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性卟啉类荧光分子与金纳米棒二联体的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362451 阅读:2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2-27 18:22
靶向性卟啉类荧光分子与金纳米棒二联体的制备方法,它涉及一种二联体的制备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了解决卟啉类荧光分子在体内运输时靶向性差易聚集在皮肤及眼部产生光毒性和金纳米棒在极性溶剂中不能够稳定存在的技术问题。本方法如下:制备金种子溶液;制备金纳米棒生长溶液;制备聚乙二醇稳定的金纳米棒溶液;二联体;将生物分子或抗癌药、二联体与N,N-二甲基甲酰胺混合反应,然后离心,将沉淀分散在甲醇中后再分离,即得。本发明专利技术制备的靶向性卟啉类荧光分子与金纳米棒二联体能够提高肿瘤早期诊断治疗的效果、并减少对正常组织副作用,并且在此二联体上可以连接具有靶向作用的生物大分子及抗癌药物,进一步提高靶向能力与肿瘤治疗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二联体的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恶性肿瘤是目前死亡率较高的一种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是肿瘤研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在肿瘤诊断技术中,光学成像与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磁共振显像,超声以及计算机断层扫描等相比,具有低能量辐射、高敏感性等优势而备受研究人员的关注;光学成像的基本原理是加入能够富集到肿瘤组织的外源性荧光探针,然后用一定波长的光激发探针产生荧光,通过监测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之间荧光信号差异而进行的诊断;光学成像的核心是荧光探针的光吸收强弱及荧光量子产量高低。卟啉类荧光分子具有卟吩环共轭大η键刚性分子结构,吸收峰位于405、530、570和630nm,其中405nm为最强的吸收峰,具有光吸收强的优点;当用405nm波长的光激发卩卜啉类突光分子能够产生位于630nm及690nm近红外区荧光发射峰,在近红外区机体光吸收较少,光散射较弱,因此卟啉类荧光分子成像具有背景干扰低,灵敏度高;能够对深层肿瘤组织成像的优势。但是卟啉类荧光分子在体内循环过程对靶向肿瘤组织的能力有一定缺陷,能够非特异性的聚集在皮肤或眼部,进而产生光毒性,因此如何提高卟啉类荧光分子靶向性始终是一个研究重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靶向性卟啉类荧光分子与金纳米棒二联体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靶向性卟啉类荧光分子与金纳米棒二联体的制备方法按照以下步骤进行:一、在避光、0℃的条件下将10~100mg卟啉类荧光分子、2~5g无水碳酸钾和15~30mlN,N?二甲基甲酰胺混合搅拌5~10分钟,然后在30~40分钟内滴加1~5ml氯乙酰氯,继续反应8~12小时,去除产物中的碳酸钾,向产物中加入50ml水和50ml二氯甲烷,分液取出二氯甲烷溶液,向二氯甲烷溶液中加入水萃取3~5次,然后将二氯甲烷溶液中的溶剂蒸干,再进行柱色谱分离,并以二氯甲烷与甲醇体积比为100∶2~3的混合溶液作为淋洗液,收集第二条色带,得到5,10,15?三(4?...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喜明薄璇郭斌
申请(专利权)人:哈尔滨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