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清华大学专利>正文

锥齿轮系复合欠驱动机器人手指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931684 阅读:1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0-31 21:33
锥齿轮系复合欠驱动机器人手指装置,属于机器人手技术领域,包括基座、电机、减速器、中部指段、末端指段、近关节轴、远关节轴、多个锥齿轮和簧件等。该装置采用中置的电机、同向传动机构、活动套接的中部指段和簧件综合实现了耦合与自适应复合型欠驱动抓取模式,即在抓取过程中既可以多关节联动,产生较好的拟人效果;又可以适应不同形状、尺寸的物体,产生较好的自适应抓取效果;可实现握持、捏持等多种抓取模式。该装置控制容易、能耗小;该装置将驱动器置于中部指段中,充分利用了手指空间,布局紧凑;解放了手掌空间,使得更加复杂的控制机构得以安放在手掌中;该装置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维护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机器人手
,特别涉及一种锥齿轮系复合欠驱动机器人手指装置的结构设计。
技术介绍
手是人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在拟人机器人领域,机器人手同样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其结构设计与功能改进是机器人领域的关键技术之一。一方面,机器人手需要完成抓取、搬运等复杂动作,因此需要较为精确的控制机制;另一方面,机器人手的拟人要求决定了其体积小、重量轻等特点。现有的灵巧手有足够的关节数及驱动数以完成精确动作,但非常复杂、昂贵。目前在机器人手领域还存在许多技术难题。欠驱动手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矛盾。 耦合型欠驱动手指采用多关节同时弯曲的耦合抓取模式,由一个驱动器驱动多个关节按一定比例同时转动。这一模式与人手抓取物体动作类似,拟人性较好,抓取过程较稳定。耦合型手指的不足之处在于动作模式较为固定,无法适应不同形状的物体,一般以捏持方式抓取物体,对于大尺寸物体很难实现握持抓取方式,抓取效果不好。自适应欠驱动手指采用自适应抓取的动作模式,由一个驱动器驱动一个关节,其余关节在手指与物体接触后才开始转动。这种手指可以根据物体的不同形状改变抓取角度,从而达到握持抓取方式,结构简单且控制稳定。自适应欠驱动手指的不足之处在于未接触物体时手指呈固定形态,拟人效果较差;需要在接触物体的过程中产生对远端指节的驱动力,可能导致近端指节受力过大,不利于抓取;对于小尺寸物体无法实现捏持抓取方式,抓取效果受到限制。针对耦合型手指与自适应欠驱动手指各自的不足之处,一种将两者结合起来的新型复合型欠驱动抓取模式被提出来,该抓取模式为手指碰到物体之前先按照耦合模式运动,接触物体之后近端指节的运动被物体限制,此时远端指节继续以自适应模式抓取物体,直至各指节完全接触物体。已有的一种双关节并联欠驱动机器人手指装置,如中国专利技术专利CN101633171A,主要由基座、电机、减速器、近关节轴、中部指段、远关节轴,末端指段、耦合传动机构、欠驱动传动机构和多个簧件构成。该装置可以实现复合欠驱动抓取过程,其不足之处在于耦合传动机构与欠驱动传动机构之间有运动干涉,使用了多个簧件解除约束,造成耦合运动过程中产生很多不必要的能量消耗;耦合机构与自适应机构并联,结构复杂;电机只能放置在基座(手掌)中,手掌空间无法充分利用,没有充分利用指段空间。已有的一种锥齿轮柔性件复合抓取机器人手指装置,如中国专利技术专利CN102166753A,主要由基座、电机、减速器、近关节轴、中部指段、远关节轴、末端指段、三个锥齿轮、主动轮、从动轮、两个传动件和簧件构成。该装置可以实现复合欠驱动抓取过程,其不足之处在于电机放置在基座(手掌)中,手掌空间无法充分利用,没有充分利用指段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已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锥齿轮系复合欠驱动机器人手指装置,该装置可实现耦合抓取与自适应抓取相结合的复合欠驱动抓取模式,且该装置结构简单,成本低;电机放置在中部指段中,解放手掌空间;仅用一个驱动器驱动两个关节,传动能量损耗小。