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骑型电动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373201 阅读:1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5-28 03:0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跨骑型电动车辆,能够在确保较大的电池装载空间的基础上,高效地配置驱动用马达单元。跨骑型电动车辆(1)在车身架(11)的主车架(13)的正下方装载驱动用电池(2),并且,将马达单元(3)固定地支承在所述车身架(11)上,其中,所述马达单元(3)的马达主体(3a)与摆臂(14)的枢轴(17a)相比配置在下方,并且,所述马达主体(3a)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枢轴(17a)相比配置在后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动摩托车等跨骑型电动车辆
技术介绍
以往,存在如下结构的跨骑型电动车辆,S卩在从头管向后方延伸的主车架的下方固定地支承有驱动用马达单元,并且,在该驱动用马达单元的下方配置有驱动用电池(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所述驱动用马达单元在其前部具有马达主体,并且,具有向马达主体的后方延伸的变速器(从动部)。所述变速器的后端位于后摆臂的枢轴的正前。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0-038183号公报但是,在上述现有结构中,由于将驱动用电池配置在车身下部,所以其装载空间受到诸多限制,另外为了延长行驶距离还希望确保较大的电池装载空间。因此,考虑将驱动用电池装载在空间较大的所述驱动用马达单元的支承位置(主车架的正下方),但是,反观则驱动用马达单元的配置成为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跨骑型电动车辆,其能够在确保较大的电池装载空间的基础上,高效地配置驱动用马达单元。作为上述课题的解决手段,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1的跨骑型电动车辆1,在车身架11的主车架13的正下方装载驱动用电池2,并且,将驱动用马达单元3固定地支承在所述车身架11上,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用马达单元3的马达主体3a与后摆臂14的枢轴17a相比配置在下方,并且,所述马达主体3a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枢轴17a相比配置在后方。此外,对于所述跨骑型电动车辆来说,包括跨过车身进行乘骑的全部车辆,不仅包括两轮摩托车,还包括三轮(除了一个前轮和二个后轮的车辆以外,还包括二个前轮和一个后轮的车辆)和四轮的车辆。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2的特征在于,所述马达主体3a的驱动轴线Cl与所述枢轴17a 相比配置在后方。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3的特征在于,所述马达主体3a的整体与所述枢轴17a相比配置在后方。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4的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用马达单元3具有接受所述马达主体3a 的驱动力而动作的从动部观,所述马达主体3a相对于车身左右中心CL向左右方向一侧偏倚地配置,在该马达主体3a的左右方向另一侧配置所述从动部28。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5的特征在于,所述从动部观的输出轴^a与所述马达主体3a 的驱动轴北相比配置在后方。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6的特征在于,所述从动部观的输出轴28a与所述枢轴17a相比配置在后方。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技术方案1记载的专利技术,即使在将现有的驱动用马达单元的支承位置用作驱动用电池的搭载空间的情况下,也能够在无需使枢轴位置向后方偏移的情况下使驱动用马达单元向后方移动。即,能够在确保较大的电池装载空间的基础上,高效地配置驱动用马达单元。