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气囊装置,其能够提前开始气囊的两个以上的气室的至少一方的关闭动作,提前密封膨胀的气室并长时间维持膨胀状态。所述气囊装置利用隔壁布(33)在气囊(20)内划分出气室(21)、(22),收纳气体产生装置(50)的扩散器(40)贯通隔壁布(33)而配置在两气室(21)、(22)中。来自气体产生装置(50)的气体被扩散器(40)整流,从流出部(43)、(44)向两气室(21)、(22)供给气体而使两气室(21)、(22)膨胀展开。下部流出部(43)的半周范围即车辆侧基布(42)与气囊(20)的里侧基布(31)连结,随着下部气室(21)的膨胀,从里侧基布(31)向车辆侧基布(42)作用张力,从而拉伸下部流出部(43)。由此,两基布(41)、(42)接近而开口宽度逐渐变窄,基布(41)、(42)彼此密接而关闭下部流出部(43)的开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搭载在机动车等车辆中的气囊装置,尤其涉及在划分为两个以上的气室的能够膨胀展开的气囊内配置收纳气体产生装置的扩散器(diffuser),且通过扩散器对产生气体进行整流并将其向各气室供给的气囊装置。
技术介绍
为了在车辆碰撞时或紧急时保护乘客,侧面用的侧气囊装置正在普及,该侧气囊装置使气囊在车辆内侧壁与乘客之间膨胀展开,通过形成在气囊内的主要用于分别保护乘客的胸部、腹部以及腰部的各气室来从侧方保护乘客。在该侧气囊装置中,为了在侧面碰撞时抑制乘客向碰撞面侧的移动,以确保气囊展开用的空间,尤其需要使气囊内的腰部用的气室迅速地膨胀展开而将内压(气体压力)维持得较高。因此,目前已知有如下这样的气囊装置,该气囊装置中经由气体分配器向气囊内的上下的气室供给气体,并且使气体向腰部用的下室流出的气体分配器的下室用流出口比上室用流出口大,该气囊装置中设有阻止气体从下室向上室流出的止回阀,从而使下室迅速地膨胀展开而维持为高压(参照专利文献1)。然而,在该现有的气囊装置中,使气体分配器的下室用流出口向下室侧延伸出,由该延伸部构成止回阀,在乘客与下室接触而气体从下室向上室流出时,使延伸部重合以使下室用流出口关闭,从而阻止气体的流出。因此,在该气囊装置中,在下室膨胀后由下室挡住移动的乘客的腰部,之后下室用流出口才开始关闭。其结果是,下室用流出口的关闭动作的开始或关闭所导致的下室的密封延迟,以至于存在下室的内压降低的可能性。另外,在该气囊装置中,气体分配器由卷绕成筒状的布构成,在下室膨胀时,外周面与气囊的分离的两面密接,下室用流出口与气囊同样地较大地扩张。因此,虽然不清楚下室用流出口如何关闭,但由于在乘客与下室接触后下室用流出口从扩张成筒状的状态逐渐开始关闭,因此到关闭为止需要时间,膨胀了的下室的密封及向能够维持其内压的状态的过渡可能会延迟。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268682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鉴于上述现有的问题而提出,其目的在于,通过不增加气囊装置的部件数量且简单的结构,提前开始在气囊中划分出的两个以上的气室的至少一方的关闭动作,提前密封膨胀的气室并长时间维持成膨胀状态。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气囊装置具备气囊,其在接合对置的基布而形成的内部空间划分出至少第一和第二气室;气体产生装置,其向气囊供给气体而使气囊膨胀展开;扩散器, 其收纳气体产生装置且跨气囊内的第一和第二气室配置,对气体产生装置所产生的气体进行整流而向第一和第二气室供给,所述气囊装置的特征在于,第一和第二气室被划分成经由扩散器供给的气体不能相互直接流通,扩散器具有分别向第一和第二气室开口而使气体流出的第一和第二流出部,至少流出部的一方与气囊的对置的基布的一方连结,随着气囊的膨胀,通过从连结的基布作用的张力,流出部的开口逐渐变窄而关闭。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通过不增加气囊装置的部件数量且简单的结构,提前开始在气囊中划分出的两个以上的气室的至少一方的关闭动作,提前密封膨胀的气室并长时间维持成膨胀状态。附图说明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将本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搭载于车辆的状态的主要部分侧视图。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动作前的气囊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图1的X-X线向视剖视图。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气体产生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从图3的Y方向观察本实施方式的气体产生装置而得到的侧视图。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气囊的平面展开图。