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液分离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6968864 阅读:19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气液分离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气液分离装置包括:壳体组件,其内部形成壳体内腔,壳体组件上具有壳体进气端和壳体出气端;还包括螺旋管组件,其上具有第一进气端和第一出气端,第一进气端与壳体进气端相连通,第一出气端与壳体内腔相连通。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空调系统,包括前述的气液分离装置。气液分离装置延长了气液二相混合物在气液分离装置中的运动长度,增加了分离时间,减小了气液二相混合物的动能损失,提高了气液分离的效率,从而提高了空调系统的效能。(*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气液分离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气液分离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技术介绍
一般来说气液分离器用于空调领域,并设置在压缩机的吸气口和蒸发器之间,用来分离蒸发器排出的气液二相混合物,防止液体制冷剂直接进入压缩机而发生液击现象。如图1至图3所示的现有的气液分离器的结构示意图,现有的气液分离器使用如图3所示的置于筒体30’内的滤网组件20’,滤网组件20’上装有挡板21’和滤网22’来达到气液分离的目的。但是,现有的气液分离器存在以下缺点1、流动速度高的气液二相混合物通过滤网组件20’后压降损失很大,会造成空调机组的能耗增加;2、由于出气管40’在靠近进气管10’的下方且混合物速度很快,其中有相当比例的混合物还没有分离或没有充分分离就进入出气管40’中,从而直接影响气液分离效果;3、加工及安装滤网组件20’的过程中可能产生异物,异物有可能被吸入压缩机从而造成产品报废的严重后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气液分离效果好、能耗小的气液分离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气液分离装置,包括壳体组件,其内部形成壳体内腔,壳体组件上具有壳体进气端和壳体出气端;还包括螺旋管组件,其上具有第一进气端和第一出气端,第一进气端与壳体进气端相连通,第一出气端与壳体内腔相连通。进一步地,壳体出气端上设置有出气组件,出气组件上具有与壳体内腔相连通的第一进气口。进一步地,螺旋管组件的第一出气端设置有第一出气口,第一出气口与壳体进气端的距离大于第一进气口与壳体进气端的距离。进一步地,气液分离装置还包括回油组件,回油组件设置在出气组件上,并位于壳体内腔内的靠近壳体出气端的一侧。进一步地,出气组件包括出气管,回油组件设置在出气管的侧壁上并与出气管相连通。进一步地,回油组件包括回油座和滤网,回油座与出气管固定连接,滤网与回油座固定连接,回油座包括进液口和出液口,滤网套设在回油座的进液口的外侧。进一步地,进液口的口径大于出液口的口径。进一步地,螺旋管组件为螺旋盘管。进一步地,壳体进气端设置有进气管,进气管上设置有第二出气口,螺旋管组件的第一进气端连接第二出气口。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包括前述的气液分离装置。采用本技术的气液分离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包括与壳体组件的进气端相连通的螺旋管组件,这样,气液二相混合物在经壳体组件的进气端进入螺旋管组件后,在螺旋管组件的内部进行略向下的高速旋转运动,从而使细微的液滴在离心力作用下不断地被甩到螺旋管组件的内壁上并与螺旋管组件的内壁发生碰撞,液滴在碰撞后失去动能与气体分离,这种分离方法,延长了气液二相混合物在气液分离装置中的运动长度,减小了气液二相混合物的动能损失,提高了气液分离的效率。