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沉积薄膜的方法、面板和显示器技术

技术编号:7861316 阅读:2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0-14 19:2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沉积薄膜的方法、面板和显示器,方法包括:在基体表面沉积一层铟锡氧化物薄膜;控制硅烷以第一流量输出,硅烷与氨气在铟锡氧化物薄膜上反应形成覆盖铟锡氧化物薄膜的氮化硅缓冲层;控制硅烷以大于第一流量的第二流量输出,硅烷与氨气反应形成氮化硅层,氧化硅层覆盖于氮化硅缓冲层上。在第一次沉积形成氮化硅缓冲层的过程中反应并不剧烈使得产生的氢与ITO薄膜中的氧发生反应较为困难,雾化现象很轻微;在第二次沉积氮化硅覆盖层过程中,由于产生的氢与ITO薄膜中的氧被氮化硅缓冲层隔绝,因此不会出现雾化现象,ITO薄膜和氮化硅薄膜界面处也能够杜绝出现金属析出物,从而改善了器件的表面平整度以及提高了透光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镀膜技术,特别是指一种沉积薄膜的方法、面板和显示器
技术介绍
铟锡氧化物薄膜(简称ΙΤ0薄膜)因其具有优良的透明、导电等性能而应用广泛,目前主要应用于平板显示、电子发光和太阳能电池等领域。氮化硅(SiNx)薄膜是一种物理和化学性能十分优良的介质膜,具有高的致密性、高的介电常数、良好的绝缘性能和优良的抗碱离子(如Na+,K+)能力等,因此广泛应用于集成电路的保护膜、表面钝化、层间绝缘、介质电容等方面。目前在平板显示、触摸屏、半导体器件等领域经常需要在ITO薄膜表面沉积一层SiNx薄膜作为保护膜、绝缘膜或介质电容等。现有技术中,采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PECVD, Plasma Enhanced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工艺在ITO薄膜表面沉积SiNx时,利用娃烧(SiH4)与氨气(NH3)之间的反应生成氮化硅薄膜。现有技术存在如下问题如图I、图2和图3所示,反应过程中SiH4分解产生的氢会与覆盖于基体01上的ITO薄膜02中的氧发生反应发生雾化(Haze)现象,使原本透明的ITO薄膜02颜色变白,导致所形成的器件透光率降低;同时由于ITO薄膜02中氧的缺失导致ITO薄膜02中的金属会在ITO薄膜02和氮化硅薄膜03界面处析出形成大的颗粒状的金属析出物04,导致所形成的器件表面平整度下降,粗糙的表面会增加对光的散射作用,进一步降低所形成器件的透光率;图2中标识了金属析出物04的尺寸。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沉积薄膜的方法、面板和显示器,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在基体的铟锡氧化物薄膜表面沉积氮化硅薄膜过程中会发生雾化现象,导致形成的器件透光率降低以及器件表面平整度下降的缺陷。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沉积薄膜的方法,包括在基体表面沉积一层铟锡氧化物薄膜;控制硅烷以第一流量输出,所述硅烷与氨气在所述铟锡氧化物薄膜上反应形成覆盖所述铟锡氧化物薄膜的氮化硅缓冲层;控制硅烷以大于所述第一流量的第二流量输出,所述硅烷与氨气反应形成氮化硅覆盖层覆盖于所述氮化硅缓冲层上;所述氮化硅缓冲层与所述氮化硅覆盖层形成氮化硅薄膜沉积在所述铟锡氧化物薄膜上。所述的方法中,所述第一流量为200 600标况晕升/分钟。所述的方法中,所述第二流量为1400 1800标况晕升/分钟。所述的方法中,采用溅射工艺在所述基体的表面沉积一层所述铟锡氧化物薄膜;采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沉积所述氮化硅缓冲层与所述氮化硅覆盖层。所述的方法中,所述氮化硅缓冲层的厚度为200 600埃。一种面板,包括基体;沉积在所述基体表面的铟锡氧化物薄膜;以第一流量输出的硅烷与氨气在所述铟锡氧化物薄膜上反应形成覆盖所述铟锡氧化物薄膜的氮化硅缓冲层;以大于所述第一流量的第二流量输出的硅烷与氨气反应形成氮化硅覆盖层覆盖于所述氮化硅缓冲层上;所述氮化硅缓冲层与所述氮化硅覆盖层形成氮化硅薄膜覆盖在所述铟锡氧化物薄膜上。所述的面板中,所述氮化硅缓冲层的厚度为200 600埃。所述的面板中,所述氮化硅缓冲层具体为以200 600标况毫升/分钟输出的所述硅烷与所述氨气反应形成的氮化硅缓冲层;所述氮化硅覆盖层具体为以1400 1800标况毫升/分钟输出的所述硅烷与所述氨气反应形成的氮化硅覆盖层。