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车载DVR减震机构,其包括有:一底座,其包括有一底板、二分别自该底板的侧边缘向上延伸而形成的彼此相对的底座侧板及二分别自该底座侧板的上边缘向外延伸而形成的底座支撑板;二支承件,分别固定于车载DVR的相对两侧面处,所述支承件包括有一支承件侧板及一自所述支承件侧板的上边缘向上延伸而形成的支承件支撑板,所述支承件侧板固定于车载DVR的侧面;多个减震器,分别设置于所述底座支撑板和相应的支承件支撑板之间,所述减震器包括有一上夹板、一下夹板及至少一轴向固定于所述上夹板和下夹板之间的采用钢丝绳缠绕而成的螺旋弹簧。该车载DVR减震机构具有良好减震性能。(*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车载硬盘录像机(Digital Video Recorder ;DVR),尤其是指一种车载DVR减震机构。
技术介绍
目前,随着车辆自动化和电子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电子设备被应用于车辆之上,例如车载硬盘录像机等。由于车辆在行驶的过程中,容易受到诸如突然加减速、行驶在不平整的路面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产生较大幅度的震动,如此,一般要求车载DVR配设有良好的减震机构,以避免车辆震动对车载DVR造成损害,特别是其中的车载硬盘。 现有的车载DVR减震方式,大多采用于车载DVR的底面四角处设置减震垫,藉由这些减震垫的设置,以缓冲车辆震动对于车载DVR所造成的冲击,从而达到减震保护之目的。然而,此减震方式虽具有一定的减震性能,但也难以起到有效地保护车载DVR的作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良好减震性能的车载DVR减震机构,以供于车载DVR的安装之用。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所述的技术方案。—种车载DVR减震机构,其包括有一底座,其包括有一底板、二分别自该底板的侧边缘向上延伸而形成的彼此相对的底座侧板及二分别自该底座侧板的上边缘向外延伸而形成的底座支撑板;二支承件,分别固定于车载DVR的相对两侧面处,所述支承件包括有一支承件侧板及一自所述支承件侧板的上边缘向上延伸而形成的支承件支撑板,所述支承件侧板固定于车载DVR的侧面;多个减震器,分别设置于所述底座支撑板和相应的支承件支撑板之间,其中一底座支撑板与相应的支承件支撑板之间设置至少一减震器,而另一底座支撑板与相应的支承件支撑板之间设置至少二减震器,所述减震器包括有一上夹板、一下夹板及至少一轴向固定于所述上夹板和下夹板之间的采用钢丝绳缠绕而成的螺旋弹簧。上述车载DVR减震机构中,所述底座支撑板倾斜设置,其与所述底座侧板之间所形成的夹角为钝角,所述支承件支撑板与所述底座支撑板倾斜相同角度而设置。上述车载DVR减震机构中,所述支承件侧板贴合于车载DVR的侧面,并使用螺丝加以紧固。上述车载DVR减震机构中,所设置的减震器为四个,于每一底座支撑板与相应的支承件支撑板之间均设置二个减震器。上述车载DVR减震机构中,所述上夹板贴合于支承件支撑板,并使用螺丝加以紧固。 上述车载DVR减震机构中,所述下夹板贴合于底座支撑板,并使用螺丝加以紧固。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该车载DVR减震机构包括有一底座及二分别固定于车载DVR相对两侧面上的支承件,于该底座的底座支撑板与该支承件的支承件支撑板之间设置减震器,使得车载DVR通过减震器而悬空设置于该底座之上,可利用减震器的螺旋弹簧的弹性形变而有效地衰减车辆震动对于车载DVR所造成的冲击,大幅度地减小震动对车载DVR的影响,起到保护之作用。附图说明图I是车载DVR减震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车载DVR减震机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是车载DVR减震机构的减震器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更加清楚地理解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有益技术效果,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阐述。本技术所公开的车载DVR减震机构用于将车载DVR安装于车辆之上,其具有良好的减震性能,可有效地起到保护车载DVR的作用。参阅图I至图3所示,该车载DVR减震机构包括有一底座10、二联接件20及多个减震器30。该底座10包括有一底板100、二分别自该底板100的侧边缘向上延伸而形成的彼此相对的底座侧板110及二分别自该底座侧板110的上边缘向外延伸而形成的底座支撑板120。二支承件20分别固定于车载DVR40的相对两侧面处,该支承件20包括有一支承件侧板200及一自该支承件侧板200的上边缘向上延伸而形成的支承件支撑板210,该支承件侧板200固定于该车载DVR40的侧面。