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修理轧机上的轧辊时,先将机架从轧机上卸下,然后将卸下的机架固定并将轧辊沿其轴靠向机架上的框架。在此对轧辊进行切削。轧辊切削好后,机架从固定状态被松开,然后装回到轧机去。切削轧辊的切削设备包括底座和装在底座上的台架。机架的框架放在台架同底座固定。此外,机架上的轧辊被沿轧辊的轴线推向框架定位。在轧辊紧靠着框架的条件下,轧辊被一个传动装置转动并被刀具切削。(*该技术在200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修理轧机上磨损的轧辊的方法和在修理时用于切削轧辊的设备。轧机包括装在底座上的机架和轧辊的驱动装置。机架包括一个框架和以可转动的方式支承于该框架内的轴承中的一对轧辊。该对轧辊面上开有环形槽以构成轧制时所需的型缝。机架的框架固定在底座上规定的部位。轧辊以平行于其轴线的方向靠向框架,并以精确的定位方式保持着与框架的空间关系。这样,轧辊上的型缝正好位于待轧原料将要通过的线上。轧制是由受驱动装置转动的轧辊实施的。待轧原料沿着上述通过线被轧辊型缝咬住后带动着通过轧机。当轧辊磨损以后,轧机就很难轧制出规定形状的成品。因此专利技术人的公司要对轧辊面上的槽进行定期修理。上述的修理工作的程序如下首先将附图说明图13A所示的机架2e从轧机上卸下。然后将图13B中所示的轧辊5e从机架2e的框架4e中拆出。从图中可见,轧辊5e上还装着轴承6e和连接器17e。接着将轴承6e和连接器17e从轧辊5e上卸下,使轧辊5e成为如图13c所示的单体。接着轧辊5e被置于车床31e上,如图13D所示,并将辊上的槽15e车削到规定的形状。轧辊车削好以后,就按与上述过程相反的程序将机架2e恢复到图13A所示的状态。在装设过程中轧辊5e必须正确地定位于框架4e中,因此安装工作必须非常小心地从事。最后,将机架2e装回到轧机上去。但是上述修理工作所需的工时很多,因此人工费用高昂。此外,修理轧辊也需很长时间。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修理的方法,使得磨损的轧辊可以用较少的工时修复。工时数少的一个优点可以减少人工费用。工时数少的另外一个优点是可以压缩修理的时间,从而也缩短了轧制生产线停止生产的时间。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套用来修理轧辊的设备,使用该设备可以把装在框架内的轧辊进行切槽修理。此外,本专利技术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一套设备,它可以在轧辊和框架两者保持着规定的相对位置的条件下对其进行切削修理。如果装设在框架内并紧靠着框架的轧辊能用这种方式切削,就只需将机架从轧机上卸下并将其按本专利技术的方法直接装到切削设备上。结果就能达到上面所提到的减少工时的目的。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说明。这些附图中图1是一台轧机的前视图;图2是轧机机架的透视图;图3是从与图2不同的另一个方向看的轧机机架的透视图;图4是轧辊切削设备在没有装入轧机机架之前的平面图;图5是轧辊切削设备正在进行切削时的部分平面图;图6是轧辊转动装置尚未与轧机机架联接之前的轧辊切削设备的纵向剖视图;图7是与图6所示的平面不同的另一平面内的纵向剖视图,上轧辊正在被切削;图8示出轧辊切削设备正在切削下轧辊时的部分纵向剖视图;图9、10和11都是水平剖视图,每个图示出轧辊切削设备上的基准件与轧机机架上的基准座之间的一种关系;图12是放置轧机机架的台架的另一实施方案的纵向剖视图;图13A至图13D是用于说明现有技术切削轧辊的视图。图1是一台公知的轧机1。该轧机1具有一个机架2和驱动装置3。如在图2、3中所示,机架2有一个框架4和一对轧辊5、5,每个轧辊都是以可转动的方式装在框架4内的其各自的轴承6中。框架4具有一个开口7使被轧的物料得以通过,在其底面上还有支腿8。框架4上还有工作时用的基准座9a,9t,10a和10t。从图9至图11可以看出,这些基准座是由固定在框架上凹槽内的座板11、12、13的坚硬的金属面构成的。两个轧辊5、5的面上各开有槽15、15。两对面装置的轧辊的槽构成型缝16。在一些情况下每个轧辊只有一条槽15。同驱动装置相连的连接器17装在每个轧辊的端部。