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3群霍乱弧菌荧光PCR检测试剂盒及系统鉴定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6860986 阅读:2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根据3群霍乱弧菌的蔗糖、阿拉伯糖、甘露糖、氧化酶、粘丝、无盐胨水等典型生化特征发明专利技术一个快速检测方法及检测过程中所用的荧光PCR检测试剂盒。本发明专利技术根据外膜蛋白基因(ompW)、毒素表达调控蛋白基因(toxR)和溶血素基因(hlyA)设计引物和TaqMan探针,霍乱弧菌外膜蛋白基因作为鉴定霍乱弧菌的特征性基因,其他两种基因作为甄别霍乱弧菌携带的毒素基因,通过上述三个基因提供一种检测霍乱弧菌及其相关毒素基因的荧光检测方法。通过上述生化反应对菌株进行初筛,结果均为阳性的菌株用荧光定量PCR进行确认,ompW基因阳性的为霍乱弧菌。通过上述生化反应及荧光定量PCR可实现对霍乱弧菌及其相关毒素基因的快速、准确、特异检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3群霍乱弧菌荧光PCR检测试剂盒,以及利用该试剂盒进行3群霍乱弧菌系统鉴定的方法。
技术介绍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一类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烈性传染病,是一种古老且流行广泛的烈性传染病之一,曾在世界上引起多次大流行。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是人类霍乱的病原体。霍乱弧菌根据菌体(0)抗原的不同,已被分为200个以上的血清群,其中只有01和0139群能引起霍乱大流行,其余的血清型广泛分布于自然界水体中,一般不致病或仅引起散发性腹泻病例和肠道感染。世界卫生组织腹泻控制中心将霍乱弧菌分为3群01群霍乱弧菌、非01群霍乱弧菌、不典型01群霍乱弧菌。以往认为非01群弧菌不致病或仅引起散发的轻度腹泻,但1992 年印度河孟加拉国等地暴发流行的霍乱首次被证实由非01群弧菌引起。非01群霍乱弧菌部分血清群可产生霍乱样肠毒素,从而引起人类腹泻并时有爆发流行的报道,因此近年受到细菌学专家的广泛关注。霍乱弧菌检测的传统方法主要有形态学、生物化学、凝结试验等,这些检测的周期长,一般在18 M小时以上,对因环境或营养缺乏导致的异形菌株 (如L型、球型菌株)则不能检测。一些免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3群霍乱弧菌荧光PCR检测试剂盒,主要包括外膜蛋白基因(ompW)特异性引物和荧光探针、PCR缓冲液、脱氧三磷酸核苷混合物和DNA聚合酶,其特征在于所述特异性引物和荧光探针如下:ompW上游引物:5′-TCCTCAACGCTTCTGTGTGGTAT-3′ompW下游引物:5′-ATTGATTTCAACATCCGTGGATT-3′ompW荧光探针:5′-FAM-TGA AAC AAC GGC AAC CTA CAA AGCAGG-BHQ1-3,其中FAM为荧光报告基团,BHQ1为荧光淬灭基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芸叶菊莲张政金大智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