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动力车辆的驱动控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327004 阅读:1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2-14 10:59
混合动力车辆的动力分配机构(40)具有:分别与第一电动发电机(20)的旋转轴(21)、发动机(10)的输出轴(11)、作为朝驱动轮侧的输出轴发挥功能的第二电动发电机(30)的旋转轴(31)连结的太阳辊(41)、行星架(43)、第一盘状件(44),用将各部的旋转速度按太阳辊(41)、行星架(43)、第一盘状件(44)的顺序配置且用直线表示的共线图控制它们间的差动旋转动作,在混合动力车辆的驱动控制装置中,动力分配机构(40)能变更太阳辊(41)的旋转速度除以第一盘状件(44)的旋转速度的旋转比,在为产生动力循环的条件的情况下,在共线图上以使太阳辊(41)的旋转速度变低的方式控制太阳辊(41)与第一盘状件(44)间的旋转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具备至少以发动机和旋转电机作为动力源的驱动系统的混合动力车辆的驱动控制装置
技术介绍
以往,已知有作为动力源具备发动机和旋转电机的混合动力车辆。并且,在这种混合动力车辆中,配设有动力分配机构,该动力分配机构能够将所输入的动力以规定的分配比分配并输出。例如,在下述的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具备将发动机的动力以规定的分配比例分配至第一电动发电机和驱动轮侧的动力分配机构的混合动力车辆的驱动系统。在该驱动系统中,作为该动力分配机构采用行星圆锥机构,该行星圆锥机构具备:与发动机连结的行星架;与第一电动发电机连结的太阳轮;与驱动轮侧连结的环部;以及具有圆锥状的抵接面的小齿轮部。当车速在规定车速以上时,该驱动系统使上述分配比例变更,由此使发动机在最佳燃料利用率线上运转。并且,在下述的专利文件2中公开了具备动力分配机构(动力分配装置)的混合动力车辆的驱动系统,该动力分配机构具有:与第一电动发电机连结的第一旋转要素;与发动机连结的第二旋转要素;与输出部件连结的第三旋转要素;第四旋转要素;以及将第二电动发电机与第二旋转要素或者第四旋转要素连结或者解除该连结的切换机构。在该驱动系统中,在要减小动力分配机构的变速比(发动机转速与输出部件的转速之比)的情况下,使第二电动发电机与第二旋转要素连结,将发动机动力的一部分传递到第二电动发电机来进行再生控制,并将所产生的电力供给至第一电动发电机。由此,该驱动系统能够避免如下的所谓动力循环的现象:利用第二电动发电机将第一电动发电机的动力转换成电力,将该电力供给至第一电动发电机并再次转换成动力。然而,在下述的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一种无级变速器,该无级变速器具备:无级变速机构,该无级变速机构具有由输入盘状件和输出盘状件夹持的多个球(滚动部件),通过对该球的偏转角进行调整来改变变速比;以及行星齿轮机构(差动机构),该行星齿轮机构的一个旋转要素与上述无级变速机构的输出轴连结。具体而言,在该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如下的行星齿轮机构:作为旋转要素之一的太阳轮连结于输出轴,行星架连结于驱动轮侧,齿圈经由齿轮组连结于驱动力源的输出侧。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040132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199077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6-519349号公报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驱动系统中,未考虑到动力循环的现象,存在使动力的传递效率恶化的忧虑。另外,在上述专利文献2的驱动系统中,为了抑制动力循环的产生,需要像离合器那样的切换机构,存在导致成本增加、系统大型化的可能性。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合动力车辆的驱动控制装置,能够改善上述现有例所具有的不良情况,并能够抑制伴随着动力循环的产生的动力传递效率的恶化。