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凝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841116 阅读:1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冷凝器,适用于搭载在汽车上的汽车空调。在冷凝器(1)的一端部侧设有:第一集液箱(3),与第三及第四热交换通路(P3、P4)的第一热交换管(2A)连接;第二集液箱(4),与第一及第二热交换通路(P1、P2)的第二热交换管(2B)连接,使前者的上端比后者的下端位于上方。第一集液箱内设有促进液相制冷剂从第一集液箱内向第四热交换通路的第一热交换管内流动的分流控制机构(23)。分流控制机构具有空间形成部件(25),该部件形成使第四热交换通路与第一热交换管相通的密闭状制冷剂流入空间(24)和制冷剂流入空间外侧的液体积存空间(26)。空间形成部件设有使制冷剂流入空间的下侧部分与液体积存空间相通的连通部(29)。(*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适合在例如搭载于汽车上的冷冻循环即汽车空调中使用的冷凝O
技术介绍
在本说明书及权利要求书中,上下、左右是指图1的上下、左右。作为例如汽车空调的冷凝器,公知有这样的冷凝器具有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并列状地配置的多个热交换管、和与热交换管的左右两端部连接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集液箱,由上下连续地并列的多个热交换管构成的热交换通路上下并列地设有三个,构成各热交换通路的全部热交换管的制冷剂流动方向是相同的,并且相邻的两个热交换通路的热交换管的制冷剂流动方向是不同的,其中,在左右任意一端部侧分体地设置有第一集液箱, 连接有构成下端的热交换通路的热交换管;第二集液箱,连接有构成除下端的热交换通路以外的热交换通路的热交换管,第二集液箱被配置在第一集液箱之上,第一集液箱的粗细度与第二集液箱的粗细度相比极大,并且,在第一集液箱内配置有干燥剂,由此第一集液箱具有利用重力使气液分离且积存液体的作为储液器的功能,与第一集液箱连接的第一热交换管及与第二集液箱连接的第二热交换管的长度相等,并且第一热交换管的第一集液箱侧的端部及第二热交换管的第二集液箱侧的端部位于同一垂直线上,所有的热交换通路成为使制冷剂冷凝的制冷剂冷凝通路(参照日本实开平3-31266号公报)。在上述公报记载的冷凝器中,由于为了有效地进行在第一集液箱内的气液分离, 需要使第一集液箱的内容积比第二集液箱大相当多,所以第一集液箱的粗细度比第二集液箱的粗细度大相当多,因此存在为配置冷凝器需要大的空间的问题。另外,通常在冷凝器的附近配置有其他设备,但根据所述公报记载的冷凝器,第一集液箱成为其他设备的障碍。例如,通常在汽车空调用的冷凝器的通风方向下游侧配置有散热器,但根据所述公报记载的冷凝器,第一集液箱会成为散热器设置的障碍,在发动机室内会产生浪费的空间,无法实现空间节省。而且,由于在第一集液箱的大致全长的范围内连接有热交换管,所以会存在气液分离性能不充分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冷凝器,该冷凝器与所述公报记载的冷凝器相比能够减小设置空间,并且能够使冷冻循环中的制冷剂封入量在较早阶段成为适当封入量。本技术为了实现上述目的而由以下的方式构成。