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707788 阅读:2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25 20:49
一种转向装置,具有:转向轴(3);外柱(10);内嵌于外柱的内柱(11);收纳于在外柱上形成的导向槽部(25)内、并且安装于内柱(11)的导向部件(31);在导向槽部的内侧安装于内柱、并且与外柱(10)接触的通电部件(4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搭载于汽车等的转向装置,更详细的是,涉及确保安装在方向盘上的电器部件的通电路径的技术。
技术介绍
在近年的汽车中,为了缓和在事故时驾驶者因与方向盘二次碰撞而受到的冲击载荷,广泛采用了通过包含内柱和外柱这两个零件而形成的转向柱的收缩来吸收二次碰撞能量的转向装置。在这种转向装置中,内柱与外柱沿着轴向相对滑动,由此方向盘向车辆前方移动,并且由设置于内柱与外柱之间的能量吸收单元来吸收二次碰撞能量。例如,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转向装置中,配置于下侧的外柱通过倾斜支架和/或倾斜枢轴安装于车体,配置于上侧的内柱通过倾斜·伸缩调整机构的紧固而保持于外柱。该转向装置设定为二次碰撞时的内柱相对于外柱的可进入量比伸缩调整时大,在二次碰撞时内柱克服倾斜·伸缩调整机构的紧固摩擦力而向车辆前方侧移动。在这样的转向装置中,要求顺利地吸收体重轻的驾驶者与方向盘碰撞时的二次碰撞能量。为实现该需求,考虑减小倾斜·伸缩调整机构的紧固力,但在减小了该紧固力的情况下,内柱的保持力降低,并且在内柱与外柱的嵌合部容易产生松动。于是,在专利文献1中,在内柱的外周面或外柱的内周面施加有涂层等低摩擦材料处理,从而不减小紧固力而使因紧固所产生的摩擦力减少。另外,在伸缩式的转向装置中,为了兼顾操舵转矩的传递与伸缩调整双方,转向轴通常由在转向柱内键结合的内轴和外轴构成。在该情况下,为了防止起因于外键与内键之间的微小间隙的噪音,有时对两键中的一方施加树脂涂层。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WO2004/00062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在汽车的方向盘上安装有喇叭、安全气囊等电器部件,这些电器部件大多为接地于车体,因此需要确保从方向盘到车体的通电路径。但是,若像上述那样在外柱的内周面或内柱的外周面施加有低摩擦材料涂层,则经由内柱与外柱的接触面的通电路径的通电因该涂层变得困难。另外,若在转向轴的键嵌合部施加树脂涂层,则经由键嵌合部的通电路径的通电因该树脂涂层变得困难。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确保从方向盘到车体的新的通电路径的转向装置。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转向轴,其具有导电性,并传递操舵力;外柱,其具有导电性,具备在径向上贯通且沿着轴向延伸的导向槽部,并将所述转向轴支承为能够旋转;内柱,其具有导电性,能够进行轴向的相对移动地内嵌于所述外柱,并将所述转向轴支承为能够旋转;导向部件,其收纳于所述导向槽内,并安装于所述内柱;以及通电部件,其在所述导向槽部的内侧安装于所述内柱,并与所述外柱接触。由此,能够确保从方向盘到车体的新的通电路径。优选的是,转向装置具有安装配件,所述安装配件具有导电性,并且与所述内柱接触而将所述导向部件和所述通电部件固定于所述内柱。由此,能够将导向部件和通电部件容易地安装。另外,优选的是,所述通电部件由金属的板材形成,并且弹性变形后以预定的接触压力与所述外柱接触。由此,通电部件总是与外柱接触,从而能够稳定地确保通电路径。另外,优选的是,所述通电部件与形成于所述导向槽部的两侧的导向壁的上表面接触。由此,能够使所述通电部件容易地与外柱接触。另外,优选的是,所述通电部件具有向左右两侧延伸的一对接触片。由此,通电部件更稳定地与外柱接触。另外,优选的是,所述通电部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排列具有多个与所述导向壁的上表面接触的接触片。由此,能够使通电部件与导向壁可靠地接触,提高通电路径的可靠性。另外,优选的是,所述接触片配置于通电部件的左右两侧。由此,能够使通电部件与导向壁进一步可靠地接触,提高通电路径的可靠性。另外,优选的是,在所述接触片形成有向所述外柱侧突出的接触突起。由此,能够减小通电部件与外柱的接触面积,从而减小通电部件沿着轴向移动时所产生的摩擦力。另外,优选的是,所述接触突起突出为半球状。由此,可防止在外柱表面的挂止,并且能够平滑地滑动。另外,优选的是,所述接触突起在前后方向上长。由此,能够防止起因于在外柱与内柱之间产生的松动而导致的外柱与通电部件的接触不良。另外,优选的是,在所述接触片的基部侧部分形成有挠曲部。由此,随着外柱与内柱的松动而接触片容易弹性变形。另外,优选的是,在所述接触片的基部侧部分的中央形成有孔。由此,接触片容易弹性变形,并且通过内柱相对于外柱的倾斜能够防止接触片的断裂。另外,优选的是,所述外柱的表面中的与所述通电部件接触的面通过磨削加工而被加工得平滑。由此,能够减小通电部件与外柱之间产生的摩擦力,另外,通电部件能够进一步稳定地与外柱接触。另外,优选的是,在所述外柱的内周面或所述内柱的外周面施加有树脂涂层。由此,能够减小在内柱与外柱之间产生的摩擦力,并在二次碰撞时以比较小的力使内柱与外柱相对移动。另外,优选的是,所述转向轴由配置于车辆后方侧的后部转向轴与配置于车辆前方侧的前部转向轴嵌合而成,在所述嵌合的部分,在所述后部转向轴或所述前部转向轴施加有树脂涂层。由此,能够防止在转向轴的嵌合部产生松动。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转向装置,能够提供一种确保从方向盘到车体的新的通电路径的转向装置。附图说明图1是从斜前方观察使用了本申请的第1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转向机构所观察到的立体图。图2是从斜前方观察本申请的第1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所观察到的立体图。