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重平衡机构以及双臂架起重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071491 阅读:2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起重机双臂架的配重平衡机构,其中,所述配重平衡机构包括配重底座(1)和一级平衡梁(2),其中所述一级平衡梁(2)的中间连接点与所述配重底座(1)铰接,相对于该中间连接点对称分布的两侧连接点分别与所述起重机的双臂架铰接。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配重平衡机构能够将配重力传递至臂架,并且使配重底座和起重机双臂架之间的各连接件之间都通过只有一个转动自由度的铰接点连接,在两个臂架受力不均时各连接件能够绕铰接点相对旋转直至两个臂架受力平衡,从而起到自动调节受力平衡的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配重平衡机构,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起重机双臂架的配重平衡机构,以及包括该配重平衡机构的双臂架起重机。
技术介绍
为了实现大起重重量,需要设计生产出超大型的起重机,这种超大型起重机通常为履带起重机。履带起重机是一种进行物料起重、运输、装卸和安装等作业的流动式起重机,是装卸设备中最重要的主力起重机之一。这种起重机具有起重量大,接地比压小,臂架有多种组合方式以及可带载行走等优点,因此广泛地应用于水利、电力、石油化工、港口和桥梁等大型建设工程。为了充分发挥大型起重机的臂架性能,可在原有的起重机基础上增加配重平衡装置。通常是在桅杆(人字架)与臂架之间安装有臂架式超起桅杆,以改善臂架与拉索的几何关系,同时超起桅杆与配重平衡装置相连,以增加整机的稳定性,从而提高起重机的性能。超大型履带起重机,特别是3000吨级履带起重机,为保证结构强度和运输要求, 其臂架系统基本都采用双臂架结构形式,因此,其超起桅杆对应地也设计为双臂架结构形式,如何连接配重平衡装置与超起桅杆、并使受力得到均衡分布对起重机的性能具有很大影响。通常,配重平衡装置有两种常用形式一种是拖车式配重平衡装置,将所有配重放在一个配重小车上,整机的稳定性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工况变化的实现简单,配重小车可以在地面上与主机同步行走或回转;另一种是悬浮式配重平衡装置,超起配重在作业过程中要离地,否则主机不能进行行走及回转作业。一般情况下,拖车式配重平衡装置对地面的要求较高,地面至少需要能够满足配重小车的行走,这种拖车式配重平衡装置适用于造船厂这种地面情况较好的作业场所,当然拖车式配重平衡装置也可以当做悬浮式的使用。悬浮式配重平衡装置只要求停放配重的地面平整度及强度能够满足。但是使用悬浮式配重平衡装置时,起重量和工作幅度要与配重重量和配重幅度匹配,这样才能够保证配重离地以进行行走或回转等作业。图1所示为一种拖车式和悬浮式相结合的配重平衡装置。如图1所示,通过水平悬架与拉板将配重与桅杆相连,水平悬架的受力点为3个,两端为悬浮配重受力点,中间为配重小车受力点,再通过4根拉板将3个受力点所受力汇聚为2点,但其连接部位均不能起到平衡受力的作用,因此没有自动调节的功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配重平衡装置,该配重平衡装置能够自动地调节使得起重机的双臂架受力平衡。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起重机双臂架的配重平衡机构,其中,所述配重平衡机构包括配重底座和一级平衡梁,其中所述一级平衡梁的中间连接点与所述配重底座铰接,相对于该中间连接点对称分布的两侧连接点分别与所述起重机的双臂架铰接。优选地,所述配重底座为具有开口的箱体结构,所述一级平衡梁设置在所述配重底座之中。优选地,所述一级平衡梁的两侧连接点通过连接机构与所述起重机的双臂架连接,所述连接机构分别与所述一级平衡梁和所述起重机的双臂架铰接。优选地,所述连接机构包括拉板,该拉板的一端与所述一级平衡梁的两侧连接点铰接,另一端与所述起重机的双臂架铰接优选地,所述连接机构包括二级平衡梁,拉板的两端分别通过二级平衡梁连接到一级平衡梁的两侧连接点和所述起重机的双臂架。优选地,所述拉板为两个,所述二级平衡梁的中间连接点与所述一级平衡梁铰接, 相对于该中间连接点对称分布的两侧连接点分别于两个所述拉板铰接。优选地,设置在所述配重底座上的配重块之间具有安装间隙,所述连接机构穿过所述安装间隙设置。优选地,所述一级平衡梁为等腰三角形结构。优选地,所述二级平衡梁为等腰三角形结构。优选地,所述配重底座通过回转平台设置在履带式底盘上。