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冷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243510 阅读:1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25 01:15
根据实施方式,车辆用冷却装置具有:设置于车辆的车体(1)内,从设于上述车体的壁部的吸气口(11)向车体内吸入外部气体的吸气风道(4);气密地连接于吸气风道的下游侧端的送风机(6);气密地连接于送风机的下游侧端的去除风道(5);设置于去除风道内,从在去除风道内通风的外部气体中去除尘埃的过滤器(9);将经过过滤器而被去除了尘埃的外部气体引导至被冷却设备(23)的冷却风道(7);以及形成于去除风道,开口于上述车体内并且与上述过滤器对置的可开闭的检修口(1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例如涉及一种对铁道车辆进行冷却的车辆用冷却装置
技术介绍
例如,在通过外部气体对铁道车辆的设备进行冷却的情况下,存在的情况是包含于外部气体中的砂、灰尘、植物的叶子等的尘埃成为设备污损或破损的原因。因此,使作为冷却风引入的外部气体通过过滤器,从外部气体去除尘埃等的对策得以实施。例如,惯性分离过滤器也是其中的过滤器之一。从设于车辆的侧面的开口部向风道引入外部气体,并通过送风机将已流入风道内的外部气体送至惯性分离过滤器。被送风的外部气体从惯性分离过滤器的引入口流入惯性分离过滤器内,并进入与引入口连接的管道,在管道中螺旋状地旋转。惯性分离过滤器的工作方式为通过旋转时产生的离心力来去除包含于外部气体中的尘埃。惯性分离过滤器有的情况下置于送风机的吸气侧,有的情况下设置于送风机的排气 侦U。在设置于送风机的排气侧的冷却装置中,提出的结构是将惯性分离过滤器与车辆侧面相邻配置,并在惯性分离过滤器所相邻的车辆侧面设置检修口,由此,使惯性分离过滤器的取出与修补、清扫等的维修保养作业变得容易。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日本特开平4 - 5163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但是,在上述的铁道车辆用的冷却装置中,存在的问题是外部气体从用于取出惯性分离过滤器的检修口流入车辆内,由于车辆内的污损而维修保养作业增加。本专利技术的课题是提供一种不会引起由包含于外部气体中的尘埃等所产生的车辆内的污损,而能够容易地进行维修保养作业的车辆用冷却装置。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冷却装置具有设置于车辆的车体内,从设于上述车体的壁部的吸气口向车体内吸入外部气体的吸气风道;气密地连接于上述吸气风道的下游侧端的送风机;气密地连接于上述送风机的下游侧端的去除风道;设置于上述去除风道内,从在去除风道内通风的外部气体中去除尘埃的过滤器;将经过上述过滤器而被去除了尘埃的外部气体引导至被冷却设备的冷却风道;以及形成于上述去除风道,开口于上述车体内并且与上述过滤器对置的可开闭的检修口。附图说明图I为表示具有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的铁道车辆的整体构成的剖面图。图2A为表示上述冷却装置的惯性分离过滤器的装配面的俯视图。图2B为表示上述冷却装置的风道的装配构造的俯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加以说明。图I示出具有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的铁道车辆的整体构成。图2A示出冷却装置中的惯性分离过滤器的装配面,图2B示出风道的装配构造。如图I所示,铁道车辆40具有设有车轮21以及车轴24的台车42 ;和介由未作 图示的弹簧等被支撑于台车42上的车体I。在台车42上,各车轴附近载置有主电动机23。主电动机23以能够介由齿轮箱22以及联轴器将旋转力传递给车轮21的方式进行连接。车轮21载置于导轨44上。主电动机23使车轮21旋转,由此,铁道车辆40在导轨44上行驶。车体I具有车体底框3、搭载于车体底框3上的车辆本体46、遍布车体底框上的整个面地进行铺设并构成了车体底面的底板48。