图6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隔壁布的接合状态的主要部分剖视图。图7是顺次示意性地表示膨胀展开的气囊的图5的Z-Z线向视剖视图。图8是从图5的W方向观察膨胀展开的各阶段的气囊而示意性地表示的主要部分剖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气囊装置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是通过膨胀的气囊来保护例如机动车内的就座的乘客等的装置,以下,采用使气囊从座椅向车辆内侧壁与乘客之间膨胀展开来从侧方保护乘客的侧面用的侧气囊装置为例进行说明。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将本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搭载于车辆的状态的主要部分侧视图,透视示出从车辆横向观察到的座椅90的内部。另外,在图中,纸面里侧为车门等车辆内侧壁侧,纸面跟前侧为乘客侧(车内侧),右侧为车辆前方侧,左侧为车辆后方侧。并且, 在图中还用双点划线示意性地示出气囊20在车辆内膨胀展开的状态。需要说明的是,如图所示,该座椅90为通常的乘用车用的座椅,包括乘客就座的座椅座垫91、乘客的背面侧的座椅靠背92、支承乘客的头部的头枕93。气囊装置1具备收纳整体的箱体10,气囊装置1在收纳于箱体10的状态下,配置在座椅靠背92内并固定在内部的座椅框架94上。在车辆紧急时或检测到碰撞时等,气囊装置1从该状态使气囊20膨胀而从座椅靠背92内向外部的车辆内弹出,朝向车辆前方而在乘客与车辆内侧壁之间膨胀展开。由此,使气囊20在从座椅靠背92的前方的座椅座垫 91到头枕93的范围内膨胀展开而配置在乘客侧方,使气囊20的乘客侧面与乘客接触。此时,在该气囊装置1中,通过在气囊20的内部形成的各气室21、22挡住对应的乘客的各部位而对各部位分别进行保护。以下,按顺序说明该气囊装置1的各结构。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配置在座椅靠背92内的动作前的气囊装置1的主要部分的图1的X-X线向视剖视图。如图所示,气囊装置1具备收纳在箱体10内的能够膨胀展开的气囊20、及向气囊 20供给气体而使气囊20膨胀展开的气体产生装置50,气囊装置1沿着座椅靠背92内的车辆内侧壁侧(在图中为上侧)的缘部配置。箱体10包括隔着气囊20、气体产生装置50对置的一对板状的侧壁11、12、将它们的缘部彼此相连的底板13,箱体10以除侧壁11、12和底板13以外的面开口的方式例如由树脂一体地形成。另外,箱体10配置成侧壁11、12的突出端侧的开口朝向车辆前方侧(在图中为右侧)而使内部向同方向打开,一方的侧壁12与座椅框架94的侧面抵接,并通过贯通的多个(在此为两个)(参照图1)螺栓2固定在座椅框架94的侧面上。该箱体10是收纳保持由气囊20等构成的气囊装置1的各部分的收纳支架,且是引导收纳的气囊20的展开的收纳引导构件,使气囊20随着膨胀而向规定方向展开。这里,箱体10通过两侧板11、 12、尤其是突出得长的车辆内侧壁侧的侧壁11来限制气囊20的展开方向,从而在气体产生装置50的动作的作用下,使气囊20朝向车辆内的前方膨胀展开(图2的箭头T)。气体产生装置50具有在车辆紧急时或检测到碰撞时等产生气体的充气机51、保持充气机51的保持机构52,将上述构件预先组装成一体后收纳在气囊20内,并安装在箱体 10上。由此,将气体产生装置50固定在箱体10内的底部,同时将气囊20的基端部固定在箱体10上,在膨胀展开时也将气囊20的基端部固定保持于箱体10。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气体产生装置50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如图所示,该气体产生装置50具有呈柱状(在此为圆柱状)的气缸型的充气机 51,该气体产生装置50使充气机51产生的气体从该充气机51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多个气体喷出口 51A)呈放射状地喷出而向气囊20内供给。另外,气体产生装置50具有至少一个(在此为两个)环构件53、壳体支架60、将各环构件53固定在壳体支架60等上的螺母 M,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气囊装置,其具备:气囊,其在接合对置的基布而形成的内部空间划分出至少第一和第二气室;气体产生装置,其向气囊供给气体而使气囊膨胀展开;扩散器,其收纳气体产生装置且跨气囊内的第一和第二气室配置,对气体产生装置所产生的气体进行整流而向第一和第二气室供给,所述气囊装置的特征在于,第一和第二气室被划分成经由扩散器供给的气体不能相互直接流通,扩散器具有分别向第一和第二气室开口而使气体流出的第一和第二流出部,至少流出部的一方与气囊的对置的基布的一方连结,随着气囊的膨胀,通过从连结的基布作用的张力,流出部的开口逐渐变窄而关闭。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小林浩司,
申请(专利权)人:芦森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