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式自动化真菌发酵后处理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934563 阅读:2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1-01 03:1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连续式自动化真菌发酵后处理工艺。连续式自动化真菌发酵后处理工艺,该工艺依次包括:1)盘式真空吸滤;2)远红外预干燥;3)切片;4)震动流化床干燥;5)粉碎包装。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以下的特点:盘式真空吸滤,为主动式布料过程,布料厚薄可控性高;远红外辐射技术,加热快且直接,效率高速度快,能量利用率高;通过切片输送和震动流化,使连续进料连续出料的自动化连续生产得以实现,设备利用率、能量利用率提高,员工大大减少且劳动强度大大降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连续式自动化真菌发酵后处理工艺
技术介绍
传统连续式自动化真菌发酵后处理工艺包括板框压滤一烘箱干燥一粉碎包装等步骤,这种工艺员工操作量繁重,作业时间长,品质均一性差,环境条件差,综合能耗高,占地面积大,综合成本高。现抗生素生产多上百吨罐生产,而真菌发酵仅几吨或者10吨罐生产,关键是后处理工艺限制了生产规模的扩大。为此通过改进,现在采用的连续式自动化真菌发酵后处理工艺包括转鼓真空吸滤一红外线预干燥一切片一沸腾床干燥等步骤。该后处理工艺采用红外线预干燥,红外线干燥仅作为热源加热循环空气,循环热空气加热物料,能耗高,时间长,与传统加热处理·无异;没有正真利用到远红外辐射能技术。另外采用沸腾干燥床,间歇式干燥,操作麻烦。采用转鼓式真空吸滤出的物料高低不平,也影响物料下道干燥。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连续式自动化真菌发酵后处理工艺存在的技术缺陷,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连续式自动化真菌发酵后处理工艺,该工艺采用连续式自动化连线生产,解决真菌发酵后处理问题,处理能力大大提高,产能大大提高,为大规模优质生产提供保障。同时,操作工序简单、工作环境大大改善、员工仅机器操作,占地面积小,处理时间短,品质均一,综合能效比闻。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以下的技术方案 连续式自动化真菌发酵后处理工艺,该工艺依次包括 1)盘式真空吸滤 吸滤真空度大于0. 02Mpa,吸滤后菌丝体含水量不超过78%,吸滤后物料厚度不超过2mm,物料相对厚度偏差不超过10% ; 2)远红外预干燥 根据物料设定预热段、高温段、中温段、低温段和冷却段,预热段为加温到14(T150°C,高温段的温度为150 155°C,中温段的温度为130 135°C,低温段的温度为9(ri00°C ;菌丝体去除水分后含水量30% 60%之间; 3)切片 经过横竖切片呈2 5cm的方片; 4)震动流化床干燥 震动床内有调节板控制物料的干燥情况,每个调节板一段干燥段,分别为高温段进风温度130 150度,出风温度70 90度;中温段进风温度110 130度,出风温度60 80度;低温段进风温度10(T120度,出风温度6(T70度;冷却段出风温度小于30度;通过震动流化干燥至水分4%以下;5)粉碎包装。作为进一步的改进,上述的步骤I)盘式真空吸滤采用供料泵计量控制方式和变频调节滤布带速度的方式,联合控制物料的厚度和吸滤效果,通过调节既控制料层厚度又控制吸滤效果。作为进一步的改进,上述的步骤I)盘式真空吸滤采用通过贮槽溢流法,溢流口加锯齿条阻档,溢流口下设缓坡的下流平板,使菌液导流至滤布上,保证菌液在滤布上布料均匀。作为进一步的改进,上述的步骤2)远红外预干燥的红外灯管采用炭素纤维作为辐射源,波长在2 20微米之间。作为进一步的改进,上述的步骤2)远红外预干燥菌丝体厚体不超过2mm,且相对误差不超过10%。作为进一步的改进,上述的步骤2)远红外预干燥各段的控制方法如下 ①预热段灯管高度和间距各6cm; ②高温段灯管高度和间距各8cm; ③中温段灯管高度和间距各IOcm; ④低温段灯管高度12cm和间距15cm; ⑤冷却段上部进风口进风,吹干和吹冷物料,同时预热了空气;热空气经管道至各加热段底部后上行,迅速带走汽化的水蒸汽。作为进一步的改进,上述的步骤2)远红外预干燥设定速度3米/分,厚度I. 5mm,含水率小于78%情况下,以下列参数调节 ①预热段加热温度至150度,0.8^1. 2分钟, ②高温段保温15(Tl55度及蒸发,I.3^1. 8分钟, ③中温段保持130 135度及蒸发,I.8 2. 5分钟, ④低温段蒸发保持9(Tl00度,2.(T3. 0分钟, ⑤冷却段冷却除水,2.5^3. 5分钟。本专利技术主要采用远红外预干燥,干燥原理红外线具有强辐射能和强热作用,其中波长4-14微米之间的远红外线被医学界称为“生命之光”,因其频率与水分子运动频率一致,引起共振效应,使水分子逃逸,作为干燥的热源,不仅可快速去水分,对其它成分破坏很少。经试验柔和且稳定,如真空吸滤前置条件保证,预处理中可快速去掉70%左右水分(应去水分快,实际生产难掌握,故终端物料含水率控制在45-55%即可),为后续处理减轻负担效果明显。