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换挡控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292170 阅读:1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2-01 12:4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换挡控制装置(1),包括弹簧加载的变速器(5),该变速器在导引凹槽(3)中延伸,该导引凹槽配置在底板(2)中并且当驾驶员在不同挡位(9)之间移动变速杆时限定变速器(5)的换挡模式和阻力。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被布置成能够在底板(2)的凹部或通道(8)中移动的至少一个销子(6)实现;通过被布置成能够在不同的位置,至少从闲置状态到活动状态移动的销子(6)实现;通过在活动状态和/或闲置状态下能够锁定/能够阻碍的销子(6)实现;以及通过在一个状态中适合于允许特定挡位(9)的啮合或防止从特定挡位(9)脱开的销子(6)实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总体涉及用于车辆的换挡控制装置。本专利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具有手动变速杆的换挡控制装置,其没有与车辆的变速箱的机械连接,以及其因此通过电气信号的方式控制传动系统。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换挡控制装置,通过该换挡控制装置,变速杆给予驾驶员机械反馈,从而使得该换挡控制装置表现得像手动换挡控制装置。
技术介绍
传统的手动换挡控制装置涉及驾驶员通过变速杆的方式在车辆传动系统中换挡,该变速杆被机械地连接到一个或多个连杆,该连杆连接到车辆的变速箱和传动系统。但是,越来越普遍的是,这种机械换挡系统被电气换挡系统取代,通过该电气换挡系统,电气信号控制哪个排挡啮合。如果换挡运动不通过机械连杆直接传送而是通过电气信号传送,那么 会失去给驾驶员的机械反馈,因为没有排挡已经实际被啮合的机械感应。因而对于驾驶员而言,更难获知例如何时释放在车辆中的离合器。因此最普遍的是,这些换挡控制装置与没有离合器踏板的自动或半自动换挡系统结合使用。这种电气换挡系统的效果和缺陷是它们使驾驶员不看变速杆更难获知哪个排挡正被啮合。在期望变速杆应该表现得像在手动变速箱中一样的情况下,如果期望的是实现通过电气信号控制而没有在变速箱和变速杆之间物理机械接触的手动换挡系统,那么因此必须在换挡控制装置中提供机械反馈。这种反馈的主要目的是给驾驶员提供如同变速杆实际与变速箱机械接触的触觉。驾驶员需要“感觉到”排挡已啮合,从而使得他/她能够获知何时能够释放离合器踏板。更进一步的问题是关于变速器被按照不正确的方向来运动和/或正被啮合的不正确的挡位。尤其为了提供这种反馈,特定的换挡控制装置构造使用诸如电磁体、螺线管等的两个相当庞大且强劲的致动器。这种换挡控制装置将会是昂贵的并且还占用大量空间,使得其沉重、笨拙并且难以被容纳在例如靠近驾驶座椅。采用气动致动器还意味着从变速箱安装空气管道到换挡控制装置。螺线管有时用来控制供应到控制装置中的致动器的空气。这种解决方案趋于使换挡控制装置笨拙,并且气动解决方案也导致换挡系统中的响应更缓慢。气动系统通常还造成干扰噪音,该噪音不利地影响在车辆中驾驶员舒适性。在前已做出在电气换挡系统中为驾驶员提供机械反馈的尝试。例如专利说明书US20080072698涉及一种用于自动变速箱的换挡控制装置,其为驾驶员提供机械反馈并且还期望防止不正确挡位的啮合。这通过在板中的洞或导引凹槽的方式实现,该洞或导引凹槽防止驾驶员将换挡控制装置在不正确方向上移动。但是,这种构造将会相当笨拙,因此难以被容纳在具有高填充密度的车辆中。专利说明书US5852953涉及另一种用于实现换挡控制装置的解决方案,其在换挡操作期间为驾驶员提供反馈。这种换挡装置同样主要用于配置有自动变速箱的车辆,并包括变速杆,该变速杆的下部被构造成跟随凹槽。该构造非接触地读取变速器的当前位置,以便使部件数量最小化,并通过电气信号的方式控制车辆的传动系统,在变速箱和换挡装置之间没有机械连接。公知换挡系统基于由电气信号控制的变速箱,但是也为驾驶员提供机械反馈,因而该换挡系统不按照简单、涉及空间的有效利用、并经济有效方式构造以使电气换挡机构兼备能够防止特定挡位的啮合或除非满足预定条件否则不能啮合特定挡位。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解决上述问题并针对车辆变速箱的电气控制提出一种换挡控制装置,其简单、经济有效、紧凑、易于容纳并质量轻,并且当针对相应挡位的特定预定条件不能满足时,其能够防止/阻碍独立挡位的啮合或脱开。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是为驾驶员提供对于变速器的当前位置的机械反馈。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是在如果驾驶员没有脱开离合器、如果发动机速度不正确等 的情况下,应该能够防止/能够阻碍独立挡位的啮合或脱开。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是应该能够通过能够移动的阻碍物的方式阻碍和/或锁定特定挡位。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是所有能够移动的阻碍物应该能够被同时操作。这些和其它目的以及优点根据本专利技术通过按照权利要求I的特征部分所述的特征构造的换挡装置来实现。