根据技术方案2、3记载的专利技术,能够尽可能地将驱动用马达单元配置在后方,由此,能够谋求电池搭载空间的进一步扩大。根据技术方案4记载的专利技术,能够抑制驱动用马达单元的前后宽度及上下宽度的增大从而提高驱动用马达单元的配置自由度,并且,能够谋求电池搭载空间的进一步扩大。根据技术方案5、6记载的专利技术,能够在前后扩大从动部的配置空间。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跨骑型电动车辆的左侧视图。图2是图1的主要部分放大图。图3是图2的III-III线剖视图。图4是图2的IV-IV线剖视图。图5是图2的V-V线剖视图。图6是图5的VI-VI线剖视图。图7是表示上述跨骑型电动车辆的电池单元的冷却构造的左侧视图。图8是图5的VIII-VIII线剖视图。图9是上述跨骑型电动车辆的下车架的立体图。附图标记的说明1跨骑型电动车辆2驱动用电池3马达单元(驱动用马达单元)3a马达主体3b驱动轴Cl驱动轴线11车身架13主车架14摆臂(后摆臂)17a 枢轴28减速机构(从动部)^a输出轴CL车身左右中心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此外,关于以下说明中的前后左右等朝向,如没有特别记载则与以下说明的车辆中的朝向一致。另外,在以下说明中所使用的附图的合适位置,标注表示车辆前方的箭头FR、表示车辆左方的箭头LH、表示车辆上方的箭头UP。图1所示的跨骑型电动车辆1中,在车身中央前侧搭载行驶用的电池(驱动用电池)2,并且,在车身中央后侧搭载行驶用的马达单元3,利用来自电池2的电力驱动马达单元(驱动用马达单元)3,并将其驱动力传递到作为驱动轮的后轮4,从而跨骑型电动车辆1 行驶。跨骑型电动车辆1呈两轮摩托车的形态,其前轮5轴支承在左右一对的前叉6的下端部,左右前叉6的上部经由转向柱7被能够转向地枢轴支承在车身架11前端的头管12 上。在转向柱7的上部安装转向把手8。从头管12在车身左右中央向后下并向后方延伸出单独的主车架13。在主车架13 的后部下侧固定地支承马达单元3的上端部,并且,摆臂(后摆臂)14的前端部被能够上下摆动地支承。在摆臂14的后端部轴支承后轮4。如图2、3所示,在主车架13的后部下侧,各设有左右一对的前后马达支承托架15、 16。在这些左右的前后马达支承托架15、16之间嵌入马达单元3的上端部,这些部件通过螺栓紧固等被结合起来,由此,在主车架13的后部下侧固定地支承马达单元3的上端部。同时参照图4,在主车架13的后部下侧,且在前后马达支承托架15、16之间设有左右一对的枢轴托架17。摆臂14的左右臂14a的前端部位于左右枢轴托架17的车宽方向(左右方向)外侧,这些部件经由例如由螺栓构成的枢轴17a而以能够相对转动的方式被连结起来。此外,图3中的附图标记14b表示将左右臂1 的前部之间连结起来的横梁。如图1所示,从主车架13的前端部下侧向下方延伸出下车架21。下车架21在车身下部向后方弯曲后延伸,其后端部经由连结托架22而被连结在马达单元3的下端部前侧。以下,将下车架21中的从主车架13的前端部下侧向下方延伸的部位称为下方延伸部 21a、将在车身下部向后方延伸的部位称为后方延伸都21b。从主车架13的后部向后上且向后方延伸出座椅架18。在座椅架18上支承供乘员落座用的座椅18a。在座椅架18和摆臂14的后端部之间夹设减震单元19。两轮摩托车1 的车身被车身罩9适当覆盖。在主车架13的前部的正下方、且在下车架21的下方延伸部21a的正后方搭载所述电池2。电池2例如是将上下并列的多个单电池串联接线而产生规定的高电压(48 72V) 的电池,侧视观察时电池2被收容在沿下方延伸部21a立起的、长方体状的电池箱23内。电池2及电池箱23作为一体的电池单元2A来处理。下方延伸部21a及电池箱23以侧视时其长度方向相对于铅直方向稍前倾的倾斜姿势配置。此外,所述单电池是能够适当充放电的能量存储单元,由例如锂离子电池、镍氢电池、铅电池等构成。在电池2(电池箱23)的前部上下分别一体形成上下连结部对、25,该上下连结部 24、25通过螺栓紧固等被连结在下车架21的下方延伸部21a上。在电池2(电池箱23)的下端部后侧一体形成下突出部(冷却风导入部)27,该下突出部27通过螺栓紧固等被连结在下车架21的后方延伸部21b的后端部。经由这些上下连结部M、25及下方突出部27,电池2被固定地、且能够装拆地支承在车身架11及马达单元3上。下突出部27呈与电池箱23的内部空间连通的中空状(参照图8),在其左右侧部分别通过螺栓紧固等连结下车架21的后方延伸部21b的左右后端部。所述连结托架22的前端部通过焊接、或者通过与下突出部27的共同紧固而一体地连结在后方延伸部21b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入江隆文堀正佳儿山欣典本岛伴康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