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锥齿轮系复合欠驱动机器人手指装置,包括基座、电机、减速器、中部指段、末端指段、近关节轴和远关节轴;所述的远关节轴活动套接于中部指段中,所述的末端指段套固在远关节轴上;远关节轴和近关节轴平行;其特征在于该装置还包括第一锥齿轮、第二锥齿轮、第三锥齿轮、第一传动机构和簧件;所述的近关节轴套接于基座中并与基座固接;所述的中部指段活动套接在近关节轴上;所述的电机和减速器设置在中部指段中,所述的电机和减速器与中部指段固接,电机的输出轴与减速器的输入轴相连,所述第一锥齿轮套固在减速器的输出轴上,所述第二锥齿轮套固在远关节轴上,所述第一锥 齿轮与第二锥齿轮啮合,所述第三锥齿轮活动套接在远关节轴上,所述第一锥齿轮与第三锥齿轮啮合,所述的第一传动机构包括主动轮、从动轮和传动件,所述的主动轮与从动轮通过传动件相连,所述主动轮转动方向与从动轮转动方向相同;所述的主动轮活动套接在远关节轴上;所述的从动轮套固在近关节轴上;所述的簧件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三锥齿轮和主动轮。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锥齿轮系复合欠驱动机器人手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传动件采用传动带、链条或腱绳,所述的主动轮采用带轮、链轮或绳轮,所述的从动轮采用带轮、链轮或绳轮;所述的传动件、主动轮和从动轮三者能够配合形成传动关系;所述的传动件缠绕在主动轮和从动轮上并形成“O”字形。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锥齿轮系复合欠驱动机器人手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传动件采用齿条,所述的主动轮、从动轮均采用齿轮;所述的齿条分别与主动轮、从动轮啮合;令齿条与主动轮的啮合点为A,齿条与从动轮的啮合点为B,主动轮的中心点为O1,从动轮的中心点为O2,线段O1AjBjO2和O2O1构成“口”字形,所述的齿条镶嵌在中部指段中。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锥齿轮系复合欠驱动机器人手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传动件采用连杆,所述的连杆的两端分别与主动轮、从动轮铰接;令连杆与主动轮的铰接点为C,连杆与从动轮的铰接点为D,主动轮的中心点为O1,从动轮的中心点为O2,线段O1C'⑶、DO2和O2O1构成“口”字形。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锥齿轮系复合欠驱动机器人手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传动件包括第I传动齿轮、第2传动齿轮、……、第2n-l传动齿轮、第I过渡轴、第2过渡轴、……、第2n-2过渡轴和第2n-l过渡轴;所述的主动轮、从动轮均采用齿轮;所述的主动轮与第I传动齿轮相啮合,第k传动齿轮与第k+Ι传动齿轮相啮合,第2n-l传动齿轮与从动轮相啮合;所有的过渡轴均分别活动套接于中部指段中,所有的过渡轴与近关节轴平行;第k传动齿轮活动套接在第k过渡轴上,第2n-l传动齿轮活动套接在第2n-l过渡轴上,其中,k为1、2、……、2n-2,n为自然数。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锥齿轮系复合欠驱动机器人手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簧件采用扭簧、拉簧、压簧或片簧。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突出性效果本专利技术装置采用中置的电机、多个锥齿轮、同向传动机构、活动套接的中部指段和簧件综合实现了耦合与自适应复合型欠驱动抓取模式,该装置在抓取过程中既可以多关节联动,产生较好的拟人效果;又可以适应不同形状、尺寸的物体,产生较好的自适应抓取效果;可实现握持、捏持等多种抓取模式。该装置是采用一个电机驱动两个关节的欠驱动手指装置,控制容易;该装置各运动形式之间没有过多干涉,耦合运动时簧件变形小,手指可以自然停留在耦合运动的任一中间位置,因此能耗小;该装置将驱动器置于中部指段中,充分利用了手指空间,布局紧凑;解放了手掌空间,使得更加复杂的控制机构得以安放在手掌中;该装置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维护方便。 附图说明图I是本专利技术的锥齿轮系复合欠驱动机器人手指装置第一种实施例(采用带轮机构)剂视图。图2是图I所示实施例的侧剖图,也是图I的W-W剖视图(未画出第三锥齿轮63)。图3是图I所示实施例的正面外观图,也是图I的外观图。