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卸车厢体及设有该自卸车厢体的自卸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230720 阅读:1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20 12: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自卸车厢体,包括两侧墙、连接两侧墙前端的前墙和铺设于两侧墙和前墙下端的底板,自卸车厢体的上端开口,两所述侧墙从下到上均向外倾斜,所述前墙的两侧分别连接两侧墙的内表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自卸车厢体在运输过程中,厢体间通过嵌套堆叠后可直接放入标准海运集装箱中,使每个集装箱中可运输多个厢体,提高了运输效率,降低了运输成本,同时受天气影响小,并且有效地避免了运输途中风险大、货损率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车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卸车厢体及设有该自卸车厢体的自卸车
技术介绍
自卸车的车厢是用于装载和倾卸货物,一般由前墙、左右侧墙、后门和底板组成。由于自卸车厢能自动倾翻一定角度进行卸料,大大节省卸料时间和劳动力,缩短运输周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运输成本,因此自卸车在运输方面的运用十分广泛,国内市场以及海外市场的需求量大。目前一般采用集装箱运输自卸车的车厢,由于现有的自卸车厢体的侧墙多为垂直侧墙,两个厢体无法进行嵌套、堆叠,运输到国内及海外市场时只能单厢装入标准海运集装箱或整件运输。单厢运输模式的缺点是:效率低、运输成本大、运输风险高。而选择与底架作整件进行运输时,整车由于外廓尺寸不符合标准海运集装箱的尺寸,不能装入标准海运集装箱,因而需要使用定制框架箱运输,这种运输方式易受天气条件的影响,运输成本高,货损率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自卸车厢体运输时,车厢体之间无法嵌套、堆叠,导致运输成本大、效率低、易受天气影响、货损率高的问题。本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便于嵌套堆叠的厢体的自卸车。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自卸车厢体,包括两侧墙、连接两侧墙前端的前墙、铺设于两侧墙和前墙下端的底板,自卸车厢体的上端开口,两所述侧墙从下到上均向外倾斜,所述前墙的两侧分别连接两侧墙的内表面。优选地,两所述侧墙从下到上向外的倾斜角均为1°-10°。优选地,两所述侧墙从下到上向外的倾斜角均为2°。优选地,两所述侧墙的下端均设有向下内收的连接部,所述底板的两侧固定于两连接部上。优选地,所述连接部呈圆弧形。优选地,所述连接部为多道弯折结构。优选地,所述前墙、两侧墙、底板之间的连接方式均为焊接。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自卸车,包括上述的自卸车厢体。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的自卸车厢体的两侧墙从下到上均向外倾斜,即自卸车厢体的上端横截面大于其下端横截面,使得厢体的下端可嵌入另一厢体的上端开口中;厢体前墙的两侧分别连接两侧墙的内表面,避免了一般外嵌式前墙的轮廓大于厢体截面而导致无法进行自卸嵌套堆叠的情况,因此本技术的自卸车厢体在运输过程中,厢体间通过嵌套堆叠后可直接放入标准海运集装箱中,使每个集装箱中可运输多个自卸车厢体,提高了运输效率,降低了运输成本,同时受天气影响小,并且有效地避免了运输途中风险大、货损率高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自卸车厢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自卸车厢体实施例的截面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自卸车厢体实施例的前墙连接方式示意图。图4是图3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自卸车厢体实施例的装箱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自卸车厢体;11、第一侧墙;111、第一连接部;12、第二侧墙;121、第二连接部;13、前墙;14、底板;2、集装箱;α、第一倾斜角;β、第二倾斜角。具体实施方式体现本技术特征与优点的典型实施方式将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技术能够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技术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示在本质上是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技术。