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机动车辆的前扰流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992552 阅读:2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1-22 01:27
一种机动车辆的前扰流器通过多个锁定元件或紧固元件而保持在车辆的前端部件。为了在中央区域中加强该前扰流器,在此提供了多个加强肋,这些加强肋延伸进入该前端部件上的向内和向外的结构中。这些加强肋优选地具有板形的设计并且它们被竖直地定向并且被安排为在纵向方向上延伸。为了在行驶过程中确保前扰流器的必要的形状稳定性,这些加强肋能够支持在该前端部件上,并且该前扰流器自身能够支持在这些加强肋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ー种用于机动车辆的前扰流器
技术介绍
用于机动车辆的前扰流器是必需的以便实现有利的空气阻カ系数(Luftwiderstandsbeiwert)并且在车辆前桥和后桥上获得升力系数。前扰流器被连接到车辆的前端部件并且具有ー个流动冲击表面(AnstrOmMche),该流动冲击表面被修圆呈一种凹弧来作为ー个空气引导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前扰流器,该前扰流器被实施为通过以下方式来被加强,即所实现的形状稳定性(FormstabiliUU)使得在由迎面风或空气カ所·强加的负载下,在行驶过程中能够实现其空气动力学功能。根据本专利技术,这个目的是通过下述I的特征来实现的。下述2-10包含了另外的有利特征。I. 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前扰流器,该前扰流器被连接到ー个前端部件并且在该车辆的横向方向上延伸,并且它在前部具有一个扰流器元件的ー个空气动力学有效的气流冲击表面,其特征在于,在车辆纵向中心线的两侧的ー个中央区域中,该前扰流器包括ー个加强部分,该加强部分带有多个板形的加强肋,这些加强肋是在ー个头部条带上模制形成,这些加强肋被定向为在该扰流器元件后方竖直地向下伸出并且相对于该扰流器元件被安排有一个间隙并且被实施为沿该车辆的纵向方向延伸,并且在由这些加强肋来加强的该扰流器元件的加强区域下方形成ー个邻接的弹性的柔韧区域。2.如前述I所述的前扰流器,其特征在于该扰流器元件的加强区域以及柔韧区域的结构取决于这些加强肋的长度,并且该柔韧区域是在经过这些加强肋的自由端的ー个水平面下方形成的,而该加强区域是在该水平面上方形成的。3.如前述I或2所述的前扰流器,其特征在于该扰流器元件在前侧具有所述气流冲击表面并且在后侧包括这些加强肋,并且该扰流器元件在位于该扰流器元件的顶部的横向地延伸的头部条带处被模制形成的方式为使得它能够在该间隙内被弹性地偏转。4.如前述1、2或3所述的前扰流器,其特征在于这些加强肋各自在ー个上部区域中具有一个成角的切ロ,所述切ロ被安排为对应于该前端部件的一个角形件,并且这些加强肋在这个区域中被保持在与该邻近的前端部件相距ー个距离处。5.如前述1、2、3或4所述的前扰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肋的成角的切ロ在各自情况中包括一个竖直的肋边缘以及ー个水平的肋边缘,并且该竖直的肋边缘是由连接到该头部条带的ー个矩形的肋部分形成的,并且该水平的肋边缘是由一个邻接的三角形的肋部分形成。6.如前述之一所述的前扰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肋的成角的切ロ与该前端部件的角形件从下方以及从外侧重叠,并且该矩形的肋部分被安排在该前端部件的一个有角度的前部偏置件中。7.如前述之一所述的前扰流器,其特征在于该扰流器元件的头部条带形成了ー个弹性的枢转或弯曲轴线,围绕该弹性的枢转或弯曲轴线能实现该扰流器元件相对于这些加强肋的可枢转性,这样使得该扰流器元件能够根据出现的与形式方向相反的空气カ而围绕该枢转轴线从基础位置被移动进入调节位置中,并且在所述调节位置中,该扰流器元件具有与所述加强肋相接触的一种安排。8.如前述之一所述的前扰流器,其特征在于在该扰流器元件的这些调节位置中,该加强肋的切ロ的肋边缘被安排为与该前端部件的底部表面相接触。9.如前述之一所述的前扰流器,其特征在于该前扰流器包括多个紧固钩,这些紧固钩被模制形成在该头部条带上并且它们能够被连接用于连接到该前端部件,特别地它们能够被拴锁和/或拧接进入相应的多个开ロ中。 10.如前述之一所述的前扰流器,其特征在于该前扰流器的扰流器元件在其自由端处具有水平定向的板元件,所述板元件平面地向后延伸横过该前端部件的下侧并且能够被连接到该前端部件。