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是现有的气液分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现有的气液分离装置的出气管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现有的气液分离装置的回油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根据本技术的气液分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根据本技术的气液分离装置的螺旋管组件的正视结构示意图;图6是根据本技术的气液分离装置的螺旋管组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7是根据本技术的气液分离装置的出气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以及图8是根据本技术的气液分离装置的回油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气液分离装置,包括壳体组件30,其内部形成壳体内腔,壳体组件30上具有壳体进气端和壳体出气端;还包括螺旋管组件20,其上具有第一进气端和第一出气端,第一进气端与壳体进气端相连通,第一出气端与壳体内腔相连通。如图4所示,气液二相混合物沿箭头所示的流向由壳体组件30的壳体进气端流入,并最终从壳体出气端流出。气液二相混合物在经壳体组件30的进气端进入螺旋管组件 20后,在螺旋管组件20的内部进行略向下的高速旋转运动,从而使细微的液滴在离心力作用下不断地被甩到螺旋管组件的内壁上并与螺旋管组件20的内壁发生碰撞,液滴在碰撞后失去动能与气体分离。螺旋管组件20的设置,延长了气液二相混合物在气液分离装置中的运动长度,能够提高气液分离的效率。气液二相混合物通过螺旋管组件20后,由于截面积突然扩大,已经经过一次分离的气液二相混合物的速度突然减小,进一步增加了运动时间。另外,细微的液滴在重力与离心力的合力作用下液滴下沉而与气体分离,这个力的合力大于液滴的重力,增强了了气液分离效果。另外,气液混合物进入螺旋管组件20后,其几乎没有能量损失,因此减小了能耗。壳体出气端上设置有出气组件40,出气组件40与壳体内腔相连通,出气组件40上具有第一进气口 41。优选地,螺旋管组件20的第一出气端设置有第一出气口 21,第一出气4口 21与壳体进气端的距离大于第一进气口 41与壳体进气端的距离。如图4所示和图7,在本实施例中,出气组件40包括纵向设置的出气管42,第一进气口 41设置在出气管42的上端,第一进气口 41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高于螺旋管组件20 的第一出气口 21。由于从螺旋管组件20流出的气液混合物的流动方向为倾斜向下,而吸气管的气流向上,因此,气液混合物从螺旋管组件20中流出后,先向壳体组件30的下端运动,未经分离的液体冷媒跌入筒体底部,实现二次分离的目的,经过二次分离后的混合物最后才折返流入出气管42的第一出气口 41中。这样的位置关系,增加了气液混合物的运动时间,提高了气液分离的效率。在满足气液分离装置安装的空间要求的前提下,可以将壳体组件做得足够深,以进一步增加分离时间。另外,这样的位置关系还能保证在螺旋管组件20 的出口处向下滴的液体滴入壳体组件30底部而不会滴入出气组件40中。优选地,如图4所示,壳体进气端设置有进气管10,进气管10上设置有第二出气口,螺旋管组件20的第一进气端连接第二出气口。如图5和图6所示,螺旋管组件20为螺旋盘管。壳体进气端上具有进气管10,壳体进气端通过进气管10与螺旋管组件20的第一进气端相连通。气液混合物通过进气管10上的第二出气口流入螺旋管组件的第一进气端。 在本实施例中,螺旋管组件20为螺旋盘管,螺旋盘管的圈数可以不足一圈也可以是多圈, 其具有结构简单,制造容易的优点。如图4和图8所示,气液分离装置还包括回油组件50,回油组件50设置在出气组件40上,并位于壳体内腔内的靠近壳体出气端的一侧。优选地,如图4和图7所示,出气组件40包括出气管42,回油组件50设置在出气管42的侧壁上并与出气管42相连通。回油组件50设置在壳体组件30内的下部,并设置在出气管42上并与其相连通。 在安装回油组件50时,根据气液分离装置的壳体内腔内在常规运行中储存的液体高度确定回油组件50的位置,将其设置在出气管42的侧壁上,使回油组件50浸入分离出来的液体制冷剂中。这样,部分分离出来的液体制冷剂通过回油组件50流回空调系统的压缩机中,以起到对压缩机的冷却和润滑作用,防止压缩机在缺少润滑的作用下发生干烧而损坏。优选地,如图4和8所示,回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气液分离装置,包括:壳体组件(30),其内部形成壳体内腔,所述壳体组件(30)上具有壳体进气端和壳体出气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螺旋管组件(20),其上具有第一进气端和第一出气端,所述第一进气端与所述壳体进气端相连通,所述第一出气端与所述壳体内腔相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烈钢金海龙胡魁贤何红波杨迎夏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盾安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