轧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96739 阅读:3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在轧机的上下一对工作辊附近的入口侧,设有将轧材的前端部引导到上述工作辊(3)之间的上下一对夹送辊。通过这样的构成,在不使用粘模的情况下,可以尽量使轧材表面不产生缺陷地对其前端部进行轧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可以适当地轧制轧材端部的轧机
技术介绍
一直以来,作为这种轧机,有设为以下方式的轧机(1)将轧材在工作辊上穿板时,先打开辊缝,以便于不妨碍穿板(通板),(2)轧材通过轧机后,通过液压压下装置,使辊缝成为规定的值,(3)将该轧材卷在出口侧的卷取机上,(4)轧制,(5)轧材的后端部脱离入口侧卷取机时,用张力施加装置对轧材的后端侧部分赋予一定张力(参照特开平10.263613号公报)。上述现有技术,被指出存在下述问题因为使轧材在工作辊(轧辊)上穿板时打开辊缝,因此,轧材的前端部依然不被轧制,该前端部成为废料。为了解决上述这样的轧材前端不被轧制的问题,以前通过称为粘模(ステイツカ一)的导向机构,在夹入轧材前端的同时,将其导入设定为规定辊缝的上下工作辊之间而进行轧制。另外,作为以前的张力施加装置,设为以下方式采用上下一对张力夹垫,夹住轧材的后端而赋予张力。也有采用上述粘模作为张力夹垫的,有时也兼而进行轧材的前端轧制和后端轧制。但是,如上述那样进行轧材的前端轧制和后端轧制时,因为粘模、张力夹垫都仅仅是夹入轧材而将其压住,因此,通过这些装置从上下将轧材(板材)压住,在其表面上易产生缺陷(为使轧制稳定,必须增大前端或后端张力,但张力越大,越容易在轧材表面上产生缺陷)。在轧材表面上存在缺陷时,如果是轻微的缺陷,则通过下道次以后的轧制,缺陷会消失,但存在一定程度以上的缺陷时,缺陷的毛刺部分通过下道次的轧制,成为压痕缺陷(残留有缺陷,不成为产品),降低成材率。一般,为了减轻在轧材上留下缺陷,在与轧材接触的部分(夹垫部)上,使用木片或其上卷有棉布等的木片,或者使用如MC耐纶那样硬度比轧材低的材料。但是,相反,夹垫部采用软质材料,夹垫的损耗严重,故轧制数卷以后必须更换(一个班必须更换数次),因夹垫部件的准备和更换作业而产生时间损失,使生产率降低。进行前端轧制时,使上粘模下降、使下粘模上升,用上下夹垫部夹住轧材的前端部后,使粘模前进,将轧材的前端送至工作辊之间,但连续地进行这一连串的动作比较困难,通常,在中途临时停止,因此,相应地降低生产率。另外,也往往因临时停止而在轧材表面上产生缺陷(停止印痕)。又,在工作辊之间咬入轧材的瞬间,由于轧材被工作辊拉伸,故粘模在轧材的送进方向(出口侧)上被拉,一瞬间对粘模施加过渡的力,因此,粘模的导向部分(前进用的导向部分)引起磨损、存在着缩短粘模的导向部分的寿命的不良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情况而作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轧机,在不使用粘模的情况下,可尽量地使轧材表面不产生缺陷地对其前端部进行轧制。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轧机,在轧材甩尾时可对其后端部侧赋予张力地进行轧制,并且尽量不使轧材表面产生缺陷。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即,特征在于,在轧机的上下一对工作辊的入口侧,设有将轧材的前端部引导到上述工作辊之间的上下一对夹送辊。特征在于,设有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在上述轧材甩尾时控制上述夹送辊,以对轧材的后端部赋予张力。特征在于,上述上下夹送辊被设置成可接近离开。特征在于,上述上下夹送辊可分别改变送进速度。特征在于,上述上下夹送辊是钢制的,其轴心被设置成在轧材的送进方向上可偏移。特征在于,轧机是可逆式冷轧机,上述夹送辊设在该轧机的轧机机架内。根据本专利技术,在不使用粘模的情况下,可尽量地使轧材表面不产生缺陷地对其前端部进行轧制。在轧材甩尾时可对后端部侧赋予张力地进行轧制,以尽量使轧材的后端侧表面不产生缺陷。