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座椅前侧地板锁定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172714 阅读:210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08 19: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座椅前侧地板锁定结构,包括一锁支架;一锁钩形成一手柄且锁钩的中部通过一枢接件枢接于锁支架;一弹簧的第一端与所述锁支架连接于一第一连接点,弹簧的第二端与锁钩连接于一第二连接点;第一连接点和第二连接点的间距小于弹簧的自然长度,弹簧弯曲地压设于所述锁支架和锁钩之间;当锁舌贴合于所述锁止限位槽时,所述锁舌在所述弹簧作用下紧贴所述锁止限位槽;当锁舌贴合于所述解锁限位槽时,所述锁舌在所述弹簧作用下紧贴所述解锁限位槽。由于采用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种汽车座椅前侧地板锁定结构,实现了一种占用座椅上下空间小的汽车座椅前侧地板锁定结构,具有结构简单、紧凑、美观、锁止性能可靠、纵向尺寸小的特点。(*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锁定结构,尤指一种汽车座椅前侧地板锁定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市场上的乘用车座椅所使用的前侧地板锁主要采用弹簧拉力回位的锁止形式。请参阅图1,解锁时,扳动手柄,使锁钩2旋转,锁钩2与第一限位点51接触,到达解锁位置;松开手柄后,在弹簧3拉力作用下,锁钩2逆向旋转,锁钩2被第二限位点52限位,到达锁止位置。在弹簧3拉力作用力下,锁钩2保持锁止状态。这种锁止结构中,弹簧3需要纵向安装,锁定结构上下尺寸较大,占用座椅上下空间大,只能用于安装在平地板、坐姿较高的座椅上。对于车身地板安装点较高,无法适用于座垫上下空间相对小一些的座椅。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汽车座椅前侧地板锁定结构,实现了一种占用座椅上下空间小的汽车座椅前侧地板锁定结构,具有结构简单、紧凑、美观、锁止性能可靠、纵向尺寸小的特点。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本技术的一种汽车座椅前侧地板锁定结构,包括一锁支架;—锁钩,所述锁钩形成一手柄且所述锁钩的中部通过一枢接件枢接于所述锁支架;一弹簧,所述弹簧的第一端与所述锁支架连接于一第一连接点,所述弹簧的第二端与所述锁钩连接于一第二连接点;所述第一连接点和所述第二连接点的间距小于所述弹簧的自然长度,所述弹簧弯曲地压设于所述锁支架和所述锁钩之间;所述锁支架的第一端形成一锁止限位槽和一解锁限位槽;所述锁钩的第一端形成与所述锁止限位槽和所述解锁限位槽配合的锁舌;当所述锁舌贴合于所述锁止限位槽时,所述锁舌在所述弹簧作用下紧贴所述锁止限位槽;当所述锁舌贴合于所述解锁限位槽时,所述锁舌在所述弹簧作用下紧贴所述解锁限位槽。当上述解锁限位槽位于所述锁止限位槽的上方时;所述锁舌贴合于所述锁止限位槽时,所述第二连接点位于所述第一连接点和所述枢接件连线的上方;当所述锁舌贴合于所述解锁限位槽时,所述第二连接点位于所述第一连接点和所述枢接件连线的下方。上述第一连接点为形成于所述锁支架第二端的一 “Z”形的通槽,所述第二连接点为一形成于所述锁钩第二端的圆孔。本技术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使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弹簧压设于所述锁支架和所述锁钩之间,实现弹簧对锁钩持续产生推力,配合第二连接点位置的设定,在锁止和解锁的过程中锁钩会获得一由弹簧提供的推力,使得锁钩保持锁止或解锁状态。具有结构简单、紧凑、美观、锁止性能可靠、纵向尺寸小的特点。附图说明图I为现有技术的座椅调节机构的结构不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汽车座椅前侧地板锁定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汽车座椅前侧地板锁定结构的锁止状态侧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汽车座椅前侧地板锁定结构的锁止状态受力原理图;图5为本技术的汽车座椅前侧地板锁定结构的解锁状态侧面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汽车座椅前侧地板锁定结构的解锁状态受力原理。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请参阅图2,本技术的一种汽车座椅前侧地板锁定结构,包括一锁支架I ;锁钩2形成一手柄22,且锁钩2的中部通过一枢接件4枢接于锁支架1,枢接件4采用铆钉;一弹簧3,弹簧3的第一端与锁支架I连接于一第一连接点31,弹簧3的第二端与锁钩2连接于一第二连接点32 ;第一连接点31和第二连接点32的间距小于弹簧3的自然长度,弹簧3弯曲地压设于锁支架I和锁钩2之间;锁支架I的第一端形成一锁止限位槽11和一解锁限位槽12 ;锁钩2的第一端形成与锁止限位槽11和解锁限位槽12配合的锁舌21。