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节阻尼减振器活塞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984637 阅读:19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调节阻尼减振器活塞组件,包括活塞阀总成、阀座空心活塞杆以及设在阀座内的阻尼调节旋转阀;空心活塞杆的伸入减振器工作缸内的下端部与所述活塞阀总成相连接,其上端部与所述阀座相连接;空心活塞杆的内部设有控制杆以及移动阀芯,该控制杆位于移动阀芯的上方,控制杆和移动阀芯与空心活塞杆均为一组对偶件,控制杆的上端与所述阻尼调节旋转阀保持接触,下端与所述移动阀芯保持接触;在空心活塞杆下端设有一个与其中心孔贯通的径向小孔,移动阀芯上下移动可开启或关闭径向小孔,实现阻尼的调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具有阻尼调节简便、可靠性高的优点。(*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液压元件
,具体地说,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车辆悬架系统中的可调节阻尼的减振器活塞组件。
技术介绍
减振器是汽车上的关键部件,具有极高的技术含量,其工作性能好坏直接关系到汽车的乘坐舒适性、操纵稳定与安全性。普通减振器在汽车行驶过程中,阻尼无法随汽车的运行工况和激励的变化而进行调节,因此,其减振性能的进一步提高受到限制。为此,在一些先进的半主动汽车悬架系统中的阻尼可变减振器上,采用了电磁阀来控制流量,其原理是通过节流口流量控制对减振器的阻尼实现自动调节,以使车辆更好、更多的适应不同路面的激励,提高车辆的舒适性、操控性和安全性。现有技术的阻尼可调减振器的节流口流量控制大多采用转动活塞杆的控制方式,如98100809. 7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节流阀控制装置,它是以电磁扭矩马达为旋转动力,直接驱动转动活塞杆作90°范围内转动。这种控制装置,实现起来比较困难,制造和使用成本高,难以在减振器中大规模推广应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汽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普通减振器阻尼无法调节和电子控制阻尼减振器的制造和使用成本过高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具有阻尼调节简便,可靠性高,加工制造容易、维修方便的减振器活塞阀组件。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调节阻尼减振器活塞组件,包括活塞阀总成、阀座以及空心活塞杆;空心活塞杆的伸入减振器工作缸内的下端部与所述活塞阀总成相连接,其上端部与所述阀座相连接;该减振器活塞组件还包括设在阀座内的阻尼调节旋转阀;所述空心活塞杆的内部设有控制杆以及移动阀芯,该控制杆位于移动阀芯的上方,控制杆的上端与所述阻尼调节旋转阀保持接触,下端与所述移动阀芯保持接触;在所述空心活塞杆下端设有一个与其中心孔贯通的径向小孔,所述移动阀芯上下移动可开启或关闭径向小孔。所述阻尼调节旋转阀的末端呈凸轮型结构,该阻尼调节旋转阀与所述控制杆的上端为点面接触;在所述阻尼调节旋转阀上沿圆周方向均勻设有挡位固定凹槽,其数量为 2 12个,在该挡位固定凹槽内设有钢球。所述移动阀芯的下端为锥形结构。所述控制杆和移动阀芯与空心活塞杆均为一组对偶件。所述活塞阀总成与所述空心活塞杆通过空心螺钉固定连接,该空心螺钉与所述空心活塞杆同轴。所述阻尼调节旋转阀设在所述阀座上的阀芯孔内,其一端伸出所述阀芯孔外,并在此端设有与阻尼调节旋转阀通过连接螺钉固定连接的阻尼调节旋钮。在所述阀座和所述阻尼调节旋转阀之间设有橡胶0型圈。本技术的优点在于(1)采用移动阀芯作为控制执行装置,比传统的通过控制活塞杆转向角度的方式更容易实现,具有阻尼调节简便,且工作更可靠;(2)空心活塞杆与移动阀芯采用对偶件,密封严密,保证了流量的精确控制,提高了减振器阻尼调节的准确度;(3)本技术不需要复杂的传感器或电子元件,结构简单,没有复杂的电控装置,附加成本低,工作可靠,便于工程应用推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转阀、控制杆及移动阀芯装配示意图;图3为图1中A部分局部放大图,图中箭头所示为油液流向;图4为阀座零件结构示意图;图5为旋转阀斜视图;图6为旋转阀正视图;图7为旋转阀A-A截图剖视图;图8为图1中B部分局部放大图。上述图中的标记均为1、阀座;1-1、充气孔;1-2、阀芯孔;1-3、螺钉孔;1_4、空心活塞杆安装螺纹孔;2、空心活塞杆;2-1、径向小孔;3、控制杆;4、活塞阀总成;5、减振器工作缸;6、阻尼调节旋转阀;6-1、挡位固定凹槽;6-2、凸轮型结构;7、移动阀芯;7-1、锥形结构;8、空心螺钉;9、密封软塞;10、固定螺钉;11、橡胶0型圈;12、连接螺钉;13、阻尼调节旋钮;14、钢球;15、压缩弹簧;16、螺钉。