轧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113042 阅读:3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22 02: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轧机,其包括相邻的第一轧辊、第二轧辊和第一轧辊提升装置,所述第一轧辊架设于一第一传动侧轴承座、一第一操作侧轴承座之间,所述第二轧辊架设于一第二传动侧轴承座、一第二操作侧轴承座之间,所述第一传动侧轴承座位于所述第二传动侧轴承座上方,所述第一操作侧轴承座位于所述第二操作侧轴承座上方,其还包括:连接机构,设于所述第一传动侧轴承座和所述第二传动侧轴承座之间以及所述第一操作侧轴承座和所述第二操作侧轴承座之间,用于在所述第一轧辊提升装置提升所述第一轧辊时带动所述第二轧辊提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实现第一轧辊系、第二轧辊系整体同时提升,另外,该连接机构结构简单、容易实现。(*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轧机,尤其涉及轧机的轧辊提升装置,属于热轧钢工艺装备

技术介绍
轧机是不可或缺的生产设备,例如广泛应用在线材生产线中的Φ750三辊轧机。Φ750三辊轧机的主要结构特点是整体闭口式牌坊,三辊系整体侧端拖入、拖出;中辊辊系固定在牌坊上,上、下辊系通过压上、压下系统缩、放进行调整。这种结构导致该轧机更换规格时,需要中辊升起,在中、下辊系之间安装支撑垫块,使中辊脱离轧机牌坊。由于该轧机缺少中辊提升装置,只能采用其他起重设备提升,例如行车。这就造成换辊时间比较长,劳动强度较大,换辊操作存在安全隐患。由上可见,目前某些轧机的部分轧辊缺少提升装置,换辊操作中存在诸如效率低、劳动强度大、风险性高等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轧机,用于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换辊操作效率低、劳动强度大、风险性高等问题。为了实现本技术的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轧机,其包括相邻的第一轧辊、第二轧辊和第一轧辊提升装置,所述第一轧辊架设于第一传动侧轴承座、第一操作侧轴承座之间,所述第二轧辊架设于第二传动侧轴承座、第二操作侧轴承座之间,所述第一传动侧轴承座位于所述第二传动侧轴承座上方,所述第一操作侧轴承座位于所述第二操作侧轴承座上方,该轧机还包括连接机构,设于所述第一传动侧轴承座和所述第二传动侧轴承座之间以及所述第一操作侧轴承座和所述第二操作侧轴承座之间,用于在所述第一轧辊提升装置提升所述第一轧辊时带动所述第二轧辊提升。优选在基于本技术的如上所述的轧机中,所述连接机构包括第一深孔,设于所述第一传动侧轴承座,且所述第一深孔延伸至所述第一传动侧轴承座的边缘,所述第一深孔上部的宽度大于其下部的宽度;第二深孔,设于所述第二传动侧轴承座,且所述第二深孔延伸至所述第二传动侧轴承座的边缘,所述第二深孔下部的宽度大于其上部的宽度;所述第二深孔和所述第一深孔连通;第三深孔,设于所述第一操作侧轴承座,且所述第三深孔延伸至所述第一操作侧轴承座的边缘,所述第三深孔上部的宽度大于其下部的宽度;第四深孔,设于所述第二操作侧轴承座,且所述第四深孔延伸至所述第二操作侧轴承座的边缘,所述第四深孔下部的宽度大于其上部的宽度;所述第四深孔和所述第三深孔连通;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一深孔和所述第二深孔组合后的形状吻合;第二连接板,与所述第三深孔和所述第四深孔组合后的形状吻合。优选在基于本技术的如上所述的轧机中,所述第一深孔、所述第二深孔、所述第三深孔和所述第四深孔形状相同;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形状相同。优选在基于本技术的如上所述的轧机中,所述第一深孔和所述第三深孔的上部以及所述第三深孔和所述第四深孔的下部均为圆孔且其余部分为条形孔,所述圆孔和所述条形孔整体形成勺形孔;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分别包括两个柱头和连接于所述两个柱头之间的连接柱,所述柱头和所述圆孔形状吻合,所述连接柱和两个所述条形孔组合后的形状吻合。优选在基于本技术的如上所述的轧机中,所述第一深孔、所述第二深孔、所述第三深孔和所述第四深孔均为平行设置的两个,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相应地也均为两个。优选在基于本技术的如上所述的轧机中,所述轧机为三辊轧机,所述第一轧辊为所述三辊轧机的上轧辊,所述第二轧辊为所述三辊轧机的中轧辊。优选在基于本技术的如上所述的轧机中,所述轧机为Φ750三辊轧机,所述 第一轧辊为所述Φ750三辊轧机的上轧辊,所述第二轧辊为所述Φ750三辊轧机的中轧辊。优选在基于本技术的如上所述的轧机中,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一深孔、所述第二深孔以及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第三深孔、所述第四深孔的配合间隙均不大于3mm ο优选在基于本技术的如上所述的轧机中,所述第一深孔、所述第二深孔、所述第三深孔和所述第四深孔的深度方向和所述第一轧棍、所述第二轧辊的轴向一致。优选在基于本技术的如上所述的轧机中,在所述第一传动侧轴承座上平行设置的两个所述第一深孔成对称分布;在所述第二传动侧轴承座上平行设置的两个所述第二深孔成对称分布;在所述第一操作侧轴承座上平行设置的两个所述第三深孔成对称分布;在所述第二操作侧轴承座上平行设置的两个所述第四深孔成对称分布;相连通的所述第一深孔和所述第二深孔成对称分布;相连通的所述第三深孔和所述第四深孔成对称分布。本技术的连接机构可以连接第一轧辊的轴承座、第二轧辊的轴承座,从而连接、固定第一轧辊系、第二轧辊系,更换辊系时,可以实现第一轧辊系、第二轧辊系整体同时提升,解决了辊系更换时第二轧辊需要起重设备辅助提升的问题,并且辊系更换操作便捷、易于控制,另外,该连接机构结构简单、容易实现。