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件砂芯组芯压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332122 阅读:20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2-14 18:46
一种铸件砂芯组芯压床,包括:床体支撑架、固定压床板、活动压床板、气缸臂、弹簧伸缩杆、导向杆、导向套、活塞杆、气缸、进气调节阀、换向阀、气压调节器、导向架、下固定架和中固定架,气缸臂由垂直臂和水平臂构成,垂直臂的底端固定在床体支撑架上端的固定压床板的一侧,垂直臂的顶端固定在水平臂底面的一端,水平臂另一端固定于中固定架的中部,活塞杆的顶端连接在中固定架,其底端固定于下固定架,下固定架固定于活动压床板的中间位置,气缸两端接口分别通过气管与换向阀接口连接,借助活动压床板自动升降产生压力对铸件砂芯组装粘合等作业,提高了组芯的质量及合格率、铸件的成型合格率和生产效率,减轻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工作压床,尤其涉及一种可以借助外界压力进行铸件砂芯组装、铸件砂芯粘合等作业的铸件砂芯组芯压床
技术介绍
现有的汽车配件中会采用铸件壳模,特别是汽车配件中包括有:涡轮增压器、涡轮壳、连体排气管、泵体等部件,连体排气管、涡轮壳类的铸件通常采用壳模,每套壳模一般会有5——10个砂芯、冷铁及冒口等辅助材料,这些砂芯及辅助材料要组装成套壳模。目前砂芯一般是由操作人员在带有台面的普通工作台上进行全手工组装,普通组芯工作台主要是由钢板台面及钢管支撑架等焊接构成工作台。在组装较大砂芯粘合时,一般采取冷粘和热粘对砂芯进行粘合,砂芯制出冷却后进行粘合方式为冷粘,冷粘后需要至少静置2小时以上才可以保证粘合牢固。但此方式组合时间长,砂芯合格率不高,容易发生组合芯间的间隙较大,最终造成铸件变形或尺寸精度过大,砂芯静置过程造成砂芯堆积和场地浪费;砂芯制出立即进行粘合方式为热粘,热粘时间比冷粘时间短,但热粘过程粘合时需要借助外力进行压实,保证粘合效果,一般操作人员均用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铸件砂芯组芯压床,其特征在于,包括:床体支撑架(1)、固定压床板(2)、活动压床板(3)、气缸臂(4)、弹簧伸缩杆(5)、导向杆(6)、导向套(7)、活塞杆(8)、气缸(9)、进气调节阀(10)、换向阀(11)、气压调节器(12)、导向架(13)、下固定架(14)和中固定架(15),气缸臂(4)由垂直臂(41)和水平臂(42)构成,垂直臂(41)的底端固定在床体支撑架(1)上端的固定压床板(2)的一侧,垂直臂(41)的顶端固定在水平臂(42)底面的一端,水平臂(42)另一端固定于中固定架(15)的中部,活塞杆(8)的顶端连接在中固定架(15),其底端固定于下固定架(14),下固定架(1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铸件砂芯组芯压床,其特征在于,包括:床体支撑架(1)、
固定压床板(2)、活动压床板(3)、气缸臂(4)、弹簧伸缩杆(5)、导
向杆(6)、导向套(7)、活塞杆(8)、气缸(9)、进气调节阀(10)、换
向阀(11)、气压调节器(12)、导向架(13)、下固定架(14)和中固定
架(15),气缸臂(4)由垂直臂(41)和水平臂(42)构成,垂直臂(41)
的底端固定在床体支撑架(1)上端的固定压床板(2)的一侧,垂直臂
(41)的顶端固定在水平臂(42)底面的一端,水平臂(42)另一端固
定于中固定架(15)的中部,活塞杆(8)的顶端连接在中固定架(15),
其底端固定于下固定架(14),下固定架(14)固定于活动压床板(3)
的中间位置,气缸(9)两端接口分别通过气管与换向阀(11)接口连接,
而气缸(9)的其中一端接口通过进气调节阀(10)连接进气管,换向阀
(11)进气管接口端通过进气管与气压调节器(12)接口相连,气压调
节器(12)另一接口通过进气管与空气压缩机连接,气缸(9)下端左、
右两侧固定数个导向套(7),导向杆(6)上端固定导向架(13),导向
架(13)中心开设有孔,可以自由穿过气缸(9),多个弹簧伸缩杆(5)
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景文郑俊雄夏超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久增金属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