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机动车辆的扰流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804316 阅读:93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2-24 11:26
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扰流器包括扰流器本体和多关节的致动运动系,扰流器本体具有主扰流器和副扰流器,主扰流器具有主表面,副扰流器借助该致动运动系而相对该主扰流器是可移动的并且具有副表面,在存放位置中在该主扰流器之外,该副扰流器的副表面在重力的方向上被至少部分地定位在该主扰流器下方,并且在使用位置中,该副扰流器的副表面与该主表面基本上是被定位在一个共同的平面中,在存放位置与使用位置之间的一次移动过程中在该主扰流器之外,该副扰流器通过该致动运动系是可移动通过该主扰流器的。该主扰流器和副扰流器彼此分开地并且基本上独立地联接到该致动运动系允许了一种具有良好的空气动力学效应的、结构简单地构造的扰流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机动车辆的扰流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扰流器、特别是后扰流器,借助于该扰流器,通过使气流偏转可以提供一种空气动力学效应、例如接触压力的增大。
技术介绍
EP1118529A2披露了一种后扰流器,该后扰流器具有一个扰流器本体,该扰流器本体借助一个调节单元而可以在一个存放位置与一个使用位置之间移位,该调节单元是可平移地延伸的。该扰流器本体具有一个主扰流器和一个副扰流器,该主扰流器可以由该调节单元移位,该副扰流器是被容纳在该主扰流器的一个空腔中。该副扰流器借助一个杠杆驱动装置而可以沿一个线性引导件从该主扰流器伸展出来,该杠杆驱动装置是被提供在该主扰流器内。对于通过可简单实施的结构措施来改善扰流器的空气动力学效应存在持续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多项措施,这些措施允许了一种具有良好空气动力学效应的、结构简单地构造的扰流器。这个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是通过具有如下技术方案1的特征的扰流器来实现的。本专利技术的优选优化是在如下技术方案2-7中限定的,这些技术方案2-7在各自情况下可以单独地或组合地构成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技术方案1: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扰流器,特别是后扰流器,包括一个扰流器本体,该扰流器本体用于使一股空气偏转以便提供一种空气动力学效应,以及一个多关节的致动运动系,该致动运动系用于使该扰流器本体在一个存放位置与一个使用位置之间移位,其中该扰流器本体具有一个主扰流器和一个副扰流器,该主扰流器具有一个主表面,该副扰流器借助该致动运动系而相对该主扰流器是可移动的并且具有一个副表面,其中,在该存放位置中在该主扰流器之外,该副扰流器的副表面在重力的方向上被至少部分地定位在该主扰流器下方,并且在该使用位置中,该副扰流器的副表面与该主表面基本上是被定位在一个共同的平面中,其中,在该存放位置与该使用位置之间的一次移动过程中在该主扰流器之外,该副扰流器通过该致动运动系是可移动通过该主扰流器的。技术方案2: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扰流器,该致动运动系具有一个驱动杆,该驱动杆通过一个驱动单元而是可移位的和/或可枢转的,其中一个第一连接杆和一个第二连接杆以一种铰接的方式连接到该驱动杆(上,其中连接到该主扰流器上的一个联接杆以一种铰接的方式连接到该第一连接杆和该第二连接杆上。技术方案3: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扰流器,一个副驱动杆和一个副引导杆以一种铰接的方式连接到该联接杆上,其中连接到该副扰流器的一个副联接杆以一种铰接的方式连接到该副驱动杆和该副引导杆上。技术方案4:根据技术方案3所述的扰流器,该副驱动杆以一种铰接的方式连接到该第一连接杆或该第二连接杆上。技术方案5:根据技术方案1至4之一所述的扰流器,用于至少部分地接收该副扰流器的一个侧向开放的接收座被形成在该致动运动系与该主扰流器之间、特别是在连接到该主扰流器上的一个联接杆与该主扰流器的一个主下侧部之间,该下侧部背离该主表面。技术方案6:根据技术方案1至5之一所述的扰流器,在该使用位置中,该副表面在流动方向上以一种基本上无阶跃的方式以一个分离间隙融入该主表面。技术方案7:根据技术方案1至6之一所述的扰流器,与在该存放位置中相比,在该使用位置中,该扰流器本体在行进方向上具有由该主扰流器和该副扰流器提供的更大的展幅。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扰流器,特别是后扰流器,包括一个扰流器本体和一个多关节的致动运动系,该扰流器本体用于使一股空气偏转以便提供一种空气动力学效应,该致动运动系用于使该扰流器本体在一个存放位置与一个使用位置之间移位,其中该扰流器本体具有一个主扰流器和一个副扰流器,该主扰流器具有一个主表面,该副扰流器借助该致动运动系而相对该主扰流器是可移动的并且具有一个副表面,其中,在该存放位置中在该主扰流器之外,该副扰流器的副表面在重力的方向上被至少部分地定位在该主扰流器下方,并且在该使用位置中,该副扰流器的副表面与该主表面基本上是被定位在一个共同的平面中,其中,在该存放位置与该使用位置之间的一次移动过程中在该主扰流器之外,该副扰流器通过该致动运动系是可移动通过该主扰流器的。该主扰流器和副扰流器实质上可以被配置成该扰流器本体的构造单元,这些构造单元是彼此分离的。特别地,该主扰流器本质上不必被适配成该副扰流器的几何形状,或反之亦然。特别地,在该主扰流器内没有必要为接收该副扰流器和/或接收用于使该副扰流器相对该主扰流器移位的运动系提供空间。这使得该主扰流器和副扰流器可能为节约构造空间而以一种结构简单的方式来构造和确定尺寸。