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检测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7533289 阅读:20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7-12 22:1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物质的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1)进样步骤:将第一进样口和衬管安装在气化室内,固相微萃取探头插入所述进样口,加热所述气化室,使得热解吸所述探头上待测物质,成为样品气体;或将第二进样口和吸附管安装在气化室内,加热所述气化室,解吸所述吸附管内的待测物质,成为样品气体;并通过所述第二进样口向所述吸附管内通入载气,所述载气将样品气体带出气化室;或将第三进样口和直接进样杆安装在气化室内,加热直接进样杆上样品座上的容器内的物质,成为样品气体;并向所述吸附管内通入载气,所述载气将样品气体带出气化室;(A2)从所述气化室排出的样品气体或样品气体和载气的混合气进入检测仪器中检测。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实现多形态样品检测、便于操作、适合户外应用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物质的检测,特别涉及。
技术介绍
在户外现场使用的便携式气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通常采用定量环或者吸附-热解吸装置进样,这种进样形式只能直接分析气体样品,分析其他形态的样品往往依靠复杂的前处理设备将目标分析物气化后进行检测。例如分析空气中痕量挥发性有机物时,需要使用吸附管捕集后,通过热解吸仪将分析物气化后通入仪器中;分析水/固体中挥发性有机物时,需要使用吹扫/捕集仪将水中/固体中的分析物通过氮气(氦气)带出; 对水/固体中挥发性较弱的物质进行分析时,需要通过液(固)_液萃取的方式将分析物富集至溶剂中,再经过气化通入仪器,或者使用固相微萃取进行富集净化。针对不同形态样品基质和不同性质目标分析物的分析需要分别使用专用的前处理仪器,繁琐而复杂的前处理仪器体积大,便携性差,种类较多,操作各不相同,不利于户外现场快速鉴定,成为制约现场检测灵敏度和分析速度的短板。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方案中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实现多形态样品检测、 便于操作、适合户外应用的。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所述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l)进样步骤将第一进样口和衬管安装在气化室内,所述第一进样口连接衬管,且内部连通;所述进样口的外缘与所述气化室保持密封;固相微萃取探头插入所述进样口,加热所述气化室,使得热解吸所述探头上待测物质,成为样品气体;或将第二进样口和吸附管安装在气化室内,所述第二进样口连接吸附管,所述第二进样口的外缘与所述气化室保持密封;加热所述气化室,解吸所述吸附管内的待测物质, 成为样品气体;并通过所述第二进样口向所述吸附管内通入载气,所述载气将样品气体带出气化室;或将第三进样口和直接进样杆安装在气化室内,所述第三进样口连接直接进样杆,所述第三进样口的外缘与所述气化室保持密封;加热直接进样杆样品座上的容器内的物质,成为样品气体;并向所述吸附管内通入载气,所述载气将样品气体带出气化室;(A2)从所述气化室排出的样品气体或样品气体和载气的混合气进入检测仪器中检测。根据上述的检测方法,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进样口和/或第三进样口的径向设有进气通道,所述进气通道与所述气化室上的进气口连通。根据上述的检测方法,更进一步地,在所述进气通道上部的第二进样口和/或第三进样口的外缘上设置密封件。根据上述的检测方法,优选地,所述衬管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一进样口的外径,所述吸附管的外径小于第二进样口的外径,所述直接进样杆的外径小于第三进样口的外径。根据上述的检测方法,优选地,所述气化室具有与进样口匹配的第一部,与所述衬管、吸附管和直接进样杆匹配的第二部,所述第一部的外径大于第二部。根据上述的检测方法,优选地,在所述第一进样口的轴向上具有通孔。根据上述的检测方法,进一步地,所述检测仪器包括进样单元和分析仪。根据上述的检测方法,优选地,所述进样单元是定量环或吸附-热解吸模块。根据上述的检测方法,优选地,所述分析仪是色谱仪、质谱仪、色谱-质谱联用仪、 光谱分析仪中的至少一种。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的有益效果为实现了多种形态样品的预处理固相微萃取热解吸进样、利用微量注射器注入溶剂,将溶剂气化后进样、实现对玻璃(不锈钢)吸附管进行热解吸进样、对水样,粉末状固体样品进行直接加热分析,在户外现场分析时替代多种传统的样品前处理仪器,功能多样、操作简单、便于携带,可不依赖外部气源和电源进行工作,适用于户外分析。