车体底框3具有沿长度方向在车体I的中央部延伸的纵梁(中央纵梁)3a ;沿着车辆的长度方向在纵梁的两侧分别延伸的一对侧梁3b ;在车体的前后端部,连结了纵梁以及一对侧梁的前后一对的端梁;连结了纵梁与侧梁之间的多个横梁以及未作图示的枕梁等,该车体底框由钢材形成。车辆本体46具有直立设置于车体底框3上并沿着车体I的长度方向延伸的一对侧壁47、分别形成车辆的前面以及后面的未作图示的一对端壁,该车辆本体以覆盖车体底框3的方式设置。此外,车辆本体46具有覆盖车辆本体的上部开口的可拆卸的天花板壁30。天花板壁30具有平坦的、与底板48几乎平行地延伸的车棚壁30a ;和从车棚壁的两侧缘向侧壁47侧倾斜延伸的肩部(倾斜面)30b。而且,通过将肩部30b的下端螺栓固定于侧壁47,以可从车辆本体46拆卸的方式固定天花板壁30。在车辆本体46内,底板48上设置有各种电气设备,并设有对铁道车辆40所具有的电气设备中需要冷却的电气设备,例如,主电动机23进行冷却的冷却装置20。作为电气设备,例如,进行交流、直流变换的主变换装置16、控制装置、多个制动阻力器、辅助电源等载置于底板48上。底板48上形成有沿着车辆的长度方向延伸的通道15,S卩,搭乘者能够步行的通道15。在本实施方式中,主变换装置16设置于通道15的一侧。在车体I内,冷却装置20隔着通道15设置于主变换装置16的相反侧。冷却装置20具有将外部气体引导至车体I内的吸气风道4 ;设于该吸气风道的下游侧的送风机6 ;连接于送风机的下游侧的尘埃去除风道5 ;设于该去除风道内的过滤器,例如,惯性分离过滤器9 ;将去除了尘埃的外部气体送至主电动机23的冷却风道7,以及排出已去除的尘埃等的排出风道8。在天花板壁30的一侧的肩部30b形成有吸气口 11。吸气口 11与吸气风道4连接。吸气风道4为内部具有空间的筒状,整体上形成L字形。吸气风道4的水平部分沿着天花板壁30的内侧配置,其流入端与吸气口 11连接。吸气风道4的垂直部分从天花板壁30向底板48延伸,并沿着铅垂方向,在此,沿着相对于底板48的垂直方向延伸。吸气风道4的下游侧端的外周上一体地形成有比吸气风道4的直径大的吸气风道用凸缘4a。送风机6连接于吸气风道4的下游侧端。送风机6具有筒状的本体26、设于本体26内的风扇27以及驱动风扇的电动机28。在本体26的上游侧端的外周一体地形成比吸气风道4的直径大的上游侧凸缘26a,此外,在本体的下游侧端的外周一体地形成比吸气风道4的直径大的下游侧凸缘26b。而且,本体26的上游侧凸缘26a和吸气风道用凸缘4a介由弹性体填料17彼此连接并保持密闭性。由此,送风机6沿着铅垂方向,同轴地连接于吸气风道4。筒状的去除风道5介由弹性体填料18气密地连接于送风机6的下游侧凸缘26b,并沿着铅垂方向在送风机6与底板48之间延伸。在去除风道5的内部配置有过滤器装配板50。过滤器装配板50几乎水平地延伸,将去除风道5内的空间隔开成上游侧的风道区域5a和下游侧的风道区域5b。而且,在过滤器装配板50上设置惯性分离过滤器9,该惯性分离过滤器9位于上游侧的风道区域5a。图2A表示惯性分离过滤器9的下面侧,图2B表示过滤器装配板50的上面侧。如图2A所示,惯性分离过滤器9例如形成为扁平的矩形箱状,在惯性分离过滤器9的下面例 如设有矩形的冷却风送风口 9a和比该送风口 9a小的几乎为矩形的排出风送风口 %。在惯性分离过滤器9的下面的外周部设有多个固定孔9c。如图2B所示,在过滤器装配板50设有在外周部装配有填料19a的矩形的冷却风送风口 50a、在外周部装配有填料19b的矩形的排出风送风口 50b、多个惯性分离过滤器装配孔50c。惯性分离过滤器9以冷却风送风口 9a以及排出风送风口 9b分别与过滤器装配板50的冷却风送风口 50a以及排出风送风口 50b对置的状态,介由填料19a、19b装配于过滤器装配板50上。由此,惯性分离过滤器9的冷却风送风口 9a介由填料19a气密地连接于过滤器装配板50的冷却风送风口 50a,惯性分离过滤器9的排出风送风口 9b介由填料19b气密地连接于过滤器装配板50的排出风送风口 50b。惯性分离过滤器9与过滤器装配板50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神田正彦平原明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东芝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