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液粘调速离合器,它包括传动机构、控制机构、主动轴透盖和被动轴透盖,控制机构包括第一、第二活塞缸。其中,在主动轴的轴向油道内设有控制油油管,控制油油管与主动轴的轴向油道互不相通;主动轴透盖的第二径向油道通过主动轴的第三径向油道与控制油油管连通,控制油油管通过主动轴的第二径向油道与第二活塞缸的工作油油腔连通;而被动轴的轴向油道通过被动轴的第二径向油道与第一活塞缸的工作油油腔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改变主动轴的结构实现了双活塞双向压紧方式,进而改变控制油路,从而减轻主、被动摩擦片的偏磨问题;并且实现摩擦副之间的内力平衡且封闭,获得摩擦副间隙自动补偿能力,进而提高液粘调速离合器的输出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液粘 调速离合器,可应用于电力、石化、冶金、煤炭等高能耗行业中各种风机、水泵等离合器的调速节能。
技术介绍
液粘调速离合器基于牛顿内摩擦定律,依靠液体粘性,油膜剪切来传递动力,通过改变油膜间隙大小来调节传递扭矩,从而调节转速。我国是在上世纪七十年末八十年代初开始研制液体粘性传动技术,北京理工大学魏宸官教授在引进美国技术的基础上自主研发成功了基于电液比例控制技术的新型液粘调速离合器,并且成功应用于工程实践。液粘调速离合器的摩擦副间油膜是影响其性能的核心因素。传统液粘调速离合器采用单活塞结构压紧方式,各摩擦片位移不均匀,从而造成摩擦副间油膜不均匀,进而造成摩擦片偏磨,靠近活塞一侧的摩擦片磨损严重,远离活塞一侧的摩擦片几乎无磨损。这是造成液粘调速离合器的调速性能变差、工作寿命变短的本质原因之一。并且,当负载变化时,单活塞压紧结构的液粘调速离合器的输出稳定性欠佳,不能适应负载的变化。因此,合理改进传统液粘调速离合器的控制方式及控制油路,提高液粘调速离合器的输出稳定性,提高液粘调速离合器摩擦副间油膜均匀程度是影响其可靠运行的关键技术。到目前为止,采用液粘调速原理设计的液粘调速离合器主要有CN86104607A公布了一种液体粘性传动调速离合器,CN200996420Y公开了一种液体粘性软启动离合器,CN201246456Y公布了一种带式输送机液体粘性无极调速离合器,CN201236906Y公开了一种基于变频控制的液粘无极调速离合器,CN102155526A公布了一种机械-液粘复合式无极调速装置,CN101782142A公开了一种液粘调速传动装置调速主机,CN101440865A公布了一种液粘行星调速离合器主机。这些中国专利文献所公开的技术方案各有其优点,也解决了一些实际工程应用中的问题,但是它们的主机结构形式、控制油路类似,均采用的是单活塞式压紧结构,各摩擦片位移不均匀,从而造成各摩擦副间油膜不均匀,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仍会不可避免的出现摩擦副偏磨问题,从而影响液粘调速离合器的工作性能及使用寿命。这是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液粘调速离合器在工作过程中出现的摩擦副偏磨问题,提出一种新的液粘调速离合器,从而克服现有技术的部分或全部缺陷。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本专利技术液粘调速离合器包括传动机构、控制机构、主动轴透盖和被动轴透盖,所述传动机构包括主动轴、主动摩擦片、被动摩擦片、被动鼓、被动盘和被动轴;其特征是所述控制机构包括第一活塞缸和第二活塞缸;所述主动摩擦片安装于主动轴上,被动摩擦片安装于被动鼓上,被动鼓与被动盘固定连接,被动盘与被动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活塞缸固定安装在被动轴上,第二活塞缸安装在主动轴上,第二活塞缸的支承盘能够相对于主动轴转动;所述主动轴透盖设有第一径向油道和第二径向油道,主动轴透盖的所述第一径向油道能够与外界的润滑油供油系统连通,主动轴透盖的所述第二径向油道能够与外界的控制油供油系统连通;被动轴透盖设有能够与外界的控制油供油系统连通的径向油道;所述被动轴设有第一径向油道、第二径向油道和轴向油道,被动轴的所述轴向油道通过被动轴的所述第一径向油道与被动轴透盖的所述径向油道连通,且被动轴的所述轴向油道通过被动轴的所述第二径向油道与第一活塞缸的第一工作油油腔连通;所述主动轴设有第一径向油道、第二径向油道、第三径向油道、第四径向油道、轴向油道和分油道,在主动轴的所述轴向油道内还设有控制油油管,所述控制油油管与主动轴的所述轴向油道互不相通;主动轴的所述轴向油道与被动轴的所述轴向油道互不相通,主动轴透盖的所述第二径向油道通过主动轴的所述第三径向油道与所述控制油油管连通,所述控制油油管通过主动轴的所述第二径向油道与第二活塞缸的第二工作油油腔连通;主动轴透盖的所述第一径向油道通过主动轴的所述第一径向油道与主动轴的所述轴向油道连通,主动轴的所述分油道通过主动轴的所述第四径向油道与主动轴的所述轴向油道连通,润滑油能够经主动轴的所述分油道进入主动摩擦片和被动摩擦片之间。