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柱及其制造方法以及使用了该转向柱的转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265931 阅读:190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30 20:3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转向柱及其制造方法以及使用了该转向柱的转向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实现一种使圆筒状的转向柱的一部分的厚度变薄,且能够确保转向柱整体的强度的构造。通过一面使设置在圆筒状部件(19)的前端部的外周面的凹槽(20)和设置在主体部分(18)的后端部的内周面的突条(21)卡合,一面进行嵌合,将轻合金制的主体部分(18)和铁类合金制的圆筒状部件(19)在轴方向结合,形成作为构成转向柱的柱用部件的外柱(10b)。在主体部分(18)和圆筒状部件(19)的结合部,在圆筒状部件(19)的内径侧,内嵌固定金属制的环(22)。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该专利技术涉及汽车的转向装置,尤其涉及使该转向装置个性化的转向柱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作为用于向操控轮(除叉车等特殊车辆外,通常为前轮)付与舵角的转向装置,图28所示那样的构造已被广泛公知。在该转向装置中,在被支撑在车身I上的圆筒状的转向柱2的内径侧可旋转地支撑着转向轴3。在比转向柱2的后端开口 向后方突出的转向轴3的后端部固定着方向盘4。若使方向盘4旋转,则该旋转经转向轴3、自由接头5a、中间轴6、自由接头5b向转向齿轮单元7的输入轴8传递。若输入轴8旋转,则配置在转向齿轮单元7的两侧的一对转向横拉杆9被推拉,向左右一对操控轮付与与方向盘4的操作量相应的舵角。在图28所示的构造中,为了能够进行方向盘4的前后位置的调节,作为转向柱2以及转向轴3,使用伸缩式的转向柱以及转向轴。另外,在碰撞事故时,接着汽车撞到其它的汽车等的一次碰撞,产生驾驶者的身体与方向盘4碰撞的二次碰撞,但是,转向柱2以及转向轴3具备用于在该二次碰撞时,一面吸收冲击能量,一面使方向盘4向前方位移,谋求驾驶者的保护的构造。具体地说,采用将对方向盘4进行支撑的转向轴3可因与二次碰撞相伴的向前方的冲击载荷而相对于车身I向前方位移地支撑的构造。在图28所示的构造中,由外管11和内轴构成转向轴3,外管11能够通过二次碰撞的冲击载荷,一面将转向轴3的全长缩短,一面向前方位移,并且,由外柱10和内柱构成对转向轴3进行支撑的转向柱2,该外柱10相对于车身I支撑,以便外柱10能够一面将转向柱2的全长缩短,一面向前方位移。另外,构成这样的伸缩式的转向柱的外柱以及内柱以及构成转向轴的外管以及内轴的前后位置也可以与图示的构造相反。另一方面,作为针对汽车的盗窃的对策,汽车具备各种防盗装置。作为其中一种,广泛实施若不使用正式的钥匙,则不能进行方向盘的操作的转向锁定装置。图29中,作为转向锁定装置的一例,表示了日本特开2008-265646号公报公开的构造。转向锁定装置12在转向柱2a的一部分设置锁定单元13,且在转向轴3a的一部分,在相位与锁定单元13相对于轴方向一致的位置外嵌固定在周方向的至少一个部位形成有卡合凹部14的钥匙锁定套环15。而且,在动作时(钥匙锁定时),使构成锁定单元13的锁定销16的前端部在形成在转向柱2a的轴方向中间部的锁定用通孔17通过,向转向柱2a的内径侧位移,与卡合凹部14卡合,据此,能够使转向轴3a实质上不能旋转。在将这样的转向锁定装置12装入转向装置的情况下,在转向柱2a的外径侧设置锁定单元13,在转向柱2a的内径侧设置钥匙锁定套环15。因此,为了将钥匙锁定套环15可旋转地配置在转向柱2a的内径侧,且不会使锁定销16的行程过大,使锁定销16和钥匙锁定套环15切实地卡合、脱离,有必要缩小至少装入了转向锁定装置12的部分的转向柱2a的外径,增大其内径,使该部分的转向柱2a的厚度变薄。图30是表示日本特开2007-223383号公报公开的构成转向柱的外柱10a。在外柱IOa的轴方向一端部(图30的左端部)以在轴方向能够相对位移的状态内嵌着圆筒状的内柱的另一端部。外柱IOa为铝类合金、镁类合金等轻合金制,通过铸造被一体地形成,在轴方向中间部设置用于将图29所示那样的转向锁定装置12装入的锁定用通孔17a。在使这样的外柱IOa的厚度变薄了的情况下,存在没有充分确保在使转向锁定装置12动作的状态下所需要的外柱IOa的强度的可能性。即、在以使通过锁定用通孔17a且向外柱IOa的内径侧突出了的锁定销16卡合在钥匙锁定套环15的卡合凹部14 (参见图29)的状态,欲以大的力使方向盘4 (参见图28)旋转的情况下,存在向锁定用通孔17a的周缘部过度地施加大的力,该周缘部变形的可能性。