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轧机,该轧机包括两个轧机牌坊、水平辊和润滑集管,所述两个轧机牌坊间隔并相对设置,水平辊轴向地横跨两个轧机牌坊安装,润滑集管设置在所述水平辊的轧制表面的外侧,并且,该轧机还包括支撑梁和调节板,该支撑梁的两端分别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两个轧机牌坊,所述润滑集管连接在所述调节板上,所述支撑梁和所述调节板上分别设置有第一长型通孔和第二长型通孔,所述支撑梁和所述调节板通过穿过所述第一长型通孔和所述第二长型通孔的固定件可拆卸地连接,所述第一长型通孔和所述第二长型通孔中的一个沿所述水平辊的轴向设置,另一个沿所述水平辊的径向设置。该轧机的润滑集管能够随水平辊的轴向位置和直径的改变而调整。(*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钢轨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轧机。
技术介绍
在轧制过程中,轧辊的机械负荷和热负荷非常高,轧辊表面,特别是水平辊的表面,随着受轧钢材数量的增加而变得粗糙,在此情况下,粗糙的轧辊会导致轧件表面的质量变差,因此,通常采用轧制润滑技术来降低水平辊的机械负荷和热负荷。在型钢的润滑轧制过程中,润滑系统的管路布置非常重要。一方面轧机结构紧凑,空间位置狭小;另一方面,在进行换辊时轧辊及操作侧牌坊要拉出原位置,这给润滑系统的管路设计和安装带来很多困难。同时,在型钢的轧制过程中,轧辊的空间位置随着工艺调整和产品品种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水平辊的直径也随着使用周期的延长而发生的磨损,因此,这就需要在轧制过程中,润滑喷射系统的润滑集管能够随着水平辊位置和直径的改变而自动调整,以适应水平辊位置·和直径变化的需要,同时还要求不影响轧机换辊。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轧机,该轧机的润滑集管的位置能够随水平辊的位置和直径的改变而调整,保证较好润滑效果的同时不影响轧机换辊。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轧机,该轧机包括两个轧机牌坊、水平辊和润滑集管,所述两个轧机牌坊间隔并相对设置,所述水平辊轴向地横跨所述两个轧机牌坊安装,所述润滑集管设置在所述水平辊的轧制表面的外侧,并且,该轧机还包括支撑梁和调节板,该支撑梁的两端分别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两个轧机牌坊,所述润滑集管连接在所述调节板上,所述支撑梁和所述调节板上分别设置有第一长型通孔和第二长型通孔,所述支撑梁和所述调节板通过穿过所述第一长型通孔和所述第二长型通孔的固定件可拆卸地连接,所述第一长型通孔和所述第二长型通孔中的一个沿所述水平辊的轴向设置,另一个沿所述水平辊的径向设置。优选地,所述两个轧机牌坊的相对的表面上对应地设置有两个卡槽,该卡槽上部设置有开口,所述支撑梁卡接在所述卡槽中并且可以从所述开口处移出。优选地,所述支撑梁和所述卡槽的横截面均为矩形,所述卡槽的横截面的边长比所述支撑梁的横截面的相应边长大I. Omm-1. 5mm。优选地,所述调节板水平设置。优选地,所述支撑梁为中空的。优选地,所述第二长型通孔沿所述水平辊的径向设置,所述第二长型通孔的长度比所述第一长型通孔的宽度和所述水平辊从使用到报废的直径变化量之和大。优选地,所述第二长型通孔的长度比所述第一长型通孔的宽度和所述水平辊从使用到报废的直径变化量之和大8-10mm。优选地,所述调节板设置有两个彼此平行的所述第二长型通孔,两个螺栓分别穿过所述两个第二长型通孔并将所述支撑梁和所述调节板可拆卸地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一长型通孔的长度比所述两个第二长型通孔之间的间隔、所述两个螺栓的公称直径和所述水平辊的轴线在轧制过程中的最大移动量之和大。优选地,所述第一长型通孔的长度比所述两个第二长型通孔之间的间隔、所述两个螺栓的公称直径和所述水平辊的轴线在轧制过程中的最大移动量之和大8-10mm。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调整固定件在第一长型通孔和第二长型通孔中的位置,一方面,能够对该轧机的润滑集管沿水平辊的轴向进行调整,以适应水平辊在轧制过程中由于轴向窜动而造成的水平辊的轧制位置的轴向变化,另一方面,能够对轧机的润滑集管沿水平辊的直径方向进行调整,以适应水平辊在轧制过程中由于磨损而造成的水平辊直径的变化,因此,根据本技术的轧机的润滑集管能够通过调整位置始终与水平辊的轧制部位保持较好的配合,从而保证较好的润滑效果,并且,由于固定润滑集管的支撑梁可拆卸地安装在轧辊的外侧,因此,不会对轧辊的更换造成影响。