该主扰流器相对该副扰流器的运动耦合是完全在该扰流器本体之外通过一种将该主扰流器和副扰流器与该致动运动系的合适的运动耦联来发生的。在此方面,该扰流器本体具有至少两件式设计,特别地,该主扰流器和副扰流器通常是以一个间隙而相互分离的。通过多个杆,这些杆是被以一种铰接的方式合适地联接到该主扰流器和副扰流器上并且以一种铰接的方式连接到该致动运动系上,该致动运动系的杆的相对移动可以被转化成该副扰流器相对该主扰流器的相对移动。其结果是,该副扰流器可以移动通过该主扰流器而不与该主扰流器碰撞,从而在该使用位置中增大该扰流器本体的可以被撞击的表面。该主扰流器和副扰流器彼此分开地并且基本上独立地联接到该致动运动系上允许一种具有良好的空气动力学效应的、结构简单地构造的扰流器。在该使用位置中,该副表面和该主表面相对彼此安排的方式为使得在该扰流器本体的表面处避免由于气流导致发生的流分离。可以避免该副扰流器与主扰流器之间的尺寸过大的分离间隙和/或该副表面相对该主表面的尺寸过大的高度偏离。该副表面和主表面所处于的共同表面可以是一种矩形的或者是一种曲线的平面,该平面特别是连续可微的、并且优选是连续可微的。例如,该扰流器本体的由该副表面和主表面组装的那个表面可以在行进方向上具有位于所述平面中的一种曲线轮廓,例如以便使气流偏转离开底层表面,从而增大一个底层表面上的接触压力。该致动运动系可以使得该扰流器本体在该存放位置与该使用位置之间移动,在该存放位置中该扰流器本体被使用在一个机动车辆车身的上侧部中,在该使用位置中该扰流器本体提供一种空气动力学效应,其中在这种移动过程中该主扰流器和副扰流器进行不同的移动。例如,相比于该存放位置,该主扰流器在该使用位置中可以是在与该机动车辆的行进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移位的,而该副扰流器相比于该存放位置在该使用位置中可以是在该机动车辆的行进方向上移位的。该致动运动系可以具有例如带多个杆的一个连杆机构,这些杆是以一种铰接的方式互相连接的,其中该致动运动系特别地被设计成带有七个枢转支承件的一个七连杆机构。该致动运动系可以具有一个驱动杆,该驱动杆通过一个驱动单元是可移位的和/或可旋转的,以便使该扰流器本体在该存放位置与该使用位置之间移位并且任选地使所述扰流器本体旋转。特别地,借助于该致动运动系还可以实现该存放位置与该使用位置之间的多个中间位置。在该存放位置中,该副表面的一部分可以由该主扰流器覆盖,并且因此在该存放位置中该副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不会被气流撞击到。在该使用位置中,上述覆盖表面的一部分、优选是整个覆盖表面可以显现并且可以被气流撞击到。特别地,在该使用位置中与该副扰流器相比该主扰流器具有更大的可以被撞击到的表面。特别地,该致动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用于机动车辆的扰流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扰流器,特别是后扰流器,包括一个扰流器本体(14),该扰流器本体用于使一股空气偏转以便提供一种空气动力学效应,以及一个多关节的致动运动系(34),该致动运动系用于使该扰流器本体(14)在一个存放位置与一个使用位置之间移位,其中该扰流器本体(14)具有一个主扰流器(16)和一个副扰流器(18),该主扰流器具有一个主表面(21),该副扰流器借助该致动运动系(34)而相对该主扰流器(16)是可移动的并且具有一个副表面(62),其中,在该存放位置中在该主扰流器(16)之外,该副扰流器(18)的副表面(62)在重力的方向上被至少部分地定位在该主扰流器(16)下方,并且在该使用位置中,该副扰流器(18)的副表面(62)与该主表面(21)基本上是被定位在一个共同的平面中,其中,在该存放位置与该使用位置之间的一次移动过程中在该主扰流器(16)之外,该副扰流器(18)通过该致动运动系(34)是可移动通过该主扰流器(16)的。

【技术特征摘要】
2013.06.19 DE 102013106400.01.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扰流器,包括一个扰流器本体(14),该扰流器本体用于使一股空气偏转以便提供一种空气动力学效应,以及一个多关节的致动运动系(34),该致动运动系用于使该扰流器本体(14)在一个存放位置与一个使用位置之间移位,其中该扰流器本体(14)具有一个主扰流器(16)和一个副扰流器(18),该主扰流器具有一个主表面(21),该副扰流器借助该致动运动系(34)而相对该主扰流器(16)是可移动的并且具有一个副表面(62),其中,在该存放位置中在该主扰流器(16)之外,该副扰流器(18)的副表面(62)在重力的方向上被至少部分地定位在该主扰流器(16)下方,并且在该使用位置中,该副扰流器(18)的副表面(62)与该主表面(21)基本上是被定位在一个共同的平面中,其中,在该存放位置与该使用位置之间的一次移动过程中在该主扰流器(16)之外,该副扰流器(18)通过该致动运动系(34)是可移动通过该主扰流器(16)的;其中,在该使用位置中,该扰流器本体(14)的由气流撞击的表面(20)是由该主表面(21)和该副表面(62)组装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扰流器,其特征在于,该致动运动系(34)具有一个驱动杆(40),该驱动杆通过一个驱动单元而是可移位的和/或可枢转的,其中一个第一连接杆(42)和一个第二连接杆(44)以一种铰接的方式连接到该驱动杆(40)上,其中连接到该主扰流器(16)上的一个联接杆(46)以一种铰接的方式连接到该第一连接杆(42)和该第二连接杆(44)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扰流器,其特征在于,一个副驱动杆(50)和一个副引导杆(52)以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D·拜尔J·米迪尔J·保尔F·诺布兰德H·尼厄
申请(专利权)人:F·波尔希名誉工学博士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德国;DE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