对此,虽然也考虑由铁类合金形成外柱10a,但产生转向柱整体的重量增大等问题。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8-265646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7-223383号公报本专利技术鉴于上述那样的情况,以实现一种使圆筒状的转向柱的一部分的厚度变薄,还能够谋求确保该转向柱的强度的构造为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转向柱整体为圆筒状,其整体或一部分由柱用部件构成。该柱用部件具有铝类合金、镁类合金等轻合金制,且具备在一端的周面的周方向一个以上部位设置的凸部的主体部分、铁类合金制且具备在与上述主体部分的周面相向的一端的周面的周方向一个以上部位设置的凹部,并通过与上述主体部分嵌合,且使上述凸部和该凹部卡合而与上述主体部分在轴方向结合的圆筒状部件、被内嵌固定在上述主体部分和上述圆筒状部件的结合部的内径侧的金属制的环。在本专利技术的一方式中,上述凸部是在上述主体部分的周面遍及全周被形成的突条,上述凹部是在上述圆筒状部件的周面遍及全周被形成的凹槽。在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的方式中,上述凸部是在上述主体部分的周面沿轴方向形成得长的突条,上述凹部是在上述圆筒状部件的周面,在与上述突条在周方向一致的部分沿轴方向形成得长的凹槽。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将上述凹槽构成为在上述圆筒状部件的端面开口。替代性地也能够通过对上述圆筒状部件的端部实施滚花加工而形成上述凹槽。就上述主体部分和上述圆筒状部件的结合而言,可以将上述圆筒状部件内嵌在上述主体部分,将上述环内嵌固定在上述圆筒状部件的内周面或者上述圆筒状部件和上述主体部分中的与和上述圆筒状部件的嵌合部邻接的部分的内周面。可以替代性地将上述圆筒状部件外嵌在上述主体部分,将上述环内嵌固定在上述主体部分和上述圆筒状部件中的与和上述主体部分的嵌合部邻接的部分的内周面。另外,本专利技术的转向柱适合用于具备转向锁定装置的转向装置,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在上述圆筒状部件的轴方向中间部的一个部位位置,设置了构成转向锁定装置的锁定用通孔。本专利技术的转向柱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通过下述工序得到上述柱部件。S卩、通过将上述环内嵌在上述圆筒状部件的一端的工序、将上述圆筒状部件的一端穿插于在模具的端面开口的插入孔,使该圆筒状部件的一端向该模具内突出的工序、将型芯的端部穿插于上述环的工序、将轻合金的熔融金属送入上述模具,成形上述主体部分,且使该熔融金属的一部分进入上述凹部,在该主体部分的周面形成上述凸部的工序,得到上述柱用部件。另夕卜,在这些工序不产生矛盾的情况下,也可以调换其顺序。优选还具备在以上述环的内径比上述主体部分的内径小,上述圆筒状部件的内径比上述主体部分中的从与上述圆筒状部件的结合部在轴方向离开的部分的内径大的方式成形上述主体部分,且在成形上述主体部分后,对上述环的内径侧部分实施切削加工,使该环的内径在上述主体部分中的从与上述圆筒状部件的结合部在轴方向离开的部分的内径以上,在上述圆筒状部件的内径以下的工序。本专利技术的转向装置是具备被支撑在车身上的转向柱、可旋转地被支撑在该转向柱的内径侧的转向轴、被设置在这些转向柱和转向轴之间,在动作时实质上阻止该转向轴在 该转向柱内旋转的转向锁定装置的转向装置,尤其是以作为该转向柱,使用本专利技术的转向柱为特征。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转向柱,能够使转向柱的一部分的厚度变薄,且确保该转向柱的强度。即、由于构成该转向柱的柱用部件的一个半部由铁类合金制的圆筒状部件构成,所以,即使使该一个半部的厚度变薄,也可以确保该一个半部的强度。另一方面,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转向柱,是整体为圆筒状的转向柱,其特征在于,构成该转向柱的柱用部件具备:轻合金制且具备在一端的周面的周方向一个以上的部位设置的凸部的主体部分、铁类合金制且具备在与上述主体部分的周面相向的一端的周面的周方向一个以上的部位设置的凹部,通过与上述主体部分嵌合,且使上述凸部和该凹部卡合,而与上述主体部分在轴方向结合的圆筒状部件、被内嵌固定在上述主体部分和上述圆筒状部件的结合部的内径侧的金属制的环。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长泽诚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