附图说明参照附图,本专利技术的公开内容将变得更易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这些附图仅仅用于举例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而并非意在对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构成限制。 图中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检测装置的基本结构图;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气化室的基本结构图;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第一进样口和衬管的基本结构图;图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第二进样口和吸附管的基本结构图;图5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第三进样口和直接进样杆的基本结构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图1-5和以下说明描述了本专利技术的可选实施方式以教导本领域技术人员如何实施和再现本专利技术。为了教导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已简化或省略了一些常规方面。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源自这些实施方式的变型或替换将在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下述特征能够以各种方式组合以形成本专利技术的多个变型。由此,本专利技术并不局限于下述可选实施方式,而仅由权利要求和它们的等同物限定。实施例1 图1示意性地给出了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物质检测装置的基本结构图,如图1所示,所述检测装置包括进气单元,用于向气化室输入确定流量的载气,所述进气单元是本领域的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气化室,请参阅图2所示,所述气化室是中空结构,并分为第一部和第二部,所述第一部的直径大于第二部。在所述第一部上设有进气口,所述进气口与进气单元连通,第二部上设有出气口,与检测仪器连接。所述气化室的外部设有加热单元,如电加热丝,还设有降温单元,如风扇。为了配合户外现场检测,还可配置电池等便携式储能单元。第一进样口和衬管,请参阅图3所示,所述衬管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一进样口的外径,并安装在第一进样口上。在所述第一进样口的轴向具有通孔,便于固相微萃取探头的插入。所述第一进样口的外缘设有密封件,与所述气化室保持密封。第二进样口和吸附管,请参阅图4所示,所述第二进样口的外径大于所述吸附管, 吸附管安装在所述第二进样口上。在第二进样口的径向设有气体通道,该气体通道与所述进气口连通,使得载气通过进气口、气体通道而进入所述吸附管的内部。在所述气体通道上部和下部的第二进样口的外缘设置密封件,使得第二进样口的外缘与气化室保持密封。第三进样口和直接进样杆,请参阅图5所示,所述第三进样口的外径大于所述直接进样杆,直接进样杆安装在所述第三进样口上。在第三进样口的径向设有气体通道,该气体通道与所述进气口连通,使得载气通过进气口、气体通道而进入所述直接进样杆。所述直接进样杆上设置样品座,便于安装容纳液态或固态待测物质的容器。在所述气体通道上部和下部的第三进样口的外缘设置密封件,使得第三进样口的外缘与气化室保持密封。检测仪器,所述检测仪器包括进样单元和分析仪,所述进样单元可采用定量环或吸附-热解吸模块,所述分析采用可分析气体成分的色谱仪、质谱仪、光谱分析仪、色谱-质谱联用仪等仪器。所述气化室的出气口连接所述进样单元或分析仪。本实施例还揭示了一种物质检测方法,所述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O)提供上述检测装置;(Al)进样步骤当采用固相微萃取技术时,将第一进样口和(玻璃或不锈钢)衬管安装在气化室内,第一进样口的外缘与气化室保持密封;固相微萃取探头插入第一进样口的通孔中,伸出固相微萃取纤维,加热单元加热所述气化室,从而解吸得到样品气体;当采用吸附管时,将第二进样口和吸附管安装在气化室内,所述第二进样口的外缘与所述气化室保持密封;加热所述气化室,解吸所述吸附管内的待测物质,成为样品气体;并通过进气口、气体通道向所述吸附管内通入载气,载气将样品气体带出气化室;当采用直接进样杆时,将第三进样口和直接进样杆安装在气化室内,所述第二进样口的外缘与所述气化室保持密封;加热直接进样杆上容器内的待测物质,成为样品气体; 并通过进气口、气体通道向所述直接进样杆内通入载气,载气将样品气体带出气化室;(A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乔刘立鹏张斌李晓旭邓嘉辉梁炎郑毅
申请(专利权)人: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