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混合动力车辆的驱动控制装置,该混合动力车辆具备差动机构,该差动机构具有:第一至第三旋转要素,在上述第一旋转要素连结有第一旋转电机的旋转轴,在上述第二旋转要素连结有发动机的输出轴,在上述第三旋转要素连结有也作为朝向驱动轮侧的输出轴发挥功能的第二旋转电机的旋转轴,使用将上述第一至第三旋转要素的旋转速度按照第一旋转要素、第二旋转要素、第三旋转要素的顺序配置且用直线表示的共线图,对上述第一至第三旋转要素之间的差动旋转动作进行控制,上述混合动力车辆的驱动控制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差动机构能够对上述第一旋转要素的旋转速度除以上述第三旋转要素的旋转速度而得的旋转比进行变更,在处于产生动力循环的条件的情况下,在上述共线图上以使上述第一旋转要素的旋转速度变低的方式对上述第一旋转要素与上述第三旋转要素之间的旋转比进行控制。此处,优选形成为,上述差动机构具备:第四旋转要素,该第四旋转要素具有与上述第一至第三旋转要素共通的旋转中心轴;以及由上述第二旋转要素保持的滚动部件,该滚动部件具有与上述旋转中心轴不同的旋转中心轴,并且,能够进行经由与上述第一旋转要素、上述第三旋转要素以及上述第四旋转要素的各自之间的接触部的动力传递,根据上述滚动部件的偏转角使上述旋转比变更。并且,优选形成为,上述差动机构的上述第一至第三旋转要素具有共通的旋转中心轴,并且,上述差动机构具有由上述第二旋转要素保持的滚动部件,该滚动部件具有与上述旋转中心轴不同的旋转中心轴,且以与上述第一旋转要素的径向外侧部分和上述第三旋转要素的径向内侧部分之间分别接触的状态被配设。在该情况下,在进行上述旋转比的控制时,在上述共线图上使上述旋转比大于规定值。优选形成为,上述差动机构具备第四旋转要素,该第四旋转要素具有与上述第一至第三旋转要素共通的旋转中心轴,且以径向内侧部分与上述滚动部件接触的状态被配设,并且,上述差动机构能够进行经由上述第一旋转要素、上述第三旋转要素以及上述第四旋转要素与上述滚动部件之间的接触部的动力传递,并且,根据上述滚动部件的偏转角使上述旋转比变更。并且,优选形成为,上述差动机构的上述第一至第三旋转要素具有共通的旋转中心轴,并且,上述差动机构具有由上述第二旋转要素保持的滚动部件,该滚动部件具有与上述旋转中心轴不同的旋转中心轴,且以与上述第一旋转要素的径向内侧部分和上述第三旋转要素的径向外侧部分之间分别接触的状态被配设。在该情况下,在进行上述旋转比的控制时,在上述共线图上使上述旋转比小于规定值。优选形成为,上述差动机构具备第四旋转要素,该第四旋转要素具有与上述第一至第三旋转要素共通的旋转中心轴,且以径向内侧部分与上述滚动部件接触的状态被配设,并且,上述差动机构能够进行经由上述第一旋转要素、上述第三旋转要素以及上述第四旋转要素与上述滚动部件之间的接触部的动力传递,并且,根据上述滚动部件的偏转角使上述旋转比变更。并且,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混合动力车辆的驱动控制装置,该混合动力车辆具备差动机构,该差动机构具有:第一至第四旋转要素,在上述第一旋转要素连结有第一旋转电机的旋转轴,在上述第二旋转要素连结有发动机的输出轴,在上述第三旋转要素连结有第二旋转电机的旋转轴,在上述第四旋转要素连结有朝向驱动轮侧的输出轴,使用将上述第一至第四旋转要素的旋转速度按照第一旋转要素、第二旋转要素、第四旋转要素、第三旋转要素的顺序配置且用直线表示的共线图,对上述第一至第四旋转要素之间的差动旋转动作进行控制,上述混合动力车辆的驱动控制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差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混合动力车辆的驱动控制装置,
该混合动力车辆具备差动机构,该差动机构具有:第一至第三旋转
要素,在所述第一旋转要素连结有第一旋转电机的旋转轴,在所述第二
旋转要素连结有发动机的输出轴,在所述第三旋转要素连结有也作为朝
向驱动轮侧的输出轴发挥功能的第二旋转电机的旋转轴,使用将所述第
一至第三旋转要素的旋转速度按照第一旋转要素、第二旋转要素、第三
旋转要素的顺序配置且用直线表示的共线图,对所述第一至第三旋转要
素之间的差动旋转动作进行控制,
所述混合动力车辆的驱动控制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差动机构能够对所述第一旋转要素的旋转速度除以所述第三