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传动侧装配图;图2是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操作侧装配图;图3是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勺形孔沿轧辊方向的剖视图;图4是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连接板的侧视图;图5是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连接板的主视图。 附图标记I轴承座、2轴承座、3连接板、4轴承座、5闭口机架、6压下机构、7提升油缸、8轴承座、9轴承座、10轴承、11凸起、12勺形孔、20轴承、21凹槽、22勺形孔、31柱头、32柱头、33连接柱、71提升机构、80轴承、81凸起、82勺形孔、90轴承、91凹槽、92勺形孔、100上轧辊、200中轧辊。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图I和图2分别从传动侧、操作侧示出了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结构,并且本优选实施例为一 Φ750三辊轧机,但是本技术并不局限于此,需要同时提升相邻轧辊,但其中一轧辊缺少提升装置的轧机均可以利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图3和图4示出了本优选实施例的局部结构。如附图,图中示出并标记了本优选实施例的上轧辊100、中轧辊200、上轧辊提升装置的提升油缸7和提升机构71、压下机构6、闭口机架5、位于传动侧支撑上轧辊100的轴承座I、位于传动侧支撑中轧辊200的轴承座2、位于操作侧支撑上轧辊100的轴承座8、位于操作侧支撑中轧辊200的轴承座9、位于传动侧支撑下轧辊的轴承座4。轴承座I中设 有轴承10、轴承座2中设有轴承20、轴承座8中设有轴承80、轴承座9中设有轴承90。上轧辊100设于轴承10和轴承80之间,中轧辊200设于轴承20和轴承90之间。在同一侧,上、中、下三轧辊的轴承座上下依次叠置,例如在传动侧,轴承座I、轴承座2、轴承座4上下叠置。优选的是,相邻轴承座的接触面之间设有啮合结构,例如轴承座I的下表面设有凸起11、轴承座2的上表面设有容置凸起11的凹槽21,轴承座8的下表面设有凸起81、轴承座9的上表面设有容置凸起81的凹槽91。为了使提升油缸7和提升机构71在驱动上轧辊100、轴承座I和轴承座8提升的同时带动中轧辊200、轴承座2和轴承座9同时提升,本优选实施例还包括设于轴承座I和轴承座2之间以及轴承座8和轴承座9之间的连接机构,该连接机构用于将轴承座I和轴承座2、轴承座8和轴承座9连接为能够同时上下移动的一个整体。在本优选实施例中,连接机构包括连接板3和结构相同的勺形孔12、勺形孔22、勺形孔82、勺形孔92。勺形孔12、勺形孔22、勺形孔82、勺形孔92均为两个,连接板3共4个,但本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轧机,包括相邻的第一轧辊、第二轧辊和第一轧辊提升装置,所述第一轧辊架设于一第一传动侧轴承座、一第一操作侧轴承座之间,所述第二轧辊架设于一第二传动侧轴承座、一第二操作侧轴承座之间,所述第一传动侧轴承座位于所述第二传动侧轴承座上方,所述第一操作侧轴承座位于所述第二操作侧轴承座上方,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机构,设于所述第一传动侧轴承座和所述第二传动侧轴承座之间以及所述第一操作侧轴承座和所述第二操作侧轴承座之间,用于在所述第一轧辊提升装置提升所述第一轧辊时带动所述第二轧辊提升。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轧机,包括相邻的第一轧辊、第二轧辊和第一轧辊提升装置,所述第一轧辊架设于一第一传动侧轴承座、一第一操作侧轴承座之间,所述第二轧辊架设于一第二传动侧轴承座、一第二操作侧轴承座之间,所述第一传动侧轴承座位于所述第二传动侧轴承座上方,所述第一操作侧轴承座位于所述第二操作侧轴承座上方,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连接机构,设于所述第一传动侧轴承座和所述第二传动侧轴承座之间以及所述第一操作侧轴承座和所述第二操作侧轴承座之间,用于在所述第一轧辊提升装置提升所述第一轧辊时带动所述第二轧辊提升。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机构包括 第一深孔,设于所述第一传动侧轴承座,且所述第一深孔延伸至所述第一传动侧轴承座的边缘,所述第一深孔上部的宽度大于其下部的宽度; 第二深孔,设于所述第二传动侧轴承座,且所述第二深孔延伸至所述第二传动侧轴承座的边缘,所述第二深孔下部的宽度大于其上部的宽度;所述第二深孔和所述第一深孔连通; 第三深孔,设于所述第一操作侧轴承座,且所述第三深孔延伸至所述第一操作侧轴承座的边缘,所述第三深孔上部的宽度大于其下部的宽度; 第四深孔,设于所述第二操作侧轴承座,且所述第四深孔延伸至所述第二操作侧轴承座的边缘,所述第四深孔下部的宽度大于其上部的宽度;所述第四深孔和所述第三深孔连通; 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一深孔和所述第二深孔组合后的形状吻合; 第二连接板,与所述第三深孔和所述第四深孔组合后的形状吻合。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轧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深孔、所述第二深孔、所述第三深孔和所述第四深孔形状相同;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形状相同。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轧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深孔和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孔令强左发刘铮李江波
申请(专利权)人: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