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卸车车厢稳定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057909 阅读:20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07 19: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卸车车厢稳定装置,包括导向锥板、导向槽板、限位块以及平衡托架,导向锥板以及导向槽板均为片状结构,导向锥板的侧表面为楔形面,导向槽板上设置有与导向锥板相配合的导向槽。平衡托架包括过渡板以及具有圆柱形外轮廓面的平衡管,限位块包括垫板以及限位板。限位板上设置有与平衡管相配合的限位槽。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自卸车车厢稳定装置,可以对自卸车车厢进行全方位的可靠限位,从而保证了其整体稳定性,降低了自卸车的损坏率,提高了行驶安全性,且结构简单、安装方便、使用可靠,生产成本也较低。(*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自卸车车厢的附属装置,特别涉及一种用于保持自卸车车厢稳定的装置。
技术介绍
在现有的自卸车中,作为承重结构,自卸车车厢底板底部对称设置有与车厢底板的纵轴线相平行的底板外纵梁以及与底板外纵梁相垂直的多个底板中横梁,自卸车副车架上对称设置有与副车架的纵轴线相平行的副车架外纵梁以及与副车架外纵梁相垂直的多个副车架中横梁;但是,车厢通常都缺少综合的稳定装置。当车辆行驶路况比较恶劣时,自卸车会左右摇摆颠簸,造成车厢也随着左右摇摆。另外,当满载的车辆在行驶过程中遇到爬坡或下坡时,由于重心不稳,厢体会出现后坠或前冲的现象。在上述情况下,如果没有对车厢进行全方位的限位,极易使连接车厢与副车架的轴以及厢体举升油缸发生变形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对自卸车车厢进行全方位的可靠限位,从而保证其整体稳定性的自卸车车厢稳定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自卸车车厢稳定装置,自卸车车厢底板底部对称设置有与车厢底板的纵轴线相平行的底板外纵梁以及与底板外纵梁相垂直的多个底板中横梁,自卸车的副车架上对称设置有与副车架的纵轴线相平行的副车架外纵梁以及与副车架外纵梁相垂直的多个副车架中横梁,其中,自卸车车厢稳定装置包括固定连接在车厢底板前部的底板中横梁上的导向锥板、固定连接在副车架中横梁上的与导向锥板相配合的导向槽板、对称固定连接在底板外纵梁上的两个限位块以及对称固定连接在副车架外纵梁上的两个平衡托架。导向锥板的侧表面为楔形且垂直于车厢底板的底面设置,导向锥板的大头一端与车厢底板固定连接,导向锥板与车厢底板连接的一端所在的直线与底板中横梁相平行;导向槽板垂直于副车架的承载面设置且导向槽板与副车架的承载面相连接的一端所在的直线与副车架中横梁相平行;导向槽板上设置有与导向锥板相配合的导向槽,导向槽的内轮廓面与导向锥板的外轮廓面相适应。导向锥板以及导向槽板均为片状结构。平衡托架包括过渡板以及平衡管,限位块包括垫板以及限位板。限位板上设置有与平衡管相配合的限位槽,限位槽的内轮廓面与平衡管的外轮廓面相适应。当车厢底板的底面与副车架的承载面相贴合时,导向锥板嵌合在导向槽中,平衡管嵌合在限位槽中。导向槽对导向锥板起到了横向限位的作用,从而限制了车厢的左右摇晃摆动。另外,由于导向锥板的外轮廓面以及导向槽的内轮廓面均具有楔形结构,在车厢落下的过程中,导向槽还可以对导向锥板起到横向导向作用,使车厢重心平稳落于副车架的纵轴线上,同时实现了车厢的横向稳定和下落过程中的垂直稳定。平衡管通过限位槽对限位块起到了纵向限位的作用,从而限制了车厢的纵向移动,避免其后坠或前冲现象的发生。上述两个部分相配合,保证了车厢在横向、垂直以及纵向的全方位的稳定性。优选的,导向锥板设置于底板中横梁中部,导向槽板设置于副车架中横梁中部。优选的,导向槽的内轮廓面上设置有缓冲橡胶板。缓冲橡胶板的弹性可以在导向锥板嵌入导向槽的过程中起到缓冲作用,避免了钢板之间的直接刚性接触,同时还可以使接触应力均匀分布在两侧的受力面上,进一步提高了车厢的稳定性。优选的,平衡托架还包括托架加强筋,该托架加强筋与过渡板以及平衡管均为固定连接,以使平衡管能够更牢固地与过渡板连接在一起。优选的,限位块还包括限位块加强筋,该限位块加强筋与垫板以及限位板均为固定连接,以使限位板能够更牢固地与垫板连接在一起。优选的,平衡管为圆柱形结构。采用本技术的自卸车车厢稳定装置,可以对自卸车车厢进行全方位的可靠限·位,从而保证了其整体稳定性,降低了自卸车的损坏率,提高了行驶安全性,且结构简单、安装方便、使用可靠,生产成本也较低。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自卸车车厢稳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I中自卸车车厢稳定装置A区域的局部放大图;图3是图I中自卸车车厢稳定装置B区域的局部放大图;图4是图I中自卸车车厢稳定装置C区域的局部放大图;图5是图I中自卸车车厢稳定装置D区域的局部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如图I到5所示,自卸车车厢底板20底部对称设置有与车厢底板20的纵轴线相平行的底板外纵梁202以及与底板外纵梁202相垂直的多个底板中横梁201,自卸车的副车架21上对称设置有与副车架21的纵轴线相平行的副车架外纵梁212以及与副车架外纵梁212相垂直的多个副车架中横梁211。