旋转要素的旋转速度而得的旋转比进行变更,
在处于产生动力循环的条件的情况下,在所述共线图上以使所述第
一旋转要素的旋转速度变低的方式对所述第一旋转要素与所述第三旋
转要素之间的旋转比进行控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动力车辆的驱动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差动机构具备:
第四旋转要素,该第四旋转要素具有与所述第一至第三旋转要素共
通的旋转中心轴;以及
由所述第二旋转要素保持的滚动部件,该滚动部件具有与所述旋转
中心轴不同的旋转中心轴,并且,能够进行经由与所述第一旋转要素、
所述第三旋转要素以及所述第四旋转要素的各自之间的接触部的动力
传递,
根据所述滚动部件的偏转角使所述旋转比变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动力车辆的驱动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差动机构的所述第一至第三旋转要素具有共通的旋转中心轴,
并且,所述差动机构具有由所述第二旋转要素保持的滚动部件,该滚动
部件具有与所述旋转中心轴不同的旋转中心轴,且以与所述第一旋转要
素的径向外侧部分和所述第三旋转要素的径向内侧部分之间分别接触
的状态被配设,
在进行所述旋转比的控制时,在所述共线图上使所述旋转比大于规
定值。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混合动力车辆的驱动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差动机构具备第四旋转要素,该第四旋转要素具有与所述第一

\t至第三旋转要素共通的旋转中心轴,且以径向内侧部分与所述滚动部件
接触的状态被配设,并且,
所述差动机构能够进行经由所述第一旋转要素、所述第三旋转要素
以及所述第四旋转要素与所述滚动部件之间的接触部的动力传递,并
且,根据所述滚动部件的偏转角使所述旋转比变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动力车辆的驱动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差动机构的所述第一至第三旋转要素具有共通的旋转中心轴,
并且,所述差动机构具有由所述第二旋转要素保持的滚动部件,该滚动
部件具有与所述旋转中心轴不同的旋转中心轴,且以与所述第一旋转要
素的径向内侧部分和所述第三旋转要素的径向外侧部分之间分别接触
的状态被配设,
在进行所述旋转比的控制时,在所述共线图上使所述旋转比小于规
定值。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混合动力车辆的驱动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差动机构具备第四旋转要素,该第四旋转要素具有与所述第一
至第三旋转要素共通的旋转中心轴,且以径向内侧部分与所述滚动部件
接触的状态被配设,并且,
所述差动机构能够进行经由所述第一旋转要素、所述第三旋转要素
以及所述第四旋转要素与所述滚动部件之间的接触部的动力传递,并
且,根据所述滚动部件的偏转角使所述旋转比变更。
7.一种混合动力车辆的驱动控制装置,
该混合动力车辆具备差动机构,该差动机构具有:第一至第四旋转
要素,在所述第一旋转要素连结有第一旋转电机的旋转轴,在所述第二
旋转要素连结有发动机的输出轴,在所述第三旋转要素连结有第二旋转
电机的旋转轴,在所述第四旋转要素连结有朝向驱动轮侧的输出轴,使
用将所述第一至第四旋转要素的旋转速度按照第一旋转要素、第二旋转
要素、第四旋转要素、第三旋转要素的顺序配置且用直线表示的共线图,
对所述第一至第四旋转要素之间的差动旋转动作进行控制,
所述混合动力车辆的驱动控制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差动机构能够对所述第一旋转要素的旋转速度除以所述第三
旋转要素的旋转速度而得的旋转比、以及所述第一旋转要素的旋转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村上新小川裕之椎名贵弘友松大辅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