一种显示器,包括面板,所述面板包括基体;沉积在所述基体表面的铟锡氧化物薄膜;以第一流量输出的硅烷与氨气在所述铟锡氧化物薄膜上反应形成覆盖所述铟锡氧化物薄膜的氮化硅缓冲层;以大于所述第一流量的第二流量输出的硅烷与氨气反应形成氮化硅覆盖层覆盖于所述氮化硅缓冲层上;所述氮化硅缓冲层与所述氮化硅覆盖层形成氮化硅薄膜覆盖在所述铟锡氧化物薄膜上。·所述的显示器中,所述氮化硅缓冲层的厚度为200 600埃。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在第一次沉积形成氮化硅缓冲层的过程中,由于SiH4流量很小,反应气体中SiH4分解产生的氢的含量也很小,因此SiH4分解产生的氢与铟锡氧化物薄膜中的氧发生反应较为缓慢,雾化现象也很轻微;在第二次沉积氮化硅覆盖层过程中,由于SiH4分解产生的氢与铟锡氧化物薄膜中的氧被氮化硅缓冲层隔绝,因此不会出现雾化现象,铟锡氧化物薄膜没有失去氧因此杜绝了出现金属析出物,从而改善了器件的表面平整度以及提高了透光率。附图说明图I为现有技术雾化现象的面板俯视图;图2为现有技术生成的含金属析出物的氮化硅薄膜图一;图3为现有技术生成的含金属析出物的氮化硅薄膜图二 ;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种沉积薄膜的方法流程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不含金属析出物的氮化硅薄膜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消除了雾化现象的面板俯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通过改变PECVD工艺沉积氮化硅过程中硅烷的流量,利用硅烷与氨气之间的反应进行两次沉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沉积薄膜的方法,如图4所示,包括步骤101,在基体表面沉积一层铟锡氧化物薄膜;步骤102,控制硅烷以第一流量输出,所述硅烷与氨气在所述铟锡氧化物薄膜上反应形成覆盖所述铟锡氧化物薄膜的氮化硅缓冲层;步骤103,控制硅烷以大于所述第一流量的第二流量输出,所述硅烷与氨反应形成氮化硅覆盖层覆盖于所述氮化硅缓冲层上;所述氮化硅缓冲层与所述氮化硅覆盖层形成氮化硅薄膜沉积在所述铟锡氧化物薄膜上。应用所提供的技术手段,在第一次沉积形成氮化硅缓冲层的过程中,由于硅烷流量很小,反应气体中硅烷分解产生的氢的含量也很小,因此氢与铟锡氧化物薄膜中的氧发生反应较为缓慢,雾化现象也很轻微;在第二次沉积氮化硅覆盖层过程中,由于硅烷分解产生的氢与铟锡氧化物薄膜中的氧被氮化硅缓冲层隔绝,因此不会出现雾化现象,铟锡氧化物薄膜没有失去氧因此能够杜绝出现金属析出物,从而改善了器件的表面平整度以及提高了透光率。覆盖有氮化硅薄膜的基体包括基体、铟锡氧化物薄膜和氮化硅薄膜;其中,氮化硅薄膜包括氮化硅缓冲层和氮化硅覆盖层,其中,基体和铟锡氧化物薄膜之间还可以存在构成物件的其他层。 采用PECVD工艺沉积SiNx薄膜的工艺条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沉积薄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基体表面沉积一层铟锡氧化物薄膜; 控制硅烷以第一流量输出,所述硅烷与氨气在所述铟锡氧化物薄膜上反应形成覆盖所述铟锡氧化物薄膜的氮化硅缓冲层; 控制硅烷以大于所述第一流量的第二流量输出,所述硅烷与氨气反应形成氮化硅覆盖层覆盖于所述氮化硅缓冲层上;所述氮化硅缓冲层与所述氮化硅覆盖层形成氮化硅薄膜沉积在所述铟锡氧化物薄膜上。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流量为200 600标况晕升/分钟。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流量为1400 1800标况晕升/分钟。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采用溅射工艺在所述基体的表面沉积一层所述铟锡氧化物薄膜; 采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沉积所述氮化硅缓冲层与所述氮化硅覆盖层。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氮化硅缓冲层的厚度为200 600埃。6.—种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体; 沉积在所述基体表面的铟锡氧化物薄膜; 以第一流量输出的硅烷与氨气在所述铟锡氧化物薄膜上反应形成覆盖所述铟锡氧化物薄膜...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锋戴天明姚琪杨静
申请(专利权)人: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