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面气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998376 阅读:19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1-22 07:06
侧面气囊装置(1)具备侧面气囊(2),该侧面气囊(2)通过在发生来自车辆侧方的碰撞时展开膨胀来保护乘员(D)的侧面。侧面气囊(2)中形成有与乘员(D)的肩部(Ds)对应的肩部区划室(21)、腰部区划室(22)及胸部区划室(23)。肩部区划室(21)具有:第一重叠部(21a),在侧面气囊(2)展开膨胀时与B柱(100)在车辆侧视图中重合;第二重叠部(21b),与车门主体部(201)在车辆侧视图中重合;及中间部(21c),形成于第一重叠部(21a)与第二重叠部(21b)之间,从第一重叠部(21a)沿着车门主体部(201)的车辆上方侧的端部即腰线(DBL)朝向第二重叠部(21b)。在发生来自两侧方的碰撞时,能够通过展开膨胀的侧面气囊(2)将与展开膨胀的侧面气囊(2)接触的乘员(D)的肩部(Ds)向车内侧充分地推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侧面气囊装置,该侧面气囊装置具备侧面气囊,该侧面气囊通过在发生来自车辆侧方的碰撞时展开膨胀来保护车辆的乘员的侧面。
技术介绍
在近年来的车辆中,从在发生来自车辆侧方的碰撞时保护车辆的乘员的目的出发设置了侧面气囊装置。侧面气囊装置通过加速度传感器等来检测来自车辆侧方的碰撞而使充气机动作。通过充气机动作而产生气体,产生的气体被供给至侧面气囊。被供给了气体的侧面气囊在车辆侧视图中的乘员与车门之间展开膨胀。侧面气囊装置能够通过在发生来自车辆侧方的碰撞时将侧面气囊展开膨胀来抑制在碰撞时直接冲击从车门被传递至乘员。一般的侧面气囊在展开膨胀时至少位于车辆侧视图中乘员的腰部及胸部。 另外,作为现有的侧面气囊装置的示例,有专利文献f 7。专利文献f 7涉及的侧面气囊装置中,在展开膨胀时,侧面气囊在车辆侧视图中也位于乘员的肩部。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0-071927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1998-297413号公报专利文献3 日本特开2005-238890号公报专利文献4 日本专利3972688号公报专利文献5 :日本特开2000-85515号公报专利文献6 :日本专利4032910号公报专利文献7 :国际公开第2006/049101号
技术实现思路
根据车辆的不同,乘员的肩部有时位于比腰线更靠近车辆上方侧。在这样的车辆中,在车辆侧视图中,使侧面气囊也位于乘员的肩部,因此,侧面气囊位于乘员的肩部与门窗之间。门窗位于比车门的腰线和车辆下方侧的部分更靠近车外侧处。因此,侧面气囊与门窗之间的间隙比侧面气囊与车门之间的间隙大,因此,展开膨胀的侧面气囊在与乘员的肩部接触时容易向车外侧移动。因此,在发生来自车辆侧方的碰撞时,存在无法通过展开膨胀的侧面气囊将与展开膨胀的侧面气囊接触的乘员的肩部向车内侧充分地推压的可能性。因此,本专利技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发生来自车辆侧方的碰撞时通过展开膨胀的侧面气囊将与展开膨胀的侧面气囊接触的乘员的肩部向车内侧充分地推压的侧面气囊装置。为解决上述问题而到达目的,侧面气囊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侧面气囊,该侧面气囊在从车辆侧方发生碰撞时展开膨胀而保护上述车辆的乘员的侧面;上述侧面气囊形成有包括与上述乘员肩部对应的肩部区划室在内的多个区划室;在上述侧面气囊展开膨胀时,上述肩部区划室具有第一重叠部,在车辆侧视图中,与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和上述车辆的车门相邻的车柱重合;第二重叠部,在车辆侧视图中,与上述车门中的收纳门窗的车门主体部重合;及中间部,形成于上述第一重叠部与上述第二重叠部之间,从上述第一重叠部沿着上述车门主体部的车辆上方侧的端部即腰线向上述第二重叠部靠近。优选为,在上述侧面气囊装置的基础上,在上述侧面气囊展开膨胀时,上述肩部区划室的压力最闻。优选为,在上述侧面气囊装置的基础上,上述多个区划室包括上述肩部区划室;腰部区划室,与上述乘员的腰部对应;及胸部区划室,形成于上述肩部区划室与上述腰部区划室之间,并与上述乘员的胸部对应;在上述侧面气囊展开膨胀时,上述胸部区划室的压力低于上述肩部区划室及上述腰部区划室的压力。优选为,在上述侧面气囊装置的基础上,上述胸部区划室中形成有在上述侧面气囊展开膨胀时比周围更向车外侧凹陷的与上述乘员的臂部对应的臂部用凹部。