图4是图I所示实施例的左侧外观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第二种实施例(采用齿条机构)的主动轮、从动轮和传动件示O图6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第三种实施例(采用连杆机构)的主动轮、从动轮和传动件示O图7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第四种实施例(采用两级齿轮机构)的主动轮、从动轮和传动件示意。图8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第五种实施例(采用双联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锥齿轮系复合欠驱动机器人手指装置,包括基座(1)、电机(2)、减速器(21)、中部指段(11)、末端指段(12)、近关节轴(31)和远关节轴(32);所述的远关节轴(32)活动套接于中部指段(11)中,所述的末端指段(12)套固在远关节轴(32)上;远关节轴(32)和近关节轴(31)平行;其特征在于:该装置还包括第一锥齿轮(61)、第二锥齿轮(62)、第三锥齿轮(63)、第一传动机构和簧件(5);所述的近关节轴(31)套接于基座(1)中并与基座(1)固接,所述的中部指段(11)活动套接在近关节轴(31)上;所述的电机(2)和减速器(21)设置在中部指段中,所述的电机(2)和减速器(21)与中部指段(11)固接,电机(2)的输出轴与减速器(21)的输入轴相连,所述第一锥齿轮(61)套固在减速器的输出轴上,所述第二锥齿轮(62)套固在远关节轴上,所述第一锥齿(61)轮与第二锥齿轮(62)啮合,所述第三锥齿轮(63)活动套接在远关节轴上,所述第一锥齿轮(61)与第三锥齿轮(63)啮合,所述的第一传动机构包括主动轮(41)、从动轮(42)和传动件,所述的主动轮(41)与从动轮(42)通过传动件相连,所述主动轮(41)转动方向与从动轮(42)转动方向相同;所述的主动轮(41)活动套接在远关节轴(32)上;所述的从动轮(42)套固在近关节轴(31)上;所述的簧件(5)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三锥齿轮(63)和主动轮(4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锥齿轮系复合欠驱动机器人手指装置,包括基座(I)、电机(2 )、减速器(21)、中部指段(11)、末端指段(12)、近关节轴(31)和远关节轴(32);所述的远关节轴(32)活动套接于中部指段(11)中,所述的末端指段(12)套固在远关节轴(32)上;远关节轴(32)和近关节轴(31)平行;其特征在于该装置还包括第一锥齿轮(61)、第二锥齿轮(62)、第三锥齿轮(63)、第一传动机构和簧件(5);所述的近关节轴(31)套接于基座(I)中并与基座(I)固接,所述的中部指段(11)活动套接在近关节轴(31)上;所述的电机(2 )和减速器(21)设置在中部指段中,所述的电机(2)和减速器(21)与中部指段(11)固接,电机(2)的输出轴与减速器(21)的输入轴相连,所述第一锥齿轮(61)套固在减速器的输出轴上,所述第二锥齿轮(62)套固在远关节轴上,所述第一锥齿(61)轮与第二锥齿轮(62)啮合,所述第三锥齿轮(63)活动套接在远关节轴上,所述第一锥齿轮(61)与第三锥齿轮(63)啮合,所述的第一传动机构包括主动轮(41)、从动轮(42 )和传动件,所述的主动轮(41)与从动轮(42 )通过传动件相连,所述主动轮(41)转动方向与从动轮(42)转动方向相同;所述的主动轮(41)活动套接在远关节轴(32)上;所述的从动轮(42)套固在近关节轴(31)上;所述的簧件(5)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三锥齿轮(63)和主动轮(41)。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锥齿轮系复合欠驱动机器人手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传动件(43)采用传动带、链条或腱绳,所述的主动轮(41)采用带轮、链轮或绳轮,所述的从动轮(42 )采用带轮、链轮或绳轮;所述的传动件(43 )、主动轮(41)和从动轮(42 )三者能够配合形成传动关系;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涌嘉张文增
申请(专利权)人:清华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