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齿式联轴器干油润滑金属密封圈的密封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692433 阅读:2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8-17 01: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齿式联轴器干油润滑金属密封圈的密封结构,由内齿圈、外齿轴、齿式联轴器端盖、金属密封圈、干油密封端盖及止动垫圈构成;其特征是所述内齿圈装于外齿轴套上,在内齿圈的端部通过螺栓固定安装齿式联轴器端盖,并由齿式联轴器端盖在内齿圈与外齿轴套的啮合部构成干油润滑腔,在与外齿轴套接触的齿式联轴器端盖的内孔中装金属密封圈,金属密封圈由干油密封端盖及止动垫圈并通过螺栓固定装在齿式联轴器端盖的内孔中;所述金属密封圈由若干个环状金属片重叠组成。它能够适用于较大角位移,或适用于在高温工况下的工作。(*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机械联轴器
,具体来说是涉及一种齿式联轴器干油润滑金属密封圈的密封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在齿式联轴器中干油润滑密封一般使用0型、J型、Z型或其它截面形状的橡胶密封圈。通用齿式联轴器的(角位移)角向补偿量一般为0 I. 5°,使用普通密封圈即 可。而对于角向补偿在量要求达到3°以上的齿式万向联轴器,密封圈就必须采用特殊形式。对于在高温工况使用的联轴器,如轧钢设备中使用的齿式联轴器,其橡胶密封使用寿命较短,或基本就不能使用,密封圈就必须采用新材质和新的结构,以满足实际使用的要求。此外,齿式联轴器在机器的轴上安装时,有很多情况需要热装,当在工厂内装配时,可以采用油加热,但在现场装配时,很多情况采用火焰加热。这样,密封圈因所受温度太闻而失效。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是克服现有在齿式联轴器中干油润滑密封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适用于较大角位移,或适用于在高温工况下工作的齿式联轴器干油润滑金属密封圈的密封结构。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种齿式联轴器干油润滑金属密封圈的密封结构,由内齿圈I、外齿轴套2、齿式联轴器端盖3、金属密封圈4、干油密封端盖5及止动垫圈6构成;其特征是所述内齿圈装于外齿轴上,在内齿圈的端部通过螺栓7固定安装齿式联轴器端盖,并由齿式联轴器端盖在内齿圈与外齿轴的啮合部构成干油润滑腔,在与外齿轴接触的齿式联轴器端盖的内孔中装金属密封圈,金属密封圈由干油密封端盖及止动垫圈6并通过螺栓7固定装在齿式联轴器端盖的内孔中;所述金属密封圈由若干个环状金属片重叠组成。本技术与现有技术比较,其实质性特点和明显效果是I.由于金属密封圈是由若干个环状金属片重叠组成,当内外齿相对有较大偏度时,金属密封圈片能够自如地相互错动变形,适应其各种角度的变化,能够对干油进行良好地密封。2.当工作温度高时,金属密封圈能够承受高温,不变形,密封性能稳定。3.寿命长,密封在齿式联轴器寿命范围内,不需更换。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I的局部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图I和图2所示,本技术一种齿式联轴器干油润滑金属密封圈的密封结构。该密封结构由内齿圈I、外齿轴套2、齿式联轴器端盖3、金属密封圈4、干油密封端盖5及止动垫圈6构成;其中内齿圈I、装于外齿轴套2上并配合使用,在内齿圈I的端部通过螺栓7固定安装齿式联轴器端盖3,并由齿式联轴器端盖在内齿圈I和外齿轴2的啮合部构成干油润滑腔(储存油脂的空间),在与外齿轴套2接触的齿式联轴器端盖3的内孔中装金属密封圈4,金属密封圈4由干油密封端盖5和止动垫圈6并通过螺栓7固定装在齿式联轴器端盖3的内孔中。所述金属密封圈4由若干个环状金属片重叠组成。本技术当外齿轴套相对于内齿圈需要有较大的偏角时,组成密封圈的各金属片会随着相互之间的错动,始终与外齿轴套接触,密封干油不泄露。当在高温状态使用时,金属片也不变形、不失效。权利要求1.一种齿式联轴器干油润滑金属密封圈的密封结构,由内齿圈(I)、外齿轴套(2)、齿式联轴器端盖(3)、金属密封圈(4)、干油密封端盖(5)及止动垫圈(6)构成;其特征是所述内齿圈装于外齿轴套上,在内齿圈的端部通过螺栓(7)固定安装齿式联轴器端盖,并由齿式联轴器端盖在内齿圈与外齿轴的啮合部构成干油润滑腔,在与外齿轴接触的齿式联轴器端盖的内孔中装金属密封圈,金属密封圈由干油密封端盖及止动垫圈并通过螺栓固定装在齿式联轴器端盖的内孔中;所述金属密封圈由若干个环状金属片重叠组成。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齿式联轴器干油润滑金属密封圈的密封结构,由内齿圈、外齿轴、齿式联轴器端盖、金属密封圈、干油密封端盖及止动垫圈构成;其特征是所述内齿圈装于外齿轴套上,在内齿圈的端部通过螺栓固定安装齿式联轴器端盖,并由齿式联轴器端盖在内齿圈与外齿轴套的啮合部构成干油润滑腔,在与外齿轴套接触的齿式联轴器端盖的内孔中装金属密封圈,金属密封圈由干油密封端盖及止动垫圈并通过螺栓固定装在齿式联轴器端盖的内孔中;所述金属密封圈由若干个环状金属片重叠组成。它能够适用于较大角位移,或适用于在高温工况下的工作。文档编号F16D3/18GK202381560SQ20112048510公开日2012年8月15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15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15日专利技术者刘润林, 王晓凌 申请人:太原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晓凌刘润林
申请(专利权)人:太原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