优选为,在上述侧面气囊装置的基础上,还具备用于产生使上述侧面气囊展开膨胀的气体的充气机,上述侧面气囊形成有把来自上述充气机的气体向上述多个区划室供给 的内管,上述侧面气囊展开膨胀时的上述多个区划室的压力根据上述内管中的向上述多个区划室供给上述气体时的流路阻力而发生变化。优选为,在上述侧面气囊装置的基础上,在上述内管与上述多个区划室之间设有抑制机构,上述抑制机构抑制上述气体从上述多个区划室向上述内管流入。优选为,在上述侧面气囊装置的基础上,上述肩部区划室的气密性最高。另外,为解决上述问题而达到目的,侧面气囊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侧面气囊,该侧面气囊在从车辆侧方发生碰撞时展开膨胀而保护上述车辆的乘员的侧面;上述侧面气囊具有第一重叠部,在车辆侧视图中,与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和上述车辆的车门相邻的车柱重合;及第二重叠部,在车辆侧视图中,与上述车辆的车门中的、比上述车门所具有的门窗更靠车辆下方的部分重合;上述侧面气囊在车辆侧视图中的轮廓线中的、形成于上述第一重叠部与上述第二重叠部之间的部分,在上述侧面气囊展开膨胀时比上述第一重叠部的上述轮廓线的处于车辆最上方侧的位置更靠车辆下方侧,且比上述第二重叠部的上述轮廓线的处于车辆最上方侧的位置更靠车辆上方侧。专利技术效果在本专利技术涉及的侧面气囊装置中,与乘员的肩部对应的肩部区划室由车柱和车门这两点支撑,即通过第一重叠部由车柱支撑,并通过第二重叠部由车门支撑,因此,在发生来自车辆侧方的碰撞时,可发挥能够通过肩部区划室将与展开膨胀的侧面气囊的肩部区划室接触的乘员的肩部向车内侧充分地推压的效果。附图说明图I是表示侧面气囊装置的概略结构例的图。图2是表示充气机及内管的概略结构例的图。图3是表示侧面气囊的收纳方法的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的说明。此外,本专利技术不限定于下述的实施方式。另外,在下述的实施方式中的结构要素中,包括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容易地想到的内容或实质上相同的内容。图I是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侧面气囊装置的概略结构例的图。图2是表示充气机及内管的概略结构例的图。图3是表示侧面气囊的收纳方法的图。此外,图I是从车辆侧方观察的视图,表示将假人作为乘员D且乘员D就座于未图示的座椅的状态。此外,假人与乘员同样地具有肩部Ds、胸部Dc、腰部Dw及臂部Da。如图I所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侧面气囊装置I具备侧面气囊2、充气机3及保持器4。侧面气囊装置I在发生来自车辆侧方的碰撞时通过充气机3产生的气体使侧面气囊I展开膨胀,由此来保护就座于车辆的座椅的乘员D的侧面。在车辆侧视图中,侧面气囊2由气体而在乘员D与车门200之间展开膨胀。此处,100是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车门200相邻的车柱,在本实施方式中是B柱(中柱)。B柱100沿着车辆上下方向延伸地形成。B柱(中柱)100的两端部中的车辆上方侧的端部与未图示的上边梁外加强件连接,车辆下方侧的端部与未图示的门槛外加强件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车门200是用于使就座于未图示的前部座椅的乘员D上下车的车门,设于未图示的A柱(前柱)与B柱100之间。车门200具备车门主体部201、包围从车门主体部201露出的门窗300的未图不的框架部及能够使门窗300升降的未图不的动力门窗系统。车门主体部201能够存储通过动力门窗系统而下降的门窗300。门窗300通过车门主体部201的车辆上方侧的端部即腰线DBL而被收纳于车门主体部201。即,腰线DBL是车门主体部201与从车门主体部201露出的门窗300的边界。从门窗300中的车门主体部201露出的部分位于比车门主体部201更靠近车外侧(图I纸张表面侧)。另外,在车门主体部201的车内侧形成有车门内饰。另外,在车辆上搭载有与就座于座椅的乘员D的头部对应的帘式气囊装置。帘式气囊装置与侧面气囊装置I同样地,在发生来自车辆侧方的碰撞时,在车辆侧视图中的乘员D的头部与从车门主体部201露出的门窗300之间使帘式气囊展开膨胀。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胜又俊一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