在此实施例中,该支承件侧板200贴合于该车载DVR40的侧面,并使用螺丝220加以紧固而实现该支承件20固定于该车载DVR40的侧面。多个减震器30分别设置于底座支撑板120和相应的支承件支撑板210之间,其中一底座支撑板120与相应的支承件支撑板210之间设置有至少一减震器30,而另一底座支撑板120与相应的支承件支撑板210之间设置有至少二减震器30,该减震器30包括有一上夹板300、一下夹板310及至少一轴向固定于该上夹板300和下夹板310之间的采用钢丝绳缠绕而成的螺旋弹簧320。该减震器30的上夹板300与该支承件支撑板210固接,而下夹板310则与该底座支撑板120固接,从而使得该车载DVR40通过减震器30而悬空设置于该底座10之上。藉由该减震器30的设置,可利用减震器30的螺旋弹簧320的弹性形变而有效地衰减车辆震动对于车载DVR40所造成的冲击,大幅度地减小震动对车载DVR40的影响,起到保护之作用。在附图所示实施例中,所设置的减震器30为四个,于每一底座支撑板120与相应的支承件支撑板210之间均设置二个减震器30。诚然,也可设置数目更多或者更少的减震器30,但是,一般来说,所设置的减震器30不少于三个,其中一底座支撑板120与相应的支承件支撑板210之间设置有一个减震器30,而另一底座支撑板120与相应的支承件支撑板210之间设置有两个减震器30,且三者之间呈等腰三角形排列。参阅附图,上夹板300贴合于支承件支撑板210,并使用螺丝230加以紧固而实现上夹板300与支承件支撑板210的固接;下夹板310贴合于底座支撑板120,并使用螺丝130加以紧固而实现下夹板310与底座支撑板120的固接。优选地,该底座支撑板120倾斜设置,其与底座侧板100之间所形成的夹角为钝角,而该支承件支撑板210也以与该底座支撑板120倾斜相同角度的方式设置。这样,使得固定于底座支撑板120和支承件支撑板210之间的减震器30倾斜设置,有利于提高减震器30的减震效果。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非对本技术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施以各种等同的更改和改进,凡在权利要求范围内所做的等同变化或修饰,均应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权利要求1.一种车载DVR减震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有 一底座(10),其包括有一底板(100)、二分别自该底板(100)的侧边缘向上延伸而形成的彼此相对的底座侧板(110)及二分别自该底座侧板(110)的上边缘向外延伸而形成的底座支撑板(120); 二支承件(20 ),分别固定于车载DVR (40 )的相对两侧面处,所述支承件(20 )包括有一支承件侧板(200)及一自所述支承件侧板(200)的上边缘向上延伸而形成的支承件支撑板(210),所述支承件侧板(200)固定于车载DVR (40)的侧面; 多个减震器(30),分别设置于所述底座支撑板(120)和相应的支承件支撑板(210)之间,其中一底座支撑板(120)与相应的支承件支撑板(210)之间设置至少一减震器(30),而另一底座支撑板(120)与相应的支承件支撑板(210)之间设置至少二减震器(30),所述减震器(30)包括有一上夹板(300)、一下夹板(310)及至少一轴向固定于所述上夹板(300)和下夹板(310 )之间的采用钢丝绳缠绕而成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载DVR减震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一底座(10),其包括有一底板(100)、二分别自该底板(100)的侧边缘向上延伸而形成的彼此相对的底座侧板(110)及二分别自该底座侧板(110)的上边缘向外延伸而形成的底座支撑板(120);二支承件(20),分别固定于车载DVR(40)的相对两侧面处,所述支承件(20)包括有一支承件侧板(200)及一自所述支承件侧板(200)的上边缘向上延伸而形成的支承件支撑板(210),所述支承件侧板(200)固定于车载DVR(40)的侧面;多个减震器(30),分别设置于所述底座支撑板(120)和相应的支承件支撑板(210)之间,其中一底座支撑板(120)与相应的支承件支撑板(210)之间设置至少一减震器(30),而另一底座支撑板(120)与相应的支承件支撑板(210)之间设置至少二减震器(30),所述减震器(30)包括有一上夹板(300)、一下夹板(310)及至少一轴向固定于所述上夹板(300)和下夹板(310)之间的采用钢丝绳缠绕而成的螺旋弹簧(320)。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施侃,罗刚,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同为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