如在图1中所示,上述机架2是以可拆卸的方式用夹紧装置(未示出)紧固在一个移动架19上面。该移动架19可以在底座19a上按图中所示的箭头方向移动。移位装置20同移动架19相连,是用来使后者按箭头所示的箭头方向移动的。如果轧机上的轧辊仅各开有一条槽,则不需要移动架19和移位装置20。驱动机构3装有一个电动机21,一个齿轮箱22,以及一对驱动轧辊的轴23和23。齿轮箱22的输入轴22a经由一个连接器24与电动机21的转轴21a相连,齿轮箱22的一对输出轴22b和22b通过伸缩节25和25与驱动轴23和23相连。轧辊驱动轴23由轴承支架26支承着,它的另一端装有连接器27用于与机架相连。轴承支架26装在滑板28上,它可以相对于该滑板28在箭头所示的方向移动。液压缸29也装在滑板28上,它的活塞杆同轴承支架26相连。滑板28放置在台架30上并可按箭头所示方向移动。该滑板与上述移位装置20相连。上述轧机1的运行情况如下液压缸29充压以后轴承支架26被推向机架2,从而使连接器27同连接器17结合,在此情况下液压缸29的推力沿轴向传递给轧辊5,将它推向框架4,结果是轧辊5沿轴向被推靠向框架4。这样,轧辊5与框架4之间的轴向游隙被消除了,也就是,轧辊5紧靠在框架4上。机架2可被移位装置20顺着轧辊的轴线方向移动。结果导致轧辊上几个型缝16中之一正好位于待轧物料的通过线上。这样调整好以后就启动电动机21,它的转矩经由齿轮箱22和驱动轴23传递给轧辊5,使轧辊5转动。待轧的物料被推入型缝16,在通过它的时候被轧制成型。按照上述方式进行多次轧制以后,轧辊5磨损了,有必要把轧辊或其面上的槽进行修理。图3至图11示出了用于修理轧辊的切削设备31。轧辊切削设备31有一个底座32。在该底座32上面设置一个台架33以供放置轧机的机架2;有一套框架定位装置35用于将机架2的框架4定位于底座32之上;有一套紧固装置36供固定框架4之用;有一套轧辊定位装置37用于将轧辊5推向已被紧固的框架4使其紧靠框架4,有一个轧辊转动装置38供旋转轧辊5之用;有一套操作机构39用于操作切削轧辊的刀具90,还有一套升降机40供抬高或放低台架33之用,等等。底座32包括一块开有一个孔43的底板42,底板上装有上台架44和立架45a至45c,供装设驱动装置的机架46以及供装设刀具操作机构的机架47,此外,在底板42的下面装有一个下台架48,等等。如图4所示,将机架2的框架4定位用的基准件50和51是装在上台架44上的,两个基准件在水平方向有一段间隔。如图7所示,在垂直方向共有两个分开的基准件50。基准件51也作类似的设置。图9和图10各自详细示出了基准件50和51。如图9所示,基准件50有一个固着于上台架44的基座件52,其端部镶有支承座53。该支承座53由两个支承部分53a和53b构成,两者成直角连接起来。图10示出了基准件51,它有一个镶于基座件54端部的支承座55。在图4中也示出了在立架45a上装有基准件56共有两个分开装在垂直方向上。基准件56的详图示于图11,它由镶装于固着于立架45a的基座件57端部的支承座58构成。这些基准件50、51和56构成前面提到的定位装置35。支承部分53a和支承座55的作用是将框架4定位于垂直于轧辊5的轴线的水平方向,它们分别与框架4上的基准座9a和9b接触。支承部分53b和支承座58的作用是将框架4定位于平行于轧辊5的轴线的水平方向,它们分别与框架4上的基准座10a和10b接触。如图6和图7所示,上台架44在上、下基准件之间和上基准件以上的部位装有导轨59。在图4、图6和图7中示出立架45a和45b分别装有推杆60和61,以将框架4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修理轧机轧辊的方法,其特征包括:将包括框架的轧机机架以及以可转动的方式装在该轧机所述框架内的轧辊进行拆卸的步骤,将该卸下的机架进行固定的步骤,将装在该机架内的所述轧辊沿该轧辊轴线方向靠向所述框架的步骤,将已按所述轴向靠向 所述框架的所述轧辊进行切削的步骤,在所述轧辊已切削好以后将所述被固定的机架松开的步骤,将所述被松开的机架装回到所述轧机上的步骤。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佐佐木健,高桑义雄,春名孝行,山田清治,
申请(专利权)人:大同特殊钢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