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辆的转向装置(2),用于调节转向盘(1)于车身(70)纵向的位置,包括:主管(22),其由车身(70)支撑并且具有管状外形,主管(22)包括于主管(22)轴向封闭并且于轴向延伸的开口部(22h);伸缩管(23),其由主管(22)支撑以使其可在主管(22)内滑动;连接件(24),其固定方式安装于伸缩管(23),以使其在开口部(22h)内可沿主管(22)的轴向移动;驱动件(52、53),其与连接件(24)连接;以及驱动源(5),其驱动该驱动件(52、53),以使连接件(24)在轴向移动。(*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总体上涉及ー种车辆转向装置。
技术介绍
JP2009-6743A(下文称为专利文献I)中所披露的ー种周知车辆转向装置包括倾斜机构,倾斜机构支撑转向柱使得转向柱相对于车身可转动,用于调节转向盘的操作位置。另外,根据专利文献I的周知转向装置,将上管经由中管于转向柱轴向可滑动方式容纳进下管,从而,由伸縮机构执行所谓的伸縮操作,以便调节转向盘至轴向的期望位置。同吋,JP2008-68870A (下文称为专利文献2)中披露了ー种周知电动转向装置。专利文献2的周知转向装置利用电动机和丝杠机构电动方式调节转向盘的位置。此外,专利文献2的修正案(proceeding)披露了一种挡块,通过使螺杆与螺帽之间的相对可移动范围减至最小来限制内柱的可移动范围。 在专利文献I中,下管和中管分别是相对较长的管和相对较短的管。长管和短管彼此连接,从而,与本专利技术转向装置的主管对应。另外,在专利文献I中,上管与本专利技术转向装置的伸縮管对应。在长管中形成切除部,使其轴向延伸。轴向延伸的切除部自长管的开ロ端打开。将固定于伸缩管(上管)的连结部件容纳在切除部中,之后,将短管与长管适配连接。换而言之,专利文献I中的主管由两个部分形成,所以,増加了零部件的数量。另外,连接短管与长管的装置是必须的,导致成本増加。同时,根据专利文献2中所披露的转向装置,外柱与本专利技术的主管对应,而内柱与本专利技术的伸縮管对应。固定于伸缩管的连接支架(与上述连结部件对应)与主管分开布置。另外,连结部件构造成并不进入主管。所以,在主管中没有形成上述切除部。另外,在主管或伸缩管处没有布置限制伸縮管可移动范围的挡块。限制如上所述的螺杆与螺帽之间相对可移动范围的挡块位于驱动件处。也就是,关于伸缩机构,专利文献2中所披露的主管(外柱)和伸缩管(内柱)的结构之间的关系不同于专利文献I中所披露的主管(由下管和中管形成)和伸縮管(上管)的结构之间的关系。同样,根据专利文献2的主管(外柱)和伸縮管(内柱)的结构之间的关系不同于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主管与伸縮管的结构之间的关系。因此,对用于车辆的转向装置而言存在这样的需求,车辆转向装置具有高刚性(稳定性)并且包括有考虑到主管和伸縮管之间的结构之间关系而适当构造的伸縮机构,而且,车辆转向装置由较少数量构成部件以较低成本制造。
技术实现思路
根据本专利技术的ー个方面,一种车辆的转向装置,用于调节转向盘于车身纵向的位置,包括主管,其由车身支撑并且具有管状外形,主管包括于主管的轴向封闭并且于轴向延伸的开ロ部;伸縮管,其由主管支撑以在主管内滑动;连接件,其固定方式连结于伸縮管,以在开ロ部内可沿主管的轴向移动;驱动件,其与连接件连接;以及驱动源,其驱动该驱动件,从而使连接件在轴向移动。根据上述转向装置的结构,主管具有于轴向封闭并且于轴向延伸的开ロ部。所以,可以得到由较少数量构成部件以较低成本形成的并且具有较高刚性的转向装置。另外,借助于固定方式连结于伸縮管并且轴向可移动方式布置在该开ロ部中的连接件、与连接件连接的驱动件、以及通过驱动件于轴向移动连接件的驱动源,可以平稳并可靠地调节伸縮管与主管在车身纵向的相对位置。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连接件是ー种其底部与伸縮管外表面固定方式连附的管状件,以及,驱动件布置在管状件中并且由管状件支撑。根据上述结构,连接件可以适当地固定于伸缩管,并且可以与驱动件可靠连接。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又一方面,在主管的开ロ部于轴向的一端和另一端处分别形成锁定部,以及,管状件可与各锁定部接触。根据上述结构,由锁定部可靠地限制轴向上连接件的移动和伸縮管的移动。所以,可以设定伸縮管的可移动范围,从而,适当地使伸縮管于轴向的移动距离减到最小。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又一方面,管状件的底部于伸缩管的轴向焊接至伸縮管外表面的多个部分。根据上述结构,可以使连接件容易并且固定方式连结至伸縮管。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又一方面,驱动源是由主管支撑的电动机,以及,驱动件包括与电动机的输出轴相连接的螺杆轴、以及与螺杆轴相啮合的螺帽。电动机转动螺杆轴,以于螺杆轴的轴向移动螺帽,从而,使伸缩管与螺帽一起于主管的轴向移动。根据上述结构,可以容易并且可靠地调节伸缩管与主管在纵向的相对位置。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又一方面,转向装置进ー步包括布置在电动机的输出轴与螺杆轴之间的减速机构。