通过本专利技术实现的这些主要优点在于,在此提供了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前扰流器,该前扰流器在车辆上被安排的方式为使得当存在入射空气流动,特别是当存在迎面风冲击时,前扰流器的中央部分中的这些加强件确保了形状稳定性,这种稳定性在所希望的阻力系数Cw以及升力系数Cav和Cah的方面实现了空气动力学功能。此外,通过本专利技术实现所有加强措施不会在外蒙皮上留下痕迹。这根据本专利技术在以下条件下被实现,即在车辆的纵向中心线的两侧的ー个中央区域中,该前扰流器包括一个加强区域,这个加强区域带有多个板形的加强肋,这些加强肋被安排在扰流器元件的一个头部条带上并且它们被定向为(当相对于行驶方向观察时)在扰流器元件的后方竖直地向下伸出并且它们相对于该扰流器元件配备有ー个连续的间隙并且它们被实施为在车辆的纵向方向上延伸。在由这些加强肋来加强的该扰流器元件的加强区域下方,形成该扰流器元件的ー个弹性的柔韧区域。通过该间隙,这些加强肋由此被安排为与该扰流器元件间隔分开并且它们未被平面地(flachig )连接到该扰流器元件,并且因此在前扰流器上没有出现外部可见的痕迹的可能性。该扰流器元件的这个加强区域的结构以及其邻接的柔韧区域的结构取决于这些加强肋的长度,并且该柔韧区域是在经过这些加强肋的自由端延伸的ー个水平面下方形成的,并且该前扰流器的加强区域是在所述平面的上方形成的。通过这些加强件在前扰流器上的这个实施方案及安排,在由迎面风所强加的主要负载的区域中实现了对该前扰流器的加强和支撑。该前扰流器的柔韧区域用于实现在与障碍物(例如,一个路边石)发生接触时该扰流器不被损坏并且以弹性地柔韧的方式来枢转。此外,根据本专利技术所做的安排是使扰流器元件在前侧具有气流冲击表面并且在后侧包括多个加强肋,并且使得该扰流器元件在位于该扰流器元件的顶部的横向延伸的头部条带上被模制(angeformt)形成的方式为它能够在所述间隙内被弹性地枢转,由此可通过改变该加强件的几何形状来调节刚度(空气动力学功能)与屈服或柔韧能力(避免损坏)之间的平衡。这些加强肋各自在ー个上部区域中具有一个成角的切ロ,所述切ロ被安排为对应于该前端部件的一个角形件,并且这些加强肋在这个区域中被保持在与该相邻的前端部件相距ー个距离处。该加强肋的成角的切ロ包括一个竖直的肋边缘以及ー个水平的肋边缘,该竖直的肋边缘由一个连接到该头部条带的ー个矩形的肋部分形成而该水平的肋边缘由一个邻接的三角形的肋部分形成。所述加强肋的成角的切ロ与该前端部件的角形件从外侧以及从下方重叠,并且该矩形的肋部分被安排在该前端部件的ー个有角度的前部偏置件(Absetzung)中。由于该前扰流器的扰流器元件与所述加强肋的成角的切ロ的前边缘之间所形成的这个间隙,该扰流器元件在基础位置中通过其多个紧固件而保持于该前端部件。所述加强肋的水平的肋边缘被安排在与前端部件的角形件或底表面相距ー个微小(geringen)距离处。在行驶过程中,通过占优势的空气压力,该前扰流器能够因此被推动离开该基础位置而进入多个调节位置中、被推动到在这些加强肋上,并且被弾性地保持在该前部条带上的这些加强肋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休止抵靠在该前端部件上,并且其结果是,前扰流器朝向后部(即与行驶方向相反)的运动受到阻碍,并且该前扰流器因此实现其作为空气引导装置的功能。该扰流器元件能够因此根据出现的与行驶方向相反的空气カ而围绕该枢转轴线·从基础位置移动进入这些调节位置中,并且能够具有与这些加强肋相接触的ー种安排。在扰流器元件的这些调节位置中,加强肋的切ロ的水平延伸的肋边缘于是被安排为与该前端部件的底部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前扰流器,该前扰流器被连接到一个前端部件并且在该车辆的横向方向上延伸,并且它在前部具有一个扰流器元件的一个空气动力学有效的气流冲击表面,其特征在于,在车辆纵向中心线(LA)的两侧的一个中央区域中,该前扰流器(1)包括一个加强部分(V),该加强部分带有多个板形的加强肋(4),这些加强肋是在一个头部条带(6)上模制形成,这些加强肋被定向为在该扰流器元件(3)后方竖直地向下伸出并且相对于该扰流器元件(3)被安排有一个间隙(c)并且被实施为沿该车辆的纵向方向延伸,并且在由这些加强肋(4)来加强的该扰流器元件(3)的加强区域(a)下方形成一个邻接的弹性的柔韧区域(b)。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D·丹尼夫
申请(专利权)人:F·波尔希名誉工学博士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