进一步地,本专利技术所述第一活塞缸包括所述被动盘、第一活塞顶盘、第一活塞和第一预压弹簧;第一活塞顶盘与所述被动轴固定连接,在被动盘和第一活塞顶盘之间形成一 个活塞缸缸体;第一活塞置于该活塞缸缸体内并将该活塞缸缸体分隔成互不相通的第一弹簧位移容腔和所述第一工作油油腔,其中,在第一活塞和被动盘之间形成的是第一弹簧位移容腔,第一活塞和第一活塞顶盘之间形成的是第一工作油油腔;所述第一预压弹簧设于第一弹簧位移容腔内,第一预压弹簧的一端与第一活塞的一个端面固定连接,第一预压弹簧的另一端与被动盘固定连接,第一活塞的另一个端面与被动摩擦片组中最靠近的一片被动摩擦片固定连接。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所述第一活塞缸包括所述被动盘、第一弹簧顶盘、第一活塞和第一弹簧;第一弹簧顶盘与所述被动轴固定连接,在被动盘和第一弹簧顶盘之间形成一个活塞缸缸体;第一活塞置于该活塞缸缸体内并将该活塞缸缸体分隔成互不相通的第一弹簧位移容腔和所述第一工作油油腔,其中,在第一活塞和被动盘之间形成的是第一工作油油腔,第一活塞和第一弹簧顶盘之间形成的是第一弹簧位移容腔;所述第一弹簧设于第一弹簧位移容腔内,第一弹簧的一端与第一弹簧顶盘固定连接,第一弹簧的另一端与第一活塞的一个端面固定连接,第一活塞的所述端面与被动摩擦片组中最靠近的一片被动摩擦片固定连接。进一步地,本专利技术所述第二活塞缸包括所述支承盘、第二活塞顶盘、第二活塞和第二预压弹簧;所述支承盘与所述主动轴动密封连接,第二活塞顶盘与主动轴固定连接,在支承盘和第二活塞顶盘之间形成一个活塞缸缸体;第二活塞置于该活塞缸缸体内并将该活塞缸缸体分隔成互不相通的第二弹簧位移容腔和所述第二工作油油腔,其中,在第二活塞和支承盘之间形成的是第二弹簧位移容腔,第二活塞和第二活塞顶盘之间形成的是第二工作油油腔;所述第二预压弹簧设于第二弹簧位移容腔内,第二预压弹簧的一端与第二活塞的一个端面固定连接,第二预压弹簧的另一端与支承盘固定连接,第二活塞的另一个端面与被动摩擦片组中最靠近的一片被动摩擦片固定连接。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所述第二活塞缸包括所述支承盘、第二弹簧顶盘、第二活塞和第二弹簧;所述支承盘与所述主动轴动密封连接,第二弹簧顶盘与主动轴固定连接,在支承盘和第二弹簧顶盘之间形成一个活塞缸缸体;第二活塞置于该活塞缸缸体内并将该活塞缸缸体分隔成互不相通的第二弹簧位移容腔和所述第二工作油油腔,其中,在第二活塞和支承盘之间形成的是第二工作油油腔,第二活塞和第二弹簧顶盘之间形成的是第二弹簧位移容腔;所述第二弹簧设于第二弹簧位移容腔内,第二弹簧的一端与第二弹簧顶盘固定连接,第二弹簧的另一端与第二活塞的一个端面固定连接,第二活塞的所述端面与被动摩擦片组中最靠近的一片被动摩擦片固定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I) 一方面,本专利技术通过改变主动轴的结构实现了双活塞双向压紧方式,进而改变控制油路,从而使摩擦副的位移方式由单向位移变为双向位移,位移均匀度提高2倍以上,由此,油膜的均匀程度相应提高2倍以上,大大减轻了主、被动摩擦片的偏磨问题,从而改善离合器的调速性能,延长其使用寿命,提高其工作可靠性。(2)另一方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液粘调速离合器,包括传动机构、控制机构、主动轴透盖和被动轴透盖,所述传动机构包括主动轴、主动摩擦片、被动摩擦片、被动鼓、被动盘和被动轴;其特征是:所述控制机构包括第一活塞缸和第二活塞缸;所述主动摩擦片安装于主动轴上,被动摩擦片安装于被动鼓上,被动鼓与被动盘固定连接,被动盘与被动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活塞缸固定安装在被动轴上,第二活塞缸安装在主动轴上,第二活塞缸的支承盘能够相对于主动轴转动;所述主动轴透盖设有第一径向油道和第二径向油道,主动轴透盖的所述第一径向油道能够与外界的润滑油供油系统连通,主动轴透盖的所述第二径向油道能够与外界的控制油供油系统连通;被动轴透盖设有能够与外界的控制油供油系统连通的径向油道;所述被动轴设有第一径向油道、第二径向油道和轴向油道,被动轴的所述轴向油道通过被动轴的所述第一径向油道与被动轴透盖的所述径向油道连通,且被动轴的所述轴向油道通过被动轴的所述第二径向油道与第一活塞缸的第一工作油油腔连通;所述主动轴设有第一径向油道、第二径向油道、第三径向油道、第四径向油道、轴向油道和分油道,在主动轴的所述轴向油道内还设有控制油油管,所述控制油油管与主动轴的所述轴向油道互不相通;主动轴的所述轴向油道与被动轴的所述轴向油道互不相通,主动轴透盖的所述第二径向油道通过主动轴的所述第三径向油道与所述控制油油管连通,所述控制油油管通过主动轴的所述第二径向油道与第二活塞缸的第二工作油油腔连通;主动轴透盖的所述第一径向油道通过主动轴的所述第一径向油道与主动轴的所述轴向油道连通,主动轴的所述分油道通过主动轴的所述第四径向油道与主动轴的所述轴向油道连通,润滑油能够经主动轴的所述分油道进入主动摩擦片和被动摩擦片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龚国芳,廖湘平,刘毅,韩冬,杨学兰,杨晓霖,杨华勇,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