该减速机构使电动机的转速减小,并在转速减小后将转动力传送至螺杆轴。如上所述,将减速机构布置在电动机的输出轴与螺杆轴之间,从而,可以更为容易并且平稳地调节伸缩管与主管在纵向的相对位置。附图说明根据下文结合附图进行的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上述以及其它的特点和特征将更为明了,其中图I是根据本文所披露实施例的车辆转向装置的侧视图;图2是根据本文所披露实施例的转向装置的纵向剖视图;图3是根据本文所披露实施例的转向装置的连结部件的俯视图;图4是根据本文所披露实施例的转向装置的连结部件的侧视图;图5是根据本文所披露实施例的转向装置的连结部件的正视图;图6是轴测图,图示根据本文所披露实施例将连结部件焊接至转向装置伸縮管的过程;图7是轴测图,图示根据本文所披露实施例将驱动源安装至转向装置伸缩机构的过程;图8是纵向剖视图,图示根据本文所披露实施例的转向盘的操作位置调节至最靠近于车辆驾驶人员的状态;以及图9是纵向剖视图,图示转向盘的操作位置调节至最远离驾驶人员的状态。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參照附图说明本文披露的实施例。图I和图2各自图示根据本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转向装置2。转向装置2支撑转向盘1,以便调节转向盘I相对于车身70的操作位置。另外,例如,转向装置2可以配备有电动转向系统。可选择地,例如,在转向装置2与线控转向装置对应的情况下,转向装置2与车轮回转机构电连接,以转变车辆车轮的角度。本实施例的转向装置2包括用后端支撑转向盘I的第一柱件10、以及与第一柱件10共轴布置的第二柱件20。转动中心C(pivot C)位于第二柱件20的前部。第二柱件20由转动中心C支撑,以便相对于车身70绕转动中心C上下转动。第二柱件20由固定支架30保持并固定于该固定支架30。这里,第一柱件10包括与转向盘I连接的上轴11、以及与上轴11共轴布置以便容纳上轴11的上管12。上管12与上轴11连接以便绕转动中心C转动。上轴11和上管12构造成彼此一体地轴向移动。同时,第二柱件20包括下轴21、以及与下轴21共轴布置以便容纳下轴21的主管22。上管12经由伸縮管23容纳在主管22 内,以便轴向滑动。如图2所示,上轴11与下轴21彼此花键适配,以便轴向方式移动。另外,伸縮管23由主管22支撑,以在主管22内轴向移动或滑动。因此,伸缩管23、上管12、上轴11、以及转向盘I可轴向移动,从而,构成伸缩机构3。結果,转向盘I于车身70的纵向可以调节至期望位置。固定支架30包括ー对彼此面对并且朝车辆下侧延伸的保持部31和保持部32。主管22布置在保持部31和保持部32之间,并且由其保持。固定支架30的上部固定至车身70。此外,加压机构33布置在保持部31和主管22之间、以及保持部32和主管22之间,从而,压迫并支撑主管22,使得主管22可轴向滑动。另外,如图2所示,承压部22p与主管22整体形成。加压机构33由板簧形成。考虑到转向装置2的振动刚性,加压机构33布置在靠近转向盘I的位置比较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的转向装置(2),用于调节转向盘(1)于车身(70)纵向的位置,所述转向装置(2)包括:主管(22),其由所述车身(70)支撑并且具有管状外形,所述主管(22)包括于所述主管(22)轴向封闭并且于所述轴向延伸的开口部(22h);伸缩管(23),其由所述主管(22)支撑以在所述主管(22)内能够滑动;连接件(24),其固定方式连结于所述伸缩管(23),以在所述开口部(22h)内沿所述主管(22)的轴向能够移动;驱动件(52、53),其与所述连接件(24)连接;以及驱动源(5),其驱动所述驱动件(52、53),以使所述连接件(24)在所述轴向移动。
【技术特征摘要】
2011.04.04 JP 2011-0825331.一种车辆的转向装置(2),用于调节转向盘(I)于车身(70)纵向的位置,所述转向装置⑵包括 主管(22),其由所述车身(70)支撑并且具有管状外形,所述主管(22)包括于所述主管(22)轴向封闭并且于所述轴向延伸的开口部(22h); 伸缩管(23),其由所述主管(22)支撑以在所述主管(22)内能够滑动; 连接件(24),其固定方式连结于所述伸缩管(23),以在所述开口部(22h)内沿所述主管(22)的轴向能够移动; 驱动件(52、53),其与所述连接件(24)连接;以及 驱动源(5),其驱动所述驱动件(52、53),以使所述连接件(24)在所述轴向移动。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转向装置(2),其中,所述连接件(24)是底部与所述伸缩管(23)外表面固定方式连结的管状件(24),以及,所述驱动件(52、53)布置在所述管状件(24)中并且由所述管状件(24)支撑。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装置(2),其中,在所述主管(22)的开口部(22h...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水野太一,稻吉秀俊,牧和博,大下守人,
申请(专利权)人: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