本专利技术可作为钢材的冷(粗)轧、热轧等中所使用的可逆式轧机、串列式轧机等加以利用。附图说明图1是轧机构造图。图2是表示轧机机架内部的侧视图。图3是表示轧机机架内的夹送辊装置的正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最佳实施形式进行说明。在该实施形式中,作为轧机1的例子,示出了可逆式冷轧机1。如图1所示,轧机1的构成为在隔开规定间隔的一对卷取机2之间配置有轧机机架4,该轧机机架4装有上下一对工作辊(轧辊)3(3U、3L)。在各卷取机2与轧机机架4之间各配置一个偏导辊5。轧材6(带材)被卷在一个卷取机2上,该轧机6在各卷取机2之间往复移动时,在各卷取机2与轧机机架4之间被上述各偏导辊5支承着。上下一对工作辊3通过驱动马达向正反方向自由旋转。另外,各工作辊3设成向上下自由地进行位置调整而可形成所希望的辊缝。又,一对工作辊3配置在上下一对支承辊7之间,被各支承辊7支承着。从一个卷取机2将上述轧材6抽出来后,经由一个偏导辊5而送入轧机机架4内,由工作辊3进行轧制后,经由另一个偏导辊5而卷到另一个卷取机2上。通过反复进行数次该行程,将轧机6轧制成规定的厚度。以下,将轧材6从一个卷取机2送到另一个卷取机2的方向称为送进方向或前后方向,将与该送进方向垂直的、贯穿图1(或图3)的纸面的方向称为横向、或轧材6的宽度方向。如图1~图3所示,在轧机机架4内,在工作辊3的附近位置上配置有夹入轧材6的夹送辊装置8。夹送辊装置8,由设在轧机机架4外或轧机机架4内的控制装置9控制成,可改变其位置或旋转速度等。在图例中,夹送辊装置8成为配置在工作辊3的前后两侧的前后一对辊。因此,工作辊3在轧机机架4内位于前后方向的夹送辊装置8之间。夹送辊装置8具有夹入孔材6(带材)的上下一对夹送辊10(10U、10L)、驱动夹送辊10旋转用的驱动机构11、及改变夹送辊10的位置用的位置改变机构12。另外,在轧机机架4的上部和下部,以将其横向的侧壁13内表面之间连接起来的方式设置有上下一对框14(14U、14L),各框14支承着各夹送辊装置8。上述框14是钢制的,呈四棱柱状。上下一对液压缸15(15U、15L)固定在各框14U、14L上,作为使夹送辊10上下移动用的位置改变机构12(升降机构)。该液压缸15被夹持固定在从框14的侧外表面突出地形成的一对板状托架16上。支承在各框14U、14L上、且在上下方向上滑动的上下一对滑动框17(17U、17L),设在轧机机架4的横向侧壁13之间。各滑动框17U、17L支承着夹送辊10和该夹送辊10的驱动机构11。该滑动框17经由上述液压缸15支承在上述上下框14(14U、14L)上。在上述框14的宽度方向各基部设有导向槽18,用于对滑动框17进行上下导向。另外,在上述滑动框17的横向两端部上设有与上述导向槽18卡合的滑板19。该滑板19使用有色合金(HBsC3)材料。通过使滑板19与上述导向槽18卡合,且使上述液压缸15动作,滑动框17被限定着前后方向、或横向的位置地向上下滑动。上滑动框17U具有筒状的主体部20,和设在主体部20的下部的上夹送辊10U的支架部21。设在上滑动框17U的下部的上述支架部21,具有长方形的水平板部22、和从该水平板部22的长度方向各端部分别向下方突出地设置的一对辊子支承板部23。在各辊子支承板部23上各设有一个轴承24,形成于上夹送辊10U的两端的轴部25被轴承24支承着。因此,上夹送辊10U旋转自如地支承在上滑动框17U上。上述上液压缸15U的杆26的前端,通过上滑动框17U的中空状的主体部20内而连接固定在水平板部22上表面的长度方向中途。这样,上滑动框17U通过上述上液压缸15U支承在上框14U上。另外,通过上述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轧机,其特征在于,在轧机的上下一对工作辊的入口侧,设有将轧材的前端部引导到上述工作辊之间的、上下一对夹送辊。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上杉宪一井上哲雄本池澄夫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神户制钢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