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后盖固定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275795 阅读:1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7-31 22: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马达后盖固定构造,具有至少两个跨接于马达外壳与马达后盖之间的扣具,各扣具由金属板件一体冲压形成一供压靠于马达外壳侧沿的本体区段,于本体区段两端分别弯折形成一供各别压抵于马达后盖及马达外壳前沿的弹性扣部。从而获致一种只要透过简单将扣件朝马达外壳压扣的动作,即可快速且稳固构成马达后盖与马达外壳结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马达后盖固定构造
本技术与马达的外壳与后盖之间的组装技术有关,主要提供一种可快速且稳固构成马达后盖与马达外壳结合的马达后盖固定构造。
技术介绍
按,冷气空调机目前家庭、公司行号必备的家电,也因此有各式各样因应不同环境和需求的空调机必发展出来,而大众所熟知的窗型冷气机、分离式冷气机,其原理皆利用冷凝管与热排管的冷热交换原理来达成其输出冷气的效果。其中,分离式冷气机将室内机与室外机经由连接配管来相连结的构成;于使用时,室内的空气被循环抽送通过室内机内部的热交换器,而将冷却后的空气吹出至室内。至于,室外机则透过高压配管与低压配管与室内机的热交换器相互连接,以构成一封闭的冷媒工作回路,由室外机内部的压缩机将低压配管送来的低压冷媒蒸气压缩成高压气体,经过冷凝器凝结散热后,由高压配管送至室内机的热交换器,在吸热蒸发后形成低压冷媒蒸气经低压配管送回压缩机以构成循环。再者,为增加室外机的工作效率,一般室外机内部多会进一步设有一马达及一受该马达驱转的叶扇,主要藉由叶扇旋转而产生加速室外机废热排放的气流;又,类似叶扇多以将其气流朝向马达的反方向吹送的方式安装配置,以同时可对马达产生散热效果。而外界吹向叶扇的风,其风压极容易导致马达后盖受力脱落;因此,类似现有马达多透过黏合的方式将马达后盖与马达的外壳结合;惟,如此的做法仅由黏着材料构成马达后盖与马达外壳的结合,由于缺乏相关的机械接合构造,因此无法提供相对较为稳固、可靠的接合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即在提供一种可快速且稳固构成马达后盖与马达外壳结合的马达后盖固定构造。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如下所述。本技术的马达后盖固定构造,具有一供容置一马达主体的马达外壳,该马达外壳的后端设有一供该马达主体进出的开口,另于该马达外壳后端的开口处装设一马达后盖;其特征在于:该马达后盖固定构造,具有至少两个跨接于该马达外壳与该马达后盖之间的扣具,各扣具由金属板件一体冲压形成一供压靠于该马达外壳侧沿的本体区段,于该本体区段两端分别弯折形成一供各别压抵于该马达后盖及该马达外壳前沿的弹性扣部。利用上述结构特征,本技术的马达后盖固定构造,在马达主体确实套入马达外壳至定位后,配合将马达后盖装入该马达外壳后端的开口处,最后将该至少两个扣具相对应朝该马达外壳压扣至使其两端的弹性扣部确实各别压抵于该马达后盖及该马达外壳前沿至定位,即可快速且稳固构成马达后盖与马达外壳相结合。依据上述结构特征,所述各扣具在其各弹性扣部的尾端形成有一弯钩部;该马达后盖及该马达外壳的前沿分别环设有一供所对应的弯钩部扣入的凹槽。依据上述结构特征,所述各扣具在其各弹性扣部的尾端形成有一弯钩部,以及在至少一弯钩部尾端进一步弯折形成一弯弧反折部;该马达后盖及该马达外壳的前沿分别环设有一供所对应的弯钩部扣入的凹槽。所述马达外壳于其至少两个相对应的侧面,分别凸设有一支架,且于各支架上设有至少一装配孔。所述马达外壳的前沿中心处,设有一供该马达主体的心轴通过的穿孔。所述马达外壳的前沿中心处,设有一供该马达主体的心轴通过的穿孔;以及该马达外壳于其至少两个相对应的侧面,分别凸设有一支架,且于各支架上设有至少一装配孔。所述马达后盖设有一供容置轴承的凹座。本技术所产生的有益效果:本技术所揭露的马达后盖固定构造,只要透过简单将扣件朝马达外壳压扣的动作即可快速构成马达后盖与马达外壳的结合,以及可在扣具的连接作用下,提供马达后盖与马达外壳之间一极为稳固、可靠的机械接合构造,以相对更为积极的手段,避免马达后盖于马达运转过程中脱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中扣具的安装方式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另一视角的扣具安装方式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马达后盖固定构造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马达后盖固定构造剖视图。图5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中扣具的外观立体图。