本技术的自卸车车厢稳定装置包括焊接在车厢底板20前部的底板中横梁201中部的导向锥板I、焊接在副车架21的副车架中横梁211中部的导向槽板2、焊接在底板外纵梁202上且相对于车厢底板20的纵轴线对称布置的两个限位块3以及焊接在副车架外纵梁212上且相对于副车架21的纵轴线对称布置的两个平衡托架4。导向锥板I以及导向槽板2均为片状结构。导向锥板I的侧表面为楔形且垂直于车厢底板20的底面设置,导向锥板I的大头一端与车厢底板20固定连接,导向锥板I与车厢底板20连接的一端所在的直线与底板中横梁201相平行。导向槽板2垂直于副车架21的承载面设置且导向槽板2与副车架21的承载面相连接的一端所在的直线与副车架中横梁211相平行;导向槽板2上设置有与导向锥板I相配合的导向槽5 ;导向槽5的内轮廓面的形状与导向锥板I的外轮廓面相适应,且导向槽5的内轮廓面上设置有缓冲橡胶板10。平衡托架4包括过渡板8、具有圆柱形外轮廓面的平衡管9以及两端分别焊接在过渡板8和平衡管9上的托架加强筋11。限位块3包括垫板6、限位板7以及两端分别焊接在垫板6和限位板7上的限位块加强筋12 ;限位板7上设置有与平衡管9相配合的限位槽701,限位槽701的内轮廓面的形状与平衡管9的外轮廓面相适应。当车厢底板20的底面与副车架21的承载面相贴合时,导向锥板I嵌合在导向槽5中,平衡管9嵌合在限位槽701中,且导向锥板I的外轮廓面紧密贴合在导向槽5内轮廓面上设置的缓冲橡胶板10上,平衡管9的外轮廓面紧密贴合在限位槽701的内轮廓面上。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 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这些改进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自卸车车厢稳定装置,所述自卸车车厢底板(20)底部对称设置有与所述车厢底板(20)的纵轴线相平行的底板外纵梁(202)以及与所述底板外纵梁(202)相垂直的多个底板中横梁(201),所述自卸车的副车架(21)上对称设置有与所述副车架(21)的纵轴线相平行的副车架外纵梁(212)以及与所述副车架外纵梁(212)相垂直的多个副车架中横梁(211),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卸车车厢稳定装置包括固定连接在车厢底板(20)前部的底板中横梁(201)上的导向锥板(I)、固定连接在副车架中横梁(211)上的与所述导向锥板(I)相配合的导向槽板(2)、对称固定连接在底板外纵梁(202)上的两个限位块(3)以及对称固定连接在副车架外纵梁(212)上的两个平衡托架(4); 所述导向锥板(I)的侧表面为楔形且垂直于所述车厢底板(20),所述导向锥板(I)的大头一端与所述车厢底板(20)固定连接,所述导向锥板(I)与车厢底板(20)连接的一端所在的直线与所述底板中横梁(201)相平行; 所述导向槽板(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卸车车厢稳定装置,所述自卸车车厢底板(20)底部对称设置有与所述车厢底板(20)的纵轴线相平行的底板外纵梁(202)以及与所述底板外纵梁(202)相垂直的多个底板中横梁(201),所述自卸车的副车架(21)上对称设置有与所述副车架(21)的纵轴线相平行的副车架外纵梁(212)以及与所述副车架外纵梁(212)相垂直的多个副车架中横梁(211),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卸车车厢稳定装置包括固定连接在车厢底板(20)前部的底板中横梁(201)上的导向锥板(1)、固定连接在副车架中横梁(211)上的与所述导向锥板(1)相配合的导向槽板(2)、对称固定连接在底板外纵梁(202)上的两个限位块(3)以及对称固定连接在副车架外纵梁(212)上的两个平衡托架(4);所述导向锥板(1)的侧表面为楔形且垂直于所述车厢底板(20),所述导向锥板(1)的大头一端与所述车厢底板(20)固定连接,所述导向锥板(1)与车厢底板(20)连接的一端所在的直线与所述底板中横梁(201)相平行;所述导向槽板(2)垂直于所述副车架(21)的承载面且所述导向槽板(2)与所述副车架(21)的承载面相连接的一端所在的直线与所述副车架中横梁(211)相平行;所述导向槽板(2)上设置有与所述导向锥板(1)相配合的导向槽(5);所述平衡托架(4)包括过渡板(8)以及平衡管(9);所述限位块(3)包括垫板(6)以及限位板(7);所述限位板(7)上设置有与所述平衡管(9)相配合的限位槽(701);当所述车厢底板(20)的底面与所述副车架(21)的承载面相贴合时,所述导向锥板(1)嵌合在所述导向槽(5)中,所述平衡管(9)嵌合在所述限位槽(701)中。...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夏筱芳朱传理陈培光冯元元吕雪军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星马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