动致动器及驻车锁定机构。在搭载有以往的驻车锁定装置的车辆中,电动致动器配置于壳体的外侧,因此有可能从外部容易地拆下电动致动器和驻车锁定机构或者使电动致动器动作,导致车辆处于能够移动的状态。相对于此,在本专利技术涉及的驻车锁定装置中,无法触碰电动致动器,因此不可能由于触碰驻车锁定装置而导致驻车锁定机构的功能下降,驻车锁定装置的可靠性提高。因此,由于无法碰到电动致动器及驻车锁定机构,因此无需使电动致动器和驻车锁定机构牢固,也无需采用电动致动器的特殊固定螺栓。此外,也无需采用成本较高的SR马达来构成电动致动器,不会仅靠通电就工作。其结果,能够使用成本较低且具有高精度的DC马达和/或以标准规格为基准的廉价的固定螺栓,与以往相比能够显著地降低驻车锁定装置的制造成本。具有上述(I)的构成的驻车锁定装置,其特征在于,(2)所述电动致动器被支撑于在所述第一壳体及所述第二壳体中的至少任一个设置的支撑部,配置在由所述第一壳体的内壁部和所述第二壳体的内壁部包围的空间中。在该驻车锁定装置中,电动致动器被支撑于支撑部,被配置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因此完全不能从外部进入该空间。其结果,不会从外部碰到电动致动器和驻车锁定机构。因此,消除了驻车锁定装置中的驻车锁定功能下降的可能性,驻车锁定装置的可罪性提闻。具有上述(I)或(2)的构成的驻车锁定装置,其特征在于,(3)所述第二壳体具备向所述第一壳体延伸的延长部。在该驻车锁定装置中,第二壳体具备向第一壳体延伸的延长部,因此能够将电动致动器11配置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延长部的空间中。即、在以往的驻车锁定装置中,即使是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的空间较小的结构,在第二壳体形成有延长部时,也能够由该延长部来确保空间。而且,在该空间内,能可靠地配置电动致动器。具有上述(I)的构成的驻车锁定装置,其特征在于,(4)所述驻车锁定机构具有切换机构,其至少切换与所述驻车锁定维持状态相对应的驻车档和与所述驻车锁定解除状态相对应的非驻车档;传递机构,其将所述电动致动器的动作传递到所述切换机构;和锁定机构,其在所述切换机构切换为所述驻车档时、进行锁定以使动力不从所述动力传递装置输出。 在该驻车锁定装置中,电动致动器配置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空间,因此无法从外部碰到电动致动器和驻车锁定机构。其结果,能够消除驻车锁定装置中的驻车锁定机构的性能下降的可能性,驻车锁定机构的可罪性提闻。因此,无需使电动致动器和驻车锁定机构牢固,也无需采用电动致动器的特殊固定螺栓。此外,也无需采用成本较高的SR马达来构成电动致动器,不会仅靠通电就工作。能够使用成本较低且具有高精度的DC马达和以标准规格为基准的廉价的固定螺栓,与以往相比能得到能够显著地降低驻车锁定装置的制造成本这一效果。此外,驻车锁定机构具备传递机构、切换机构及锁定机构,因此与以往的驻车装置一样,能够通过驾驶员的操作快速可靠地切换驻车锁定维持状态和驻车锁定解除状态。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通过防止从外部接触电动致动器而能够防止驻车锁定机构的功能的下降、与以往相比能够减少制造成本的驻车锁定装置。附图说明图I是表示搭载有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驻车锁定装置的发动机的车辆的前方部分的立体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驻车锁定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驻车锁定装置的电动致动器的剖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驻车锁定装置的电动致动器的主视图。图5是安装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驻车锁定装置的电动致动器的部分的首1J视图。图6是组装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驻车锁定装置的变速桥的箱体的分解立体图。图7是剖切了组装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驻车锁定装置的变速桥的一部分的侧视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驻车锁定装置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表示驻车锁定维持状态。图9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驻车锁定装置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表示驻车锁定解除状态。图10是组装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驻车锁定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驻车锁定装置,具备 电动致动器,其根据变速操作而动作;和 驻车锁定机构,其由所述电动致动器驱动,能够取得维持车辆的停止状态的驻车锁定维持状态和解除所述停止状态的驻车锁定解除状态,该驻车锁定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电动致动器配置在构成产生动力的动力产生装置的第一壳体和构成传递所述动力产生装置的动力的动力传递装置的第二壳体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驻车锁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动致动器被支撑于在所述第一壳体及所述第二壳体中的至少任一个设置的支撑部,配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加藤阳介土田充孝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