第一连接点31为形成于锁支架I第二端的一 “Z”形的通槽,第二连接点32为一形成于锁钩第二端的圆孔。请参阅图3、图4,当锁舌21贴合于锁止限位槽11时,第二连接点32位于第一连接点31和枢接件4连线的上方,此时,弹簧3持续向锁钩2提供一推力F1,锁钩2在该推力F1的作用下沿枢接件4形成向顺时针方向转动的趋势,使得锁舌21在弹簧3推力的作用下紧贴锁止限位槽11,从而实现了保持锁定装置的锁止状态。请参阅图5、图6,当锁舌21贴合于解锁限位槽12时,第二连接点32位于第一连接点31和枢接件4连线的下方。此时,弹簧3持续向锁钩2提供一推力F2,锁钩2在该推力F2的作用下沿枢接件4形成向逆时针方向转动的趋势,使得锁舌21在弹簧3推力的作用下紧贴解锁限位槽12,从而实现了保持锁定装置的解锁状态。本技术通过利用弹簧3两端的第一连接点31、第二连接点32与锁钩2旋转中心枢接件4之间的相对位置变化,依靠弹簧3的推力,实现锁钩2保持解锁与锁止状态。弹簧3的作用是给锁钩2提供推力。它安装与锁钩2与锁支架I之间,由于弹簧3固定点间距始终小于弹簧3的自然长度,弹簧3处于弯曲状态。当用户需要对锁钩2进行解锁操作时,首先向下扳动手柄22使得锁钩2绕枢接件4向解锁方向转动,当第二连接点32向下越过第一连接点31和枢接件4的连线后,弹簧3会向锁钩2提供一向解锁方向转动的推力,在该推力的助力下,锁钩2的锁舌21贴合解锁限位槽12开锁,同时,在该推力的作用下,即使在放开手柄22后,锁钩2的锁舌21也持续保持与解锁限位槽12的贴合,即锁钩2保持解锁状态。当用户需要对锁钩2进行锁止操作时,向上扳动手柄22使得锁钩2绕枢接件4向锁止方向转动,当第二连接点32向上越过第一连接点31和枢接件4的连线后,弹簧3会向锁钩2提供一向锁止方向转动的推力,在该推力的助力下,锁钩2的锁舌21贴合锁止限位槽11锁止,同时,在该推力的作用下,即使在放开手柄22后,锁钩2的锁舌21也持续保持与锁止限位槽11的贴合,即锁钩2保持锁止状态。以上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可根据上述说明对本技术做出种种 变化例。因而,实施例中的某些细节不应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定,本技术将以所附权利要求书界定的范围作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汽车座椅前侧地板锁定结构,包括 一锁支架; 一锁钩,所述锁钩形成一手柄且所述锁钩的中部通过一枢接件枢接于所述锁支架;一弹簧,所述弹簧的第一端 与所述锁支架连接于一第一连接点,所述弹簧的第二端与所述锁钩连接于一第二连接点; 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点和所述第二连接点的间距小于所述弹簧的自然长度,所述弹簧弯曲地压设于所述锁支架和所述锁钩之间;所述锁支架的第一端形成一锁止限位槽和一解锁限位槽;所述锁钩的第一端形成与所述锁止限位槽和所述解锁限位槽配合的锁舌;当所述锁舌贴合于所述锁止限位槽时,所述锁舌在所述弹簧作用下紧贴所述锁止限位槽;当所述锁舌贴合于所述解锁限位槽时,所述锁舌在所述弹簧作用下紧贴所述解锁限位槽。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汽车座椅前侧地板锁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解锁限位槽位于所述锁止限位槽的上方,当所述锁舌贴合于所述锁止限位槽时,所述第二连接点位于所述第一连接点和所述枢接件连线的上方;当所述锁舌贴合于所述解锁限位槽时,所述第二连接点位于所述第一连接点和所述枢接件连线的下方。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汽车座椅前侧地板锁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点为形成于所述锁支架第二端的一 “Z”形的通槽,所述第二连接点为一形成于所述锁钩第二端的圆孔。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座椅前侧地板锁定结构,包括一锁支架;一锁钩形成一手柄且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座椅前侧地板锁定结构,包括一锁支架;一锁钩,所述锁钩形成一手柄且所述锁钩的中部通过一枢接件枢接于所述锁支架;一弹簧,所述弹簧的第一端与所述锁支架连接于一第一连接点,所述弹簧的第二端与所述锁钩连接于一第二连接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点和所述第二连接点的间距小于所述弹簧的自然长度,所述弹簧弯曲地压设于所述锁支架和所述锁钩之间;所述锁支架的第一端形成一锁止限位槽和一解锁限位槽;所述锁钩的第一端形成与所述锁止限位槽和所述解锁限位槽配合的锁舌;当所述锁舌贴合于所述锁止限位槽时,所述锁舌在所述弹簧作用下紧贴所述锁止限位槽;当所述锁舌贴合于所述解锁限位槽时,所述锁舌在所述弹簧作用下紧贴所述解锁限位槽。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军彭涛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东风江森座椅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