图号说明:10马达主体11 心轴20马达外壳21 开口22 支架23装配孔24 穿孔25 凹槽30马达后盖31 凹座32 凹槽40 扣具41本体区段42弹性扣部43弯钩部44弯弧反折部。【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主要提供一可快速且稳固构成马达后盖与马达外壳结合的马达后盖固定构造,如图1本技术中扣具的安装方式示意图、图2本技术另一视角的扣具安装方式示意图、图3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马达后盖固定构造剖视图所示,本技术的马达后盖固定构造,具有一供容置一马达主体10的马达外壳20,该马达外壳20的后端设有一供该马达主体10进出的开口 21,另于该马达外壳20后端的开口 21处装设一马达后盖30。于实施时,所述马达外壳20于其至少两个相对应的侧面,分别凸设有一支架22,且于各支架22上设有至少一装配孔23 ;以及,所述马达外壳20的前沿中心处,则设有一供该马达主体10的心轴11通过的穿孔24 ;当然,所述马达外壳20以在其前沿中心处,设有一供该马达主体10的心轴11通过的穿孔24 ;以及于其至少两个相对应的侧面,分别凸设有一支架22,且于各支架22上设有至少一装配孔23的结构形态呈现为佳。至于,该马达后盖30则设有一供容置轴承的凹座31。本技术的其特征在于:该马达后盖固定构造,具有至少两个跨接于该马达外壳20与该马达后盖30之间的扣具40,各扣具40由金属板件一体冲压形成一供压靠于该马达外壳20侧沿的本体区段41,于该本体区段41两端分别弯折形成一供各别压抵于该马达后盖30及该马达外壳20前沿的弹性扣部42。原则上,本技术的马达后盖固定构造,在马达主体10确实套入马达外壳20至定位后,配合将马达后盖30装入该马达外壳20后端的开口 21处,最后将该至少两个扣具40相对应朝该马达外壳20压扣至使其两端的弹性扣部41确实各别压抵于该马达后盖30及该马达外壳20前沿至定位,即可快速且稳固构成马达后盖30与马达外壳20相结合。如图4及图5所示,本技术的马达后盖固定构造,于具体实施时,所述各扣具40可进一步在其各弹性扣部41的尾端形成有一弯钩部43 ;又,该马达后盖30及该马达外壳20的前沿则分别环设有一供所对应的弯钩部43扣入的凹槽32、25。从而可在弯钩部43扣入的凹槽32、25后,产生防止扣具40松脱的定位效果。再者,本技术的马达后盖固定构造,在上揭所述各扣具40在其各弹性扣部41的尾端形成有一弯钩部43的结构形态下,各扣具40可进一步在至少一弯钩部43尾端进一步弯折形成一弯弧反折部44 ;同样的,该马达后盖30及该马达外壳20的前沿则分别环设有一供所对应的弯钩部43扣入的凹槽32、25。于安装时,可先将扣具40 —端的弯钩部43先行扣入马达后盖30或马达外壳20的凹槽32、25中(如图所示马达后盖30的凹槽32中),再将另一尾端形成有弯弧反折部44的弯钩部43扣入马达后盖30或马达外壳20的凹槽32、25中(如图所示马达外壳20的凹槽25中),可由弯钩部43尾端的弯弧反折部44与马达外壳20的间产生较佳的滑动接触效果,以及避免马达外壳20遭刮伤。与传统现有技术相较,本技术所揭露的马达后盖固定构造,只要透过简单将扣件朝马达外壳压扣的动作即可快速构成马达后盖与马达外壳的结合,以及可在扣具的连接作用下,提供马达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马达后盖固定构造,具有一供容置一马达主体的马达外壳,该马达外壳的后端设有一供该马达主体进出的开口,另于该马达外壳后端的开口处装设一马达后盖;其特征在于:该马达后盖固定构造具有至少两个跨接于该马达外壳与该马达后盖之间的扣具,各扣具由金属板件一体冲压形成一供压靠于该马达外壳侧沿的本体区段,于该本体区段两端分别弯折形成一供各别压抵于该马达后盖及该马达外壳前沿的弹性扣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马达后盖固定构造,具有一供容置一马达主体的马达外壳,该马达外壳的后端设有一供该马达主体进出的开口,另于该马达外壳后端的开口处装设一马达后盖;其特征在于: 该马达后盖固定构造具有至少两个跨接于该马达外壳与该马达后盖之间的扣具,各扣具由金属板件一体冲压形成一供压靠于该马达外壳侧沿的本体区段,于该本体区段两端分别弯折形成一供各别压抵于该马达后盖及该马达外壳前沿的弹性扣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后盖固定构造,其特征在于,各扣具在其各弹性扣部的尾端形成有一弯钩部,该马达后盖及该马达外壳的前沿分别环设有一供所对应的弯钩部扣入的凹槽。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后盖固定构造,其特征在于,各扣具在其各弹性扣部的尾端形成有一弯钩部,以及在至少一弯钩部尾端弯折形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孟寰李世璋陈航生
申请(专利权)人:瑞展动能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