图3是本申请的第1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侧视图。图4是本申请的第1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俯视图。图5是本申请的第1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纵剖视图。图6是表示本申请的第1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在图3中所示的VI-VI切断面的剖视图。图7是表示本申请的第1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在图3中所示的VII-VII切断面的剖视图。图8是本申请的第1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的重要部分剖视图。图9是本申请的第1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的重要部分剖视图。图10是从斜前方观察本申请的第2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所观察到的立体图。图11是本申请的第2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俯视图。图12是本申请的第2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侧视图。图13是本申请的第2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通电板周边的放大立体图。图14是本申请的第2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重要部分剖视图。图15是本申请的第2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通电板的立体图。图16是本申请的第2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通电板的俯视图。图17是从斜前方观察本申请的第3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所观察到的立体图。图18是本申请的第3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侧视图。图19是本申请的第3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俯视图。图20是本申请的第3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纵剖视图。图21是表示图18所示的XXI-XXI切断面的剖视图。图22是本申请的第3实施方式的通电板的立体图。图23是本申请的第3实施方式的通电板的俯视图。图24是表示本申请的第3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通电板周边的放大立体图。图25是表示本申请的第3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通电板周边的放大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将本专利技术应用于在倾斜·伸缩调整式的齿条辅助型电动助力转向机构(以下,简单地记为转向机构)中使用的转向装置的实施方式以及其的一部分变形例详细地进行说明。此外,在对转向机构和/或转向装置进行说明时,在附图中用箭头表示前后、左右、上下,并据此说明各部位的位置和/或方向。这些方向与在车辆上搭载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转向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转向轴,其具有导电性,并传递操舵力;外柱,其具有导电性,具备在径向上贯通且沿着轴向延伸的导向槽部,并将所述转向轴支承为能够旋转;内柱,其具有导电性,能够进行轴向的相对移动地内嵌于所述外柱,并将所述转向轴支承为能够旋转;导向部件,其收纳于所述导向槽部内,并安装于所述内柱;以及,通电部件,其在所述导向槽部的内侧安装于所述内柱,并与所述外柱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4.06.13 JP 2014-122604;2015.05.08 JP 2015-095791.一种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转向轴,其具有导电性,并传递操舵力;外柱,其具有导电性,具备在径向上贯通且沿着轴向延伸的导向槽部,并将所述转向轴支承为能够旋转;内柱,其具有导电性,能够进行轴向的相对移动地内嵌于所述外柱,并将所述转向轴支承为能够旋转;导向部件,其收纳于所述导向槽部内,并安装于所述内柱;以及,通电部件,其在所述导向槽部的内侧安装于所述内柱,并与所述外柱接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安装配件,所述安装配件具有导电性,并且与所述内柱接触而将所述导向部件和所述通电部件固定于所述内柱。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电部件由金属的板材形成,并且弹性变形后以预定的接触压力与所述外柱接触。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电部件与形成于所述导向槽部的两侧的导向壁的上表面接触。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电部件具有向左右两侧延伸的一对接触片。6.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垣田宏折原大辉栗原修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