本专利技术主要几个工艺步骤的作用如下 I盘式真空吸滤作用进入远红外干燥的前置条件,要求料薄、均匀、含水率一致; 2、远红外预干燥作用快速去除大量水分,为后续处理减轻负担; 3、切片作用保证物料在震动流化床中的流动性、保证受热均匀和干燥速度均匀; 4、震动流化床作用终端处理和缓冲。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由于采用了上述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的特点 1、盘式真空吸滤,为主动式布料过程,布料厚薄可控性高; 2、远红外辐射技术,加热快且直接,效率高速度快,能量利用率高;3、通过切片输送和震动流化,使连续进料连续出料的自动化连续生产得以实现,设备利用率、能量利用率提高,员工大大减少且劳动强度大大降低。以20吨位的8只罐的真菌生产线计。权利要求1.真菌发酵后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该工艺依次包括 1)盘式真空吸滤 吸滤真空度大于0. 02Mpa,吸滤后菌丝体含水量不超过78%,吸滤后物料厚度不超过2mm,物料相对厚度偏差不超过10% ; 2)远红外预干燥 根据物料设定预热段、高温段、中温段、低温段和冷却段,预热段为加温到14(T150°C,高温段的温度为150 155°C,中温段的温度为130 135°C,低温段的温度为9(ri00°C ;菌丝体去除水分后含水量30% 60%之间; 3)切片 经过横竖切片呈2 5cm的方片; 4)震动流化床干燥 震动床内有调节板控制物料的干燥情况,每个调节板一段干燥段,分别为高温段进风温度130 150度,出风温度70 90度;中温段进风温度110 130度,出风温度60 80度;低温段进风温度10(T120度,出风温度6(T70度;冷却段出风温度小于30度;通过震动流化干燥至水分4%以下; 5)粉碎包装。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真菌发酵后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I)盘式真空吸滤采用供料泵计量控制方式和变频调节滤布带速度的方式,联合控制物料的厚度和吸滤效果,通过调节既控制料层厚度又控制吸滤效果。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真菌发酵后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I)盘式真空吸滤采用通过贮槽溢流法,溢流口加锯齿条阻档,溢流口下设缓坡的下流平板,使菌液导流至滤布上,保证菌液在滤布上布料均匀。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真菌发酵后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2)远红外预干燥的红外灯管采用炭素纤维作为辐射源,波长在2 20微米之间。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真菌发酵后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2)远红外预干燥菌丝体厚体不超过2mm,且相对误差不超过10%。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真菌发酵后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2)远红外预干燥各段的控制方法如下 ①预热段灯管高度和间距各6cm; ②高温段灯管高度和间距各8cm; ③中温段灯管高度和间距各IOcm; ④低温段灯管高度12cm和间距15cm; ⑤冷却段上部进风口进风,吹干和吹冷物料,同时预热了空气;热空气经管道至各加热段底部后上行,迅速带走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真菌发酵后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该工艺依次包括:1)盘式真空吸滤吸滤真空度大于0.02Mpa,吸滤后菌丝体含水量不超过78%,吸滤后物料厚度不超过2mm,物料相对厚度偏差不超过10%;2)远红外预干燥根据物料设定预热段、高温段、中温段、低温段和冷却段,预热段为加温到140~150℃,高温段的温度为150~155℃,中温段的温度为130~135℃,低温段的温度为90~100℃;菌丝体去除水分后含水量30%~60%之间;3)切片经过横竖切片呈2~5cm的方片;4)震动流化床干燥震动床内有调节板控制物料的干燥情况,每个调节板一段干燥段,分别为:高温段进风温度130~150度,出风温度70~90度;中温段进风温度110~130度,出风温度60~80度;低温段进风温度100~120度,出风温度60~70度;冷却段出风温度小于30度;通过震动流化干燥至水分4%以下;5)粉碎包装。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水庄陈建张伟芳姚利民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佐力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