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支板固定构造及带电刷马达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881451 阅读:2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支架支板固定构造,使用铆钉将用于支承与整流子滑接的电刷的支架支板固定在带电刷马达的端部托架上,在该支架支板固定构造中,在端部托架的使铆钉插通的部位上设有承受铆钉的基于压曲变形的扩径部的筒状部。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提供一种能够防止支架支板的组装时的损伤的支架支板固定构造以及带电刷马达。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支架支板固定构造及利用此支架支板固定构造的带电刷马达。本案主张基于2007年2月19日于日本提出申请的日本特愿2007-38257号以及日本特愿2007-38258号的优先权,并在此引用其内容。
技术介绍
以往以来,例如作为被用于汽车的散热器冷却用的风扇马达有带电刷马达。这种带电刷马达具有在内周面安装有多个永久磁铁的圆筒状的轭部、和将该轭部的开口部封闭的托架,由轭部及托架旋转自如地支承电枢。电枢具有电枢线圈、与该电枢线圈连接的整流子。在整流子上接触且能够相对移动地设置电刷。该电刷是用于向电枢线圈供给电力的部件,经由刷握而被支承在支架支板上。支架支板被形成为大致圆盘状,且被铆钉固定在托架上。即,为了将支架支板固定在托架上,首先,使托架与支架支板重合,将铆钉插通在分别形成的铆钉孔中。接着,将铆钉的轴的尖端压溃而使其压曲变形(塑性变形)。于是,铆钉的轴的尖端发生变形而向径方向外侧扩展,形成凸缘部,并且,被插通在铆钉孔中的轴整体扩径为鼓状。由此,支架支板的相对于托架的向轴方向及径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支架支板被固定在托架上(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3)。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2-142403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平6-16M43号公报专利文献3 日本实开平5-43758号公报但是,支架支板为了确保电刷与托架的绝缘而由具有绝缘性的树脂形成,此外,还需要考虑耐热性,所以大多情况采用例如酚醛树脂等的热硬化性树脂。因此,若在支架支板的铆钉孔内将铆钉的轴部扩径,则支架支板的铆钉孔向径方向外侧被挤压扩张、存在由于应力导致支架支板损伤的可能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的情况而提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支架支板固定构造及带电刷马达,能够防止利用铆钉将支架支板固定在托架上时的支架支板的损伤。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在本专利技术中提供一种支架支板的固定构造,使用铆钉将用于支承与整流子滑接的电刷的支架支板固定在托架上,其中,在托架的使铆钉插通的部位上设有承受铆钉的压曲变形导致的扩径部的筒状部。通过这样地构成,不会将支架支板的铆钉孔过度地挤压扩张,能够利用筒状部来承受基于压曲变形的铆钉的扩径部,能够将支架支板固定在托架上。此时,也可以以从托架向支架支板立起的方式设置筒状部,且在支架支板上形成收纳筒状部的凹部。通过这样地构成,若将托架的筒状部配置在形成在支架支板上的凹部内,则能够使筒状部配置在铆钉的最为扩径的部位的附近。此外,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在本专利技术中,在铆钉上形成第一轴部、和设置在第一轴部的尖端且借助阶梯差而缩径的第二轴部,在支架支板上形成与第一轴部对应的第一铆钉孔,并且在托架上形成与第二轴部对应的作为上述筒状部的第二铆钉孔。并且,将铆钉的第一轴部插通在支架支板的第一铆钉孔中,且将铆钉的第二轴部插通在托架的第二铆钉孔中。通过这样地构成,能够使铆钉的第二轴部的压曲强度比铆钉的第一轴部弱。因此, 在利用铆钉将支架支板固定在托架上时,即便将铆钉的尖端压溃也能够使第一轴部几乎不变形,使第二轴部变形。此外,因为由第二铆钉孔来承受基于压曲变形的第二轴部的扩径部,所以不会过度地挤压扩张支架支板的铆钉孔,能够将支架支板固定在托架上。此外,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带电刷马达,具有使用上述的支架支板固定构造而固定有支架支板的托架、和安装有托架的轭部,且在轭部内旋转自如地配置有具有上述整流子的电枢。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不过度地挤压扩张支架支板的铆钉孔,能够由筒状部来承受基于压曲变形的铆钉的扩径部而将支架支板固定在托架上。因此,能够防止过度的力作用在支架支板上,能够防止支架支板的固定时的损伤。此时,若将托架的筒状部配置在形成在支架支板上的凹部内,则能够使筒状部配置在铆钉的最为扩径的部位的附近。因此,能够通过筒状部更高效地承受铆钉的扩径部,能够将支架支板可靠地固定在托架上。此外,在铆钉上设有第一轴部和比第一轴部更缩径的第二轴部时,能够使铆钉的第二轴部的压曲强度比铆钉的第一轴部弱。因此,在利用铆钉将支架支板固定在托架上时, 即便压溃铆钉的尖端也能够使第一轴部几乎不变形,使第二轴部变形。从而,能够防止过度的力作用在第一轴部所插通的支架支板上,能够防止支架支板的固定时的损伤。