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如图1、图2、图3所示,本技术调节阻尼减振器活塞组件,包括活塞阀总成4、 阀座1、空心活塞杆2以及设在阀座1内的阻尼调节旋转阀6 ;在空心活塞杆2的内部设有控制杆3以及移动阀芯7,该控制杆3位于移动阀芯7的上方,控制杆3和移动阀芯7与空心活塞杆2均为一组对偶件,确保密封严密,控制杆3的上端与阻尼调节旋转阀6保持接触,下端与移动阀芯7保持接触;在空心活塞杆2下端设有一个与其中心孔贯通的径向小孔2-1,移动阀芯7上下移动可开启或关闭径向小孔2-1。在移动阀芯7的下端设有锥形结构 7-1。活塞阀总成4设在空心活塞杆2的伸入减振器工作缸5内的下端部,与空心活塞杆2通过空心螺钉8固定连接,该空心螺钉8与空心活塞杆2同轴。如图2、图5、图6、图7所示,所述阻尼调节旋转阀6的末端呈凸轮型结构6_2,该凸轮型结构6-2与控制杆3的上端为点面接触;在阻尼调节旋转阀6上沿圆周方向均勻设有挡位固定凹槽6-1,其数量为2 12,一个凹槽代表一个挡位。如图8所示,在该挡位固定凹槽6-1内设有钢球14,并通过压缩弹簧15顶住,弹簧下端设有螺钉16,螺钉16螺固于阀座1上的螺钉孔1-3内。如图1、图4所示,在阀座1上还设有充气孔1-1,阀芯孔1-2及空心活塞杆安装螺纹孔1-4。充气孔1-1内设有密封软塞9及其固定螺钉10。所述阻尼调节旋转阀6设在阀座1上的阀芯孔1-2内,在阀座1和旋阻尼调节旋转阀6之间设有橡胶0型圈11。阻尼调节旋转阀6 —端伸出阀芯孔1-2外,并在此端设有与阻尼调节旋转阀6通过连接螺钉12固定连接的阻尼调节旋钮13。本技术工作时,通过转动阻尼调节旋钮13来带动阻尼调节旋转阀6转动,进而由阻尼调节旋转阀6前端的凸轮型结构6-2推动控制杆3及移动阀芯7在空心活塞杆2 内轴向移动,移动阀芯7下端的锥形结构7-1与空心活塞杆2下端的径向小孔2-1及空心螺钉8配合,形成油液的通道,连通减振器工作缸5的上腔和下腔,如图3中箭头所示,可控制减振器工作缸下腔与上腔之间的油液流量的大小,实现对工作缸上下腔的通流量的控制,进而达到调节减振器阻尼的目的。上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技术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技术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的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技术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权利要求1.调节阻尼减振器活塞组件,包括活塞阀总成⑷、减振器工作缸(5)、阀座⑴以及空心活塞杆O),空心活塞杆O)的伸入减振器工作缸(5)内的下端部与所述活塞阀总成(4) 相连接,空心活塞杆O)的上端部与所述阀座(1)相连接;其特征在于该减振器活塞组件还包括设在阀座(1)内的阻尼调节旋转阀(6),所述空心活塞杆( 的内部设有控制杆(3) 以及移动阀芯(7),该控制杆(3)位于移动阀芯(7)的上方,控制杆(3)的上端与所述阻尼调节旋转阀(6)保持接触,下端与所述移动阀芯(7)保持接触,在所述空心活塞杆(6)下端设有一个与其中心孔贯通的径向小孔0-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节阻尼减振器活塞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调节旋转阀(6)的末端呈凸轮型结构(6-2),该阻尼调节旋转阀(6)与所述控制杆(3)的上端为点面接触;在所述阻尼调节旋转阀(6)上沿圆周方向均勻设有挡位固定凹槽(6-1),其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调节阻尼减振器活塞组件,包括活塞阀总成(4)、减振器工作缸(5)、阀座(1)以及空心活塞杆(2),空心活塞杆(2)的伸入减振器工作缸(5)内的下端部与所述活塞阀总成(4)相连接,空心活塞杆(2)的上端部与所述阀座(1)相连接;其特征在于:该减振器活塞组件还包括设在阀座(1)内的阻尼调节旋转阀(6),所述空心活塞杆(2)的内部设有控制杆(3)以及移动阀芯(7),该控制杆(3)位于移动阀芯(7)的上方,控制杆(3)的上端与所述阻尼调节旋转阀(6)保持接触,下端与所述移动阀芯(7)保持接触,在所述空心活塞杆(6)下端设有一个与其中心孔贯通的径向小孔(2-1)。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时培成李文江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工程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