本技术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I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轧机的局部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轧机的局部主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轧机的调节板和集管的示意图;图4a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轧机的支撑梁俯视结构示意图;图4b是图4a中的支撑梁沿箭头A方向的示意图;图5a是沿图I中C_C方向的轧机的局部截面图;图5b是图5a中的卡槽沿箭头B方向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I轧机牌坊2水平辊3润滑集管4支撑梁5调节板6第一长型通孔7第二长型通孔 8固定件9 卡槽10 开口11 钢坯12a、12b、12c、12d 喷嘴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在本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通常是在本技术提供的轧机在正常使用的情况下定义的,具体地,如图2所示的方向;另外,方位词如“左、右”则是图I中所示的方向为准;“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根据本技术的轧机包括两个轧机牌坊I、水平辊2和润滑集管3,所述两个轧机牌坊I间隔并相对设置,水平辊2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两个轧机牌坊I上,润滑集管3设置在水平辊2的轧制表面的外侧,并且,该轧机还包括支撑梁4和调节板5,该支撑梁4的两端分别可拆卸地连接于两个轧机牌坊I,润滑集管3连接在调节板5上,支撑梁4和调节板5上分别设置有第一长型通孔6和第二长型通孔7,支撑梁4和调节板5通过穿过所述第一长型通孔6和所述第二长型通孔7的固定件8可拆卸地连接,第一长型通孔6和第二长型通孔7中的一个沿水平辊2的轴向设置,另一个沿水平辊2的径向设置。由于第一长型通孔6和第二长型通孔7中的一个沿水平辊2的轴向设置,另一个沿水平辊2的径向设置,因此,调整固定件8在第一长型通孔 6和第二长型通孔7中的位置,一方面,能够对该轧机的润滑集管3沿水平辊2的轴向进行调整,以适应水平辊2在轧制过程中由于轴向窜动而造成的水平辊2的轧制位置的轴向变化,另一方面,能够对轧机的润滑集管3沿水平辊2的直径方向进行调整,以适应水平辊2在轧制过程中由于磨损而造成的水平辊2直径的变化,因此,根据本技术的轧机的润滑集管3能够通过调整位置始终与水平辊2的轧制部位保证较好的配合,从而保证较好的润滑效果,并且,由于固定润滑集管3的支撑梁4可拆卸地安装在水平辊2的外侧,因此,不会对水平辊2的更换造成影响。其中,润滑集管3可以设置为任意适合的形式,例如,图I和图2中的轧机为用于轧制重轨的万能轧机,其中,图I中仅图示了水平辊2的轧制部位(即沿水平辊2轴向的中部的突出的部分),润滑集管3设置在水平辊2的轧制表面的外侧,具体地,该润滑集管3上包括4个喷嘴,喷嘴12a对应于水平辊2轧制重轨头部的部位,喷嘴12b对应于水平辊2轧制重轨腰部的部位,喷嘴12c对应于水平辊2轧制重轨腰部与底部的连接处的部位,喷嘴12d对应于水平辊2轧制重轨轨底的上表面(即重轨在使用状态时,即轨头在上的状态时,轨底的上表面)的部位,这样使得润滑集管3能够对水平辊2的几乎所有的轧制重轨的表面都进行润滑。其中,所述固定件8可以是相配合的螺栓与螺母。支撑梁4与轧机牌坊I可以采用任意适合的形式连接,例如,如图I所示,可以在两个轧机牌坊I的相对的表面上对应地设置两个卡槽9,该卡槽9上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轧机,该轧机包括两个轧机牌坊(1)、水平辊(2)和润滑集管(3),所述两个轧机牌坊(1)间隔并相对设置,所述水平辊(2)轴向地横跨所述两个轧机牌坊(1)安装,所述润滑集管(3)设置在所述水平辊(2)的轧制表面的外侧,其特征在于,该轧机还包括支撑梁(4)和调节板(5),该支撑梁(4)的两端分别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两个轧机牌坊(1),所述润滑集管(3)连接在所述调节板(5)上,所述支撑梁(4)和所述调节板(5)上分别设置有第一长型通孔(6)和第二长型通孔(7),所述支撑梁(4)和所述调节板(5)通过穿过所述第一长型通孔(6)和所述第二长型通孔(7)的固定件(8)可拆卸地连接,所述第一长型通孔(6)和所述第二长型通孔(7)中的一个沿所述水平辊(2)的轴向设置,另一个沿所述水平辊(2)的径向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陶功明,陈元福,朱华林,李光跃,邓锐,陈崇木,催武,范红平,
申请(专利权)人: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钒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