此外,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一种带电刷马达,因为能够防止支架支板的固定时的损伤,所以能够使组装作业性提高。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带电刷马达的构成的纵剖视图。图2是沿着图1的A-A线的剖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铆钉的立体图。图4是沿着图2的B-B线的剖视图。图5是沿着图4的C-C线的剖视图。图6是使用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铆钉的固定顺序的说明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铆钉的立体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与沿着图2的B-B线的部分对应的剖视图。图9是使用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铆钉的固定顺序的说明图。附图标记说明1带电刷马达2轭部6电枢13整流子17端部托架(托架)20支架支板22电刷28、128铆钉36、136扩径部40筒状部42凹部1 端部托架侧铆钉孔(第130支架支板侧铆钉孔(第132第一轴部133第二轴部具体实施例方式接着,参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如图1以及图2所示,带电刷马达1是搭载在车辆上的电器产品(例如散热器风扇)的驱动源。带电刷马达1具有旋转自如地设置在有底圆筒形状的轭部2内的电枢3,通过端部托架17封闭轭部2的开口部2c。在将带电刷马达1固定在外侧时使用的支板9从轭部2的周壁加突出,另一方面, 在周壁加的内侧沿着周方向并列设有多个永久磁铁4。此外,在轭部2的端部(底部)2b, 在径方向大致中央处形成凸台部10。在该凸台部10中,形成用于插通电枢3的旋转轴5的插通孔11,并且内装有用于旋转自如地支承旋转轴5的一端侧的轴承12。电枢3包括被固定在旋转轴5的外侧的电枢芯材6、卷装在电枢芯材6上的电枢线圈7、配置在旋转轴5的另一端侧的整流子13。电枢芯材6是沿着轴方向层叠多个环状的金属板8而成的部件。在电枢芯材6的外周部放射状地形成多个T字型的齿,且在此卷装漆包皮的绕阻16。由此,在电枢芯材6的外周形成多个电枢线圈7。在整流子13的外周面上安装有由导电材料形成的整流子片14。整流子片14由沿轴方向长的板状的金属片构成,在相互地绝缘的状态下沿着周方向等间隔地并列地固定。 在各整流子片14的电枢芯材6侧的端部,以向外径侧折返的形态弯折的整流子竖片15与整流子片14 一体形成。在整流子竖片15上分别卷绕从电枢线圈7引出的绕阻16的卷绕开始端和卷绕终结端,并借助熔融进行固定。由此,将整流子片14和与其对应的电枢线圈 7电气地连接。端部托架17为金属制且形成为大致圆盘状,在径方向大致中央处突出形成有凸台部18。在该凸台部18内压入固定用于旋转自如地支承旋转轴5的另一端侧的轴承19。 此外,在端部托架17的内侧(图1中的下侧)安装有支架支板20。支架支板20为树脂制且形成为大致圆盘状,沿着周方向等间隔地固定有四个刷握21。在刷握21内,在经由弹簧23受到施力的状态下进出自如地分别内装有电刷22。由于受到弹簧23的施力,这些电刷22的尖端部能够相对移动地与整流子13的整流子片14 接触。此外,各电刷22分别经由软辫线M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支架支板固定构造,使用铆钉将用于支承与整流子滑接的电刷的支架支板固定在托架上,其特征为,具有:上述支架支板,具有使上述铆钉插通的第一铆钉孔;以及上述托架,具有使上述铆钉插通、承受上述铆钉的由于压曲变形而形成的扩径部的第二铆钉孔。

【技术特征摘要】
2007.02.19 JP 2007-038258;2007.02.19 JP 2007-038251.一种支架支板固定构造,使用铆钉将用于支承与整流子滑接的电刷的支架支板固定在托架上,其特征为,具有上述支架支板,具有使上述铆钉插通的第一铆钉孔;以及上述托架,具有使上述铆钉插通、承受上述铆钉的由于压曲变形而形成的扩径部的第二铆钉孔。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支板固定装置,其特征为,上述第二铆钉孔由筒状部构成, 所述筒状部是上述托架以将该托架向上述支架支板立起的方式设置的,所述支架支板具有收纳上述筒状部的凹部。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支板固定装置,其特征为,上述铆钉具有第一轴部、被设置在上述第一轴部的尖端且借助阶梯差而缩径的第二轴部,在上述支架支板的上述第一铆钉孔中插通上述铆钉的上述第一轴部,在上述托架的上述第二铆钉孔中插通上述铆钉的上述第二轴部。4.如权利要求1至3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支架支板固定装置,其特征为,在上述第一铆钉孔中,在周方向上等间隔地形成朝向径方向内侧突出的多个凸部。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架支板固定装置,其特征为,设定为上述支架支板的上述第一铆钉孔的孔径比上述铆钉的插通于上述第一铆钉孔的部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宫本保矶田稔细井启一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美姿把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