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产丙烯酸用催化剂的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294535 阅读:2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2-06 18:07
本发明专利技术为一种生产丙烯酸用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a)将含有Mo、V、W、Cu、Sb成分的金属盐于30-100℃分散在事先已加入表面活性剂的去离子水中,并保持反应1-10小时,形成浆液;之后,将此浆液经干燥处理得到干燥物,干燥物经初次焙烧处理后与胺类溶剂和液态粘结剂混合成型,并经再次焙烧处理得到催化剂;b)在a)中所述的催化剂,其表层Mo-V活性位具有晶态结构,而在催化剂体相,具有非晶态结构;c)在a)中所述的催化剂,其表层具有晶态结构的Mo-V活性位的厚度在10μm-3mm之间;d)在a)中所述金属盐,其中Mo的来源选自钼酸铵,V的来源选自偏钒酸铵,W选自偏钨酸铵,Cu选自硫酸铜、醋酸铜、硝酸铜中的一种,Sb选自醋酸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催化
,为,是利用空气或者含有分子氧的气体,将丙烯醛气相催化氧化成丙烯酸,提供一种能在高负荷条件下长期稳定地生产丙烯酸的催化剂的制备方法。专利技术背景有关气相接触法生产丙烯酸的技术经过广大工程人员不断革新,已经在工业上大规模使用。气相接触法所用的催化剂一般为Mo-V系复合氧化物催化剂,该催化剂的主要活性位为Mo和V元素,另外还含有W、Cu、Sb等其它金属元素,用于改进催化剂的性能。但是,采用传统方法生产的这类催化剂其Mo-V活性位为非晶态,而非晶态结构在高温水蒸气的氧化反应中,会逐渐损坏,这种损坏主要表现在催化剂活性组分Mo的流失以及催化剂晶态的改变,受到损坏的催化剂极易在催化剂床层中积聚热量,产生热点。热点一旦形成,一 方面会降低丙烯酸的收率,另一方面又会加剧催化剂的损坏,使氧化反应变得难以控制。因此,为了提高氧化催化剂稳定运行的能力,工程人员大都将主要精力放在如何避免热点的产生。有些方案通过降低反应原料入口处催化剂的性能来抑制热点的产生,如JP -B 53-30688采用稀释装填工艺,即将催化剂与惰性物料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装入反应器,当进行氧化反应时分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生产丙烯酸用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a)将含有Mo、V、W、Cu、Sb成分的金属盐于30?100℃分散在事先已加入表面活性剂的去离子水中,并保持反应1?10小时,形成浆液;之后,将此浆液经干燥处理得到干燥物,干燥物经初次焙烧处理后与胺类溶剂和液态粘结剂混合成型,并经再次焙烧处理得到催化剂;b)在a)中所述的催化剂,其表层Mo?V活性位具有晶态结构,而在催化剂体相,具有非晶态结构;c)在a)中所述的催化剂,其表层具有晶态结构的Mo?V活性位的厚度在10μm?3mm之间;d)在a)中所述金属盐,其中Mo的来源选自钼酸铵,V的来源选自偏钒酸铵,W选自偏钨酸铵,Cu选自硫酸铜、醋酸铜、硝酸铜...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生产丙烯酸用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a)将含有Mo、V、W、Cu、Sb成分的金属盐于30-100°C分散在事先已加入表面活性剂的去离子水中,并保持反应ι- ο小时,形成浆液;之后,将此浆液经干燥处理得到干燥物,干燥物经初次焙烧处理后与胺类溶剂和液态粘结剂混合成型,并经再次焙烧处理得到催化剂; b)在a)中所述的催化剂,其表层Mo-V活性位具有晶态结构,而在催化剂体相,具有非晶态结构; c)在a)中所述的催化剂,其表层具有晶态结构的Mo-V活性位的厚度在ΙΟμπΗΜιι之间; d)在a)中所述金属盐,其中Mo的来源选自钥酸铵,V的来源选自偏钒酸铵,W选自偏钨酸铵,Cu选自硫酸铜、醋酸铜、硝酸铜中的一种,Sb选自醋酸锑;其中各元素组成用下述式表不 MoaVbCucWdSbe 式中,a f表示各元素的原子比,a=12, b=0. 5 10、c=0. I 6、d=0. I 8、e=0. I I ; e)在a)中所述表面活性剂选自朽1檬酸、司盘-20、司盘-40、吐温-20、吐温-40中的一种; f)在a)中所述初次焙烧温度为200°C—400°C; g)在a)中所述成型处理过程中,加入的胺类溶剂选自乙酰胺、丙酰胺、乌洛托品中的一种; h)在a)中所述再次焙烧处理,从室温以每小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贤君于海斌孙彦民隋云乐李晓云苗静李世鹏周鹏舒畅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