另外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双臂架起重机,包括带有双臂架的前车和带有配重平衡机构的后车,前车和后车之间通过连接架连接,其中,所述后车的配重平衡机构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上述的配重平衡机构。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配重平衡机构能够将配重力传递至臂架,并且配重底座和起重机双臂架之间的各连接件之间都通过只有一个转动自由度的铰接点连接,在两个臂架受力不均时各连接件能够绕铰接点相对旋转直至两个臂架受力平衡,从而起到自动调节受力平衡的作用。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现有的双臂架起重机的配重平衡机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配重平衡机构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配重底座 2 —级平衡梁3拉板4 二级平衡梁5回转平台 6履带式底盘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在本专利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左、右”通常是指说明书附图中所示的方向。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起重机双臂架的配重平衡机构,其中,所述配重平衡机构包括配重底座1和一级平衡梁2,其中所述一级平衡梁2的中间连接点与所述配重底座1铰接,相对于该中间连接点对称分布的两侧连接点分别与所述起重机的双臂架铰接。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实现平衡受力主要通过一级平衡梁2分别与配重底座1和双臂架之间铰接的连接方式,以使得相互铰接的两个部件之间只有一个转动自由度。由于两侧连接点关于中间连接点对称地分布,而且该中间连接点和两侧连接点分别通过铰接的方式与配重底座1和双臂架连接,因此在受力平衡之前一级平衡梁2与配重底座1或双臂架就会分别绕铰接点在一个方向上旋转,直到两个臂架上的受力平衡为止。上述配重底座和起重机的双臂架之间通过一级平衡梁连接只是一种实施方式,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利用多个连接件来连接。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使配重底座和起重机双臂架之间的各连接件之间都通过只有一个转动自由度的铰接点连接,在两个臂架受力不均时各连接件能够绕铰接点相对旋转直至两个臂架受力平衡,从而起到自动调节受力平衡的作用。优选地,所述配重底座1为具有开口的箱体结构,所述一级平衡梁2设置在所述配重底座2之中。配重块通常设置在配重底座1之上,因此配重底座1通常可以设置为具有开口的箱体结构,在配重底座1的上表面上具有开口,这样就可以将一级平衡梁2嵌入到该配重底座1的箱体中设置,并且一级平衡梁2的两侧连接点可以穿出该配重底座1的开口与双臂架连接。通过上述的配重底座1的优选实施方式,可以节省空间,而且隐藏式的一级平衡梁在运输过程中不需要拆卸,十分方便。优选地,所述一级平衡梁2的两侧连接点通过连接机构与所述起重机的双臂架连接,所述连接机构分别与所述一级平衡梁2和所述起重机的双臂架铰接。由于配重底座1和双臂架通常相距较远,因此仅利用一级平衡梁2来连接配重底座1和双臂架的话,一级平衡梁2的尺寸就比较大,这样也会导致该一级平衡梁2的强度降低。因此,通常在一级平衡梁2和起重机的双臂架之间利用连接机构进行连接。而且该连接机构与一级平衡梁2和双臂架之间分别铰接地连接,因此该连接机构也只能在一个方向上转动,从而也能起到使力的分配均衡的作用,使得分别与两个一级平衡梁2的两侧连接点铰接的连接机构的拉力相等。优选地,所述连接机构包括拉板3,该拉板3的一端与所述一级平衡梁2的两侧连接点铰接,另一端与所述起重机的双臂架铰接该连接机构优选地采用拉板3的形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起重机双臂架的配重平衡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配重平衡机构包括配重底座(1)和一级平衡梁(2),其中所述一级平衡梁(2)的中间连接点与所述配重底座(1)铰接,相对于该中间连接点对称分布的两侧连接点分别与所述起重机的双臂架铰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詹纯新刘权林新高一平张玉柱
申请(专利权)人:长沙中联重工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