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643749 阅读:1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气囊。该气囊在外周壁的一部分上具有临时结合部,其使外周壁彼此结合而形成,在气囊的内压上升时解除结合状态。将外周壁的一部分折起并向气囊的内周侧凸出而构成的缝褶部具有:2个相对壁部;反转部,其构成缝褶部的底部;以及开口侧端部,其位于各相对壁部中,与气囊的外表面相连续。临时结合部使相对壁部彼此结合而构成,形成向反转部侧延伸的线状,将末端配置在开口侧端部附近,将末端配置在反转部附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气囊,其构成为,形成具有由可挠性薄片材料构成的外周壁的袋状,被折叠收容在收容部位内,并且使膨胀用气体向内部流入,一边从收容部位凸出一边展开膨胀。
技术介绍
当前,作为气囊,如日本特开平7-205738号公报所示,存在下述结构,S卩配置临时结合部,其折起设置在外周壁上的通气孔的区域,以包围通气孔的外周侧的方式,使用缝合线将外周壁彼此缝合而构成,首先,在维持由临时结合部的结合的小容积状态下进行膨胀,在内压上升时,构成临时结合部的缝合线断裂,以大容积进行膨胀。但是,在现有气囊中,由于外周壁以向气囊的外周侧凸出的方式被折起,所以在以维持由临时结合部的结合的小容积下进行膨胀时,该被折起的部位向气囊的外表面侧部分凸出,使得以小容积进行膨胀时的外形形状变形。另外,在现有气囊中,在气囊展开膨胀时, 有时该折起部位与收容气囊的收容部位或其周围的部件钩挂,无法顺利地展开。另外,由于现有气囊的临时结合部配置为,在以小容积进行膨胀时向气囊的外表面侧较大地凸出,所以无法设置在膨胀时与乘客接触的区域上,配置位置存在限制。另外,该现有气囊的临时结合部的外形形状形成大致V字形状,在内压上升时,将角部部位作为断裂的起点,使构成临时结合部的缝合线断裂,解除由临时结合部的结合。但是,由于该现有气囊的临时结合部从角部分支为两叉,在角部的部位处将缝合线断裂后,向 2个方向传递脱线及断裂,所以使接近的部位都传递脱线及断裂,在迅速解除临时结合部的结合这一方面存在改善的余地。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囊,其即使在以小容积膨胀的情况下,也可以使外周壁在大致整个区域上形成曲面状,可以可靠地保护乘客,从而解决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下述结构的气囊而实现。—种气囊,其构成为,形成具有由可挠性的薄片材料所构成的外周壁的袋状,折叠收容在收容部位内,使膨胀用气体流入内部而一边从收容部位凸出一边展开膨胀,气囊在外周壁的一部分上具有临时结合部,其使外周壁彼此结合而构成,并且在展开膨胀时的气囊的内压上升时,可以解除结合状态,在外周壁上形成缝褶部,其将外周壁的一部分折起并向气囊的内周侧凸出而构成,缝褶部构成为具有下述部件的剖面大致V字形状2个相对壁部,其彼此相对地配置;反转部,其通过相对壁部彼此连结而构成缝褶部的底部;以及开口侧端部,其位于各相对壁部中,与膨胀时的气囊的外表面相连续,临时结合部在缝褶部的区域内将相对壁部彼此结合而构成,并且形成方向与形成在开口侧端部之间的缝隙相交且向反转部侧延伸的线状,将一侧末端配置在开口侧端部附近,将另一侧末端配置在反转部附近。在本专利技术的气囊中,由于使外周壁彼此结合而构成的临时结合部,在折起外周壁的一部分并向气囊的内周侧凸出而形成的缝褶部的区域内,以使得构成缝褶部的相对壁部彼此结合的方式形成,所以气囊在维持由临时结合部的结合而以小容积膨胀时,临时结合部不向气囊的外表面侧凸出。另外,在本专利技术的气囊中,由于临时结合部形成为朝向构成缝褶部的底部的反转部侧,将一侧末端配置在处于气囊的外表面侧的开口侧端部附近,将另一侧末端配置在反转部附近,所以在气囊以小容积膨胀时,临时结合部几乎不向气囊的外表面露出,在配置有该缝褶部以及临时结合部的区域中,也可以维持膨胀时的外周壁的曲面形状。因此,在本专利技术的气囊中,即使在以小容积膨胀时与乘客接触的区域中,也可以无碍地配置临时结合部。另外,在本专利技术的气囊中,如果在维持由临时结合部的结合而以小容积完成膨胀的状态下,承受乘客而内压上升,则由临时结合部形成的使相对壁部彼此结合的状态被解除,但临时结合部构成为,将一侧末端配置在缝褶部的各相对壁部中与膨胀时的气囊的外表面相连续的开口侧端部侧。