为了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和结构,现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本技术的自卸车可为各种类型的自卸车,包括:单桥自卸车、平头自卸车、双桥半挂自卸车、农用自卸车、工程机械自卸车等。本技术提供一种自卸车厢体,厢体之间在竖直方向上可以嵌套、堆叠,提高运输自卸车厢体的效率,降低运输成本,以下将结合多个实施例详细说明本技术的自卸车厢体结构。参阅图1,在本技术的一优选实施例中,自卸车厢体1包括两侧墙、连接两侧墙前端的前墙13、铺设于两侧墙和前墙13下端的底板14,自卸车厢体1的上端开口。参阅图2,以图2的视图方向为参照,将位于自卸车厢体1左端的侧墙称为第一侧墙11,位于自卸车厢体1右端的侧墙称为第二侧墙12。在本实施例中,两侧墙是对称的,第一侧墙11和第二侧墙12从下到上均向外倾斜。自卸车厢体1的上端横截面大于其下端的横截面,使得厢体的下端可嵌入另一自卸车厢体1的上端开口中。具体地,第一侧墙11从下到上向外倾斜,与竖直面的夹角为第一倾斜角α,第二侧墙12从下到上向外倾斜,与竖直面的夹角为第二倾斜角β。第一倾斜角α和第二倾斜角β的角度范围均为1°-10°。倾斜角在此角度范围时,自卸车厢体1之间嵌套堆叠起来更容易,并且可以堆叠起来的自卸车厢体1的数量更多。较优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倾斜角α和第二倾斜角β的角度大小均为2°。进一步,第一侧墙11的下端设有向下内收的第一连接部111,第二侧墙12的下端设有向下内收的第二连接部121,底板14的两侧分别固定在第一连接部111和第二连接部121上。向下内收的底端设置使厢体之间更容易嵌套,且自卸车厢体1在堆叠时,可以减少厢体之间的刮擦。较优地,第一连接部111和第二连接部121为多道弯折结构,两侧墙的底端为多道弯折结构,可以进一步降低厢体套叠时的摩擦阻力,减少自卸车厢体1内外表面的损伤。在另一优选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11和第二连接部121也可以为圆弧形。参阅图3和图4,本实施例中,前墙13的两侧分别连接第一侧墙11和第二侧墙12的内表面。前墙13的两侧内嵌于厢体两侧墙的布置,避免了一般外嵌式前墙13的轮廓大于厢体截面而导致无法进行自卸车厢体1嵌套堆叠的情况。使用集装箱2运输本技术的自卸车厢体1时,参阅图5,两个1.6米厢高的自卸车厢体1进行嵌套堆叠后,可作为整体放入40尺标准海运集装箱运输。为了使集装箱2中能够装载更多的自卸车厢体1,可以通过降低自卸车厢体1底部附件结构高度的方式,如:底部开合机构的安装座及翻转座的高度,达到降低厢体整体外高的目的。自卸车厢体1嵌套后的总高降低后,可实现集装箱2运输三个及三个以上堆叠起来的自卸车厢体1。在另外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通过降低两侧墙顶部边梁的高度增加厢体嵌套的深度,进而实现集装箱2对多个自卸车厢体1的运输。此外,还可以通过降低自卸车厢体1的高度,如将自卸车厢体1的高度设置为1.5米、1.4米或者1.3米,嵌套后厢体的总高也会相应地降低,进而可以实现单个集装箱2对多个自卸车厢体1的运输。虽然已参照几个典型实施方式描述了本技术,但应当理解,所用的术语是说明和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术语。由于本技术能够以多种形式具体实施而不脱离技术的精神或实质,所以应当理解,上述实施方式不限于任何前述的细节,而应在随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广泛地解释,因此落入权利要求或其等效范围内的全部变化和改型都应为随附权利要求所涵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自卸车厢体及设有该自卸车厢体的自卸车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卸车厢体,包括两侧墙、连接两侧墙前端的前墙和铺设于两侧墙和前墙下端的底板,自卸车厢体的上端开口,其特征在于,两所述侧墙从下到上均向外倾斜,所述前墙的两侧分别连接两侧墙的内表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卸车厢体,包括两侧墙、连接两侧墙前端的前墙和铺设于两侧墙和前墙下端的底板,自卸车厢体的上端开口,其特征在于,两所述侧墙从下到上均向外倾斜,所述前墙的两侧分别连接两侧墙的内表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卸车厢体,其特征在于,两所述侧墙从下到上向外的倾斜角均为1°-10°。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卸车厢体,其特征在于,两所述侧墙从下到上向外的倾斜角均为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卸车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继稳宋作伟杨媛刘磊雄舒磊
申请(专利权)人:中集车辆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