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的换挡系统或换挡控制装置,尤其包括配置有以轨道或导引凹槽形式的凹部的底板。换挡控制装置还包括弹簧加载的变速杆或变速器,其下部在底板的导引凹槽中延伸。导引凹槽限定模式,变速杆或变速器能够根据该模式移动,并且导引凹槽还提供当变速器在不同的挡位之间移动时驾驶员感应到的在变速杆中的阻力。为了能够阻碍特定挡位或在特定采用挡位锁定变速器,本专利技术包含提供一个或多个竖直通道,该竖直通道在各种可能挡位处或靠近各种可能挡位处通向底板的各种导引凹槽,在该竖直通道中以销子或夹子形式的阻碍物能够向上或向下移动。多个销子还可以以这样一种方式被配置在、集成在位于换挡控制装置的底板下方的销子板中销子板能够相对于底板优选地在竖直方向移动,即向上朝向底板或向下远离底板移动。销子是能够移动的,并且能够在底板的通道中上下移动。销子板例如通过弹簧被保持在未锁定的闲置状态,并且通过锁定装置或锁定机构被保持在锁定/阻碍状态,该锁定装置或锁定机构被布置成移动销子板以及将销子板抵靠着底板的下侧牢固地锁定在锁定状态,从而使得在导引凹槽中延伸的变速器被阻碍而不能移入或移出挡位。因而当弹簧仅仅将销子板压靠在底板的下侧时,锁定机构例如通过位于销子板下方的偏心主轴等方式将销子板锁定到底板。锁定机构例如可以通过由变速箱的控制单元电气地控制的小致动器转动/旋转来操作。因而当销子板和销子被锁定在它们的活动上部位置时,变速器被阻碍而不能在底板的导引凹槽中移动进入或离开挡位。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换挡控制装置的主要优点是,它是具有较少活动零件的简单、坚固、紧凑并且经济有效的结构。因而该换挡控制装置将便宜、占用空间小、重量小并且易于容纳在车辆中。尽管这样,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换挡控制装置能够产生针对手动变速杆的两种最重要的触觉功能,即如果系统不满足用于允许挡位的啮合或脱开的正确要求,则阻碍变速杆的移动或产生防止变速杆的移动的阻力。在销子板的锁定状态中,将会通过锁定机构而不是通过致动器吸收所有力。具有阻碍销子的构造能够用于所有挡位并且仅仅需要一个致动器阻碍它们全部。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通过以下阐述的更详细说明和附图以及其它权利要求表不。附图说明参照附图以优选实施例的形式更详细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图I从上方倾斜地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电气换挡控制装置,环绕机壳的一个壁被省略。图2更详细地示出了根据图I的没有环绕壁的换挡控制装置,致动器与底板相连。图3示出了根据图2的换挡控制装置,但是是从能够看见锁定装置的另一侧观察。 图4尤其示出了以具有根据图3的锁定突起的主轴的形式的锁定装置的放大部分。图5示出了从一端所见的换挡控制装置的部分,显示了将销子板持续地压靠着底板的弹簧之一。图6在从上方观察的视图中示出了换挡控制装置的底板。图7示出了穿过换挡控制装置的一部分的剖面图。图8仅仅示出了从上方倾斜地观察的销子板视图。图9示出了如从一端所见的销子板。图10示出了如从该侧所见的销子板。图lla-c示出了锁定机构的主轴的替代实施例。具体实施例方式图I示出了涉及用于车辆中传动系统的电气控制的换挡系统或换挡控制装置I的本专利技术,其尤其包括底板2,该底板2配置有以轨道或导引凹槽3形式的凹部并且被放置在机壳4中。换挡控制装置I还包括弹簧加载的变速杆或变速器5 (该变速杆或变速器5在底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0.05.19 SE 1050499-11.一种用于车辆的换挡控制装置(1),包括由弹簧加载的变速器(5),所述变速器在导引凹槽(3)中延伸,所述导引凹槽配置在底板(2)中,并且当驾驶员在不同的挡位(9)之间移动变速杆时,所述导引凹槽限定所述变速器(5)的换挡模式和换挡阻力,其特征在于 -至少一个销子(6)与销子板(11) 一体化并且被布置成能够在所述底板(2)中的通道(8)中移动, -所述销子板(11)能够被保持在至少两个不同位置, -在锁定状态的所述销子板(11)适合于防止从特定的挡位(9)脱开, -在未锁定状态的所述销子板(11)允许从特定的挡位(9)脱开。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换挡控制装置(1),其特征在于,多个销子(6)与所述销子板(11) 一体化并且被布置成能够在所述底板(2)中的多个通道(8)中移动。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换挡控制装置(I),其特征在于,所述销子板(11)被布置成能够相对于所述底板(2)移动。4.根据在前权利要求的任一项所述的换挡控制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销子板(11)位于所述底板(2)下方。5.根据在前权利要求的任一项所述的换挡控制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销子板(11)被布置成能够相对于所述底板(2)在竖直方向移动。6.根据在前权利要求的任一项所述的换挡控制装置(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未锁定状态,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M·伦丁
申请(专利权)人:斯堪尼亚商用车有限公司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