因此,如果膨胀时的气囊的内压上升,则作用在气囊的外周壁上的张力以使各相对壁部的开口侧端部彼此分离的方式起作用,使临时结合部以配置在开口侧端部侧而容易产生应力集中的末端为起点解除结合。然后,如果一旦以末端为起点开始解除结合,则由于临时结合部形成为方向与形成在开口侧端部之间的缝隙相交且向反转部侧延伸的线状,所以在使各相对壁部相互以从开口侧端部侧彼此分离的方式打开,成为开口侧端部(缝隙)依次向反转部侧移动的形态时,伴随着该开口侧端部(缝隙)的移动, 可以将临时结合部的结合解除顺利地向反转部侧的末端传递。特别地,在本专利技术的气囊中, 由于临时结合部形成1根线状,将配置在开口侧端部上的一侧末端作为结合解除开始的起点,依次朝向配置在反转部侧的另一侧末端进行结合解除,所以可以迅速地进行结合解除。S卩,在本专利技术的气囊中,由于如果气囊的内压上升,则可以立即使临时结合部以末端为起点解除结合,然后将临时结合部的结合解除从末端侧顺利地传递,所以可以迅速且顺利地解除由临时结合部的结合。并且,如果由临时结合部的结合被解除,则气囊的容积增大,因此相对地气囊的内压降低,可以柔和地保护乘客。因此,在本专利技术的气囊中,即使在以小容积膨胀的情况下,也可以使外周壁在大致整个区域上形成曲面状,可以可靠地保护乘客。另外,在本专利技术的气囊中,如果构成为在相对壁部中的与临时结合部相比处于反转部侧的区域中配置通气孔,则在维持临时结合部的结合时,该通气孔利用流入气囊的内部的膨胀用气体对与临时结合部相比配置在反转部侧的位置上的相对壁部彼此进行压接, 由此被闭塞,在临时结合部的结合解除时开口。因此,在临时结合部的结合解除时,可以从开口的通气孔排出剩余的膨胀用气体,可以进一步抑制气囊的内压上升,可以进一步柔和地保护乘客,所以优选。另外,在上述结构的气囊中,如果构成为在1个缝褶部上配置2个临时结合部,则可以使外周壁彼此结合的临时结合部的区域增加,在气囊中,可以进一步减小在维持由临时结合部的结合的状态下膨胀时的容积。因此,可以使维持由临时结合部的结合时和结合解除后的容积差增加,所以优选。另外,在上述结构的气囊中,如果2个临时结合部构成为,随着朝向反转部侧而彼此接近地形成,并且共用配置在反转部附近的另一侧末端,则配置在缝褶部中的通气孔的开口侧端部侧的临时结合部,成为在沿着反转部的方向侧宽幅地配置的形态,换言之,在维持由临时结合部的结合时,相对壁部中的通气孔的开口侧端部侧的区域,在与相对壁部彼此分离的方向相交的沿反转部的方向侧,宽幅地彼此结合。因此,在维持由临时结合部的结合时,可以尽可能防止相对壁部的位于通气孔的开口侧端部侧的区域彼此分离地打开,避免从通气孔泄漏膨胀用气体。另外,在上述结构的气囊中,如果临时结合部通过使用缝合线进行缝合而构成,则与使用粘接剂等的情况相比,临时结合部的制造容易,另外,如果构成临时结合部的缝合线断裂,则由该断裂引起的脱线传递,可以解除缝合状态,因此,可以顺利地进行临时结合部的结合解除,所以优选。另外,上述结构的气囊优选也可以用于方向盘,外周壁构成为,具有乘客侧壁部, 其在膨胀完成时配置在乘客侧;以及车体侧壁部,其在膨胀完成时配置在方向盘侧,该乘客侧壁部和车体侧壁部的外形形状形成相同的大致圆形形状,在乘客侧壁部或者车体侧壁部的至少一个上配置缝褶部以及临时结合部,缝褶部,将乘客侧壁部或者车体侧壁部的一部分沿乘客侧壁部或者车体侧壁部的外周缘的周向折起而形成。在上述结构的气囊中,由于缝褶部是将外形形状为大致圆形的乘客侧壁部或车体侧壁部的一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侧末端配置在所述开口侧端部附近,将另一侧末端配置在所述反转部附近。连结而构成所述缝褶部的底部;以及开口侧端部,其位于各相对壁部中,与膨胀时的所述气囊的外表面相连续,所述临时结合部在所述缝褶部的区域内将所述相对壁部彼此结合而构成,并且形成方向与形成在所述开口侧端部之间的缝隙相交且向所述反转部侧延伸的线状,将膨胀时的所述气囊的内压上升时,可以解除结合状态,在所述外周壁上形成缝褶部,其将所述外周壁的一部分折起并向所述气囊的内周侧凸出而构成,该缝褶部构成为具有下述部件的剖面大致V字形状:2个相对壁部,其彼此相对地配置;反转部,其通过所述相对壁部彼此1.一种气囊,其构成为,形成具有由可挠性的薄片材料构成的外周壁的袋状,折叠并收容在收容部位内,使膨胀用气体流入内部而一边从收容部位凸出一边展开膨胀,其中,所述气囊在所述外周壁的一部分上具有临时结合部,其使所述外周壁彼此结合而构成,并且在展开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长绳明敏石黑直彦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