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连铸结晶器,由外壳(1)、内水套(2)、铜管(3)、足辊(4)组成,铜管固定在外壳内,足辊设置在外壳外面,在外壳内设有内水套,包围铜管,内水套与铜管之间形成水缝,其特征在于水缝壁表面粗糙,凸凹不平。(*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冶金连铸设备,特别是连铸结晶器。
技术介绍
目前,冶金工业连铸生产中广泛使用的是管式结晶器,一般由外壳、内水套、铜管和足辊组成,铜管固定在外壳内,足辊设置在外壳外面,在外壳内设有内水套,包围铜管,内水套与铜管之间形成间隙(水缝),一般在4-6mm之间,在该间隙中有一定流速的冷却水对铜管进行冷却,由于需要及时将铜管上的热量带走,冷却水的流速一般达到6-10m/s,这类结构的结晶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①水的冷却作用发挥不充分,水在内水套与铜管之间的水缝中流过时,只有部分水质点真正参与了与铜管壁的热交换,多数水质点只是在通过水缝后、在水缝以外的区域内与获得热量的水质点混合,间接参与了热交换,这样冷却水的冷却效率就很低,从而限制了连铸拉坯速度的提高,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形成水缝的内水套或铜管表面光滑,形成的水缝壁表面光滑,冷却水流过时形成层流造成的。②由于以上原因,要保持一定的冷却效果,就必须增大进水口和出水口的压差,用较高的流速来维持冷却,很容易造成结晶器漏水,发生事故。③由于在铜管外壁面上存在一个速度极低、温度很高的层流底层,造成铜管外壁极易结垢,恶化传热条件,导致漏钢事故发生,因此需要对冷却水质进行严格控制,以减少铜管壁结垢,但是增加了冷却水的运行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连铸结晶器,使冷却水在内水套与铜管之间的水缝中流过时,冷却水在水缝中全部参与冷却,不产生层流,解决
技术介绍
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结晶器的内水套与铜管之间形成的水缝壁表面粗糙,凸凹不平。可以在内水套或铜管壁上设置若干肋筋,肋筋随意布置,可以贯通整个水缝。还可以在内水套或铜管壁上设置若干凸起物,凸起物的形状是任意的,可以是圆形的、有棱角的等形状。凸起物可以任意布置,也可以有规律布置。采用本技术,由于内水套与铜管之间的水缝壁表面粗糙,凸凹不平,改善了水缝内水的流动状态,增强了水流的湍动效果,使冷却水在水缝中全部参与冷却,提高冷却效果和结晶器使用寿命,相应可以提高连铸坯的拉速。同等冷却要求的条件下,可以相对降低进水口和出水口的压差,相对降低对冷却水质要求,减少结晶器事故和运行成本。本技术具有结构合理、冷却效率高、减少结晶器事故和运行成本等特点。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1中的I局部放大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2中的I局部放大图。图中结晶器外壳1,内水套2,铜管3,足辊4,局部放大部位I,圆形凸起物5,有棱角凸起物6。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在实施例中,本技术由外壳1、内水套2、铜管3、足辊4组成,铜管固定在外壳内,足辊设置在外壳外面,在外壳内设有内水套,包围铜管,内水套与铜管之间形成水缝,水缝壁表面粗糙,凸凹不平。实施例1 结晶器的内水套2与铜管3之间形成水缝,内水套的水缝壁上设有若干圆形凸起物5。实施例2 结晶器的内水套2与铜管3之间形成水缝,内水套的水缝壁上设有若干有棱角的凸起物6。实施例3 结晶器的内水套2与铜管3之间形成水缝,内水套的水缝壁上设有若干条状肋筋,贯穿整个水缝。权利要求1.一种连铸结晶器,由外壳(1)、内水套(2)、铜管(3)、足辊(4)组成,铜管固定在外壳内,足辊设置在外壳外面,在外壳内设有内水套,包围铜管,内水套与铜管之间形成水缝,其特征在于水缝壁表面粗糙,凸凹不平。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之连铸结晶器,其特征是内水套(2)或铜管(3)壁上设置若干肋筋。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之连铸结晶器,其特征在于内水套(2)或铜管(3)壁上设置若干凸起物。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之连铸结晶器,其特征是所说的肋筋设置在内水套上,贯穿整个水缝。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之连铸结晶器,其特征是所说的凸起物为圆形的,设置在内水套上。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之连铸结晶器,其特征是所说的凸起物为有棱角的,设置在内水套上。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冶金连铸设备,特别是连铸结晶器,专利技术目的是使冷却水在水缝中全部参与冷却,不产生层流,技术方案是由外壳(1)、内水套(2)、铜管(3)、足辊(4)组成,内水套与铜管之间形成水缝,水缝壁表面粗糙,凸凹不平。采用本技术,由于内水套与铜管之间的水缝壁表面凸凹不平,改善了水缝内水的流动状态,增强了水流的湍动效果,使冷却水在水缝中全部参与冷却,提高冷却效果和结晶器使用寿命,相应可以提高连铸坯的拉速。同等冷却要求的条件下,可以相对降低进水口和出水口的压差,相对降低对冷却水质要求,减少结晶器事故和运行成本。本技术具有结构合理、冷却效率高、减少结晶器事故和运行成本等特点。文档编号B22D11/04GK2598685SQ0323623公开日2004年1月14日 申请日期2003年1月21日 优先权日2003年1月21日专利技术者李广, 广 李 申请人:李广, 广 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广,
申请(专利权)人:李广,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