1) 一种冷凝器,具有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并列状地配置的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多个热交换管和与热交换管的左右两端部连接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集液箱,由上下连续地并列的多个热交换管构成的热交换通路上下并列地设有三个以上,其中,具有由包括上端的热交换通路在内且连续并列的至少两个热交换通路构成的组群,并且,在所述组群的下方设有至少一个热交换通路,在所述组群中,制冷剂从上下某一端的热交换通路向另一端的热交换通路流动,在左右任意一端部侧设有第一集液箱,其与构成所述组群中的制冷剂流动方向最下游侧的热交换通路的第一热交换管、以及构成与所述组群相比设在下方的热交换通路的第一热交换管连接;第二集液箱,其与构成其余的全部热交换通路的第二热交换管连接,第一集液箱与第二集液箱相比配置在左右方向外侧, 并且,第一集液箱的上端与第二集液箱的下端相比位于上方,第一集液箱具有使气液分离并积存液体的功能,所述组群的全部热交换通路是使制冷剂冷凝的制冷剂冷凝通路,与所述组群相比位于下方的热交换通路是使制冷剂过冷却的制冷剂过冷却通路,在第一集液箱内设有分流控制机构,该分流控制机构促进液相制冷剂从第一集液箱内向构成制冷剂过冷却通路的第一热交换管内流动。2)如上述1)所述的冷凝器,其中,分流控制机构具有空间形成部件,该空间形成部件形成下述空间密闭状的制冷剂流入空间,其设置在第一集液箱内的左右方向内侧部分中的与所述组群所邻接的制冷剂过冷却通路相对应的高度位置处,而且与该制冷剂过冷却通路的第一热交换管相通,并且使制冷剂流入该第一热交换管内;以及液体积存空间,其与第一集液箱内的制冷剂流入空间相比设在左右方向外侧部分,且与第一集液箱内的与第二集液箱的下端相比向上方突出的部分相通,在空间形成部件上形成有使制冷剂流入空间的下侧部分与液体积存空间相通的连通部。3)如上述幻所述的冷凝器,其中,空间形成部件具有分隔壁,其长度方向朝向上下方向,且将第一集液箱内划分为左右方向内侧部分和外侧部分;上下两封闭壁,其设在分隔壁的上下两端,且将与分隔壁相比位于左右方向内侧部分的空间的上下两端开口封闭, 通过分隔壁及上下两封闭壁形成制冷剂流入空间,使制冷剂流入空间的下侧部分与液体积存空间相通的连通部由贯通状地形成在分隔壁上的连通孔构成。4)如上述幻或幻所述的冷凝器,其中,连通部比配置有与制冷剂流入空间相通的第一热交换管的上下方向的范围的上下方向中央部设在下方。5)如上述幻所述的冷凝器,其中,空间形成部件具有分隔壁,其长度方向朝向上下方向,且将第一集液箱内划分为左右方向内侧部分和外侧部分;上下两封闭壁,其设在分隔壁的上下两端,且将与分隔壁相比位于左右方向内侧部分的空间的上下两端开口封闭, 通过分隔壁及上下两封闭壁形成制冷剂流入空间,使制冷剂流入空间的下侧部分与液体积存空间相通的连通部由贯通状地形成在下封闭壁上的连通孔构成。6)如上述1)所述的冷凝器,其中,在所述组群中,制冷剂从上端的热交换通路向下端的热交换通路流动,第一集液箱的下端与第二集液箱的下端相比更位于下方,在第一集液箱的与第二集液箱相比位于下方的部分上连接有构成所述组群的下端的热交换通路及与所述组群相比设在下方的热交换通路的第一热交换管。7)如上述1)所述的冷凝器,其中,第一集液箱上连接有构成两个热交换通路的第一热交换管,第二集液箱上连接有构成至少两个热交换通路的第二热交换管。根据上述1) 7)的冷凝器,由于具有由包括上端的热交换通路在内且连续并列的至少两个热交换通路构成的组群,并且,在所述组群的下方设有至少一个热交换通路,在所述组群中,制冷剂从上下任意一端的热交换通路向另一端的热交换通路流动,在左右任意一端部侧设有第一集液箱,其与构成所述组群中的制冷剂流动方向最下游侧的热交换通路的第一热交换管、以及构成与所述组群相比设在下方的热交换通路的第一热交换管连接;第二集液箱,其与构成其余的所有热交换通路的第二热交换管连接,第一集液箱与第二集液箱相比配置在左右方向外侧,并且,第一集液箱的上端与第二集液箱的下端相比位于上方,第一集液箱具有使气液分离并积存液体的功能,因此,通过使第一集液箱的上端例如向上方延伸到第二集液箱的上端附近,与上述公报记载的冷凝器相比,能够在第一集液箱的粗细度与第二集液箱的粗细度相比不变大的情况下,使第一集液箱的内容积成为能够有效地进行气液分离的大小。因此,能够使用于配置冷凝器的空间比上述公报记载的冷凝器小。其结果是,能够实现空间节省。另外,由于在与第一集液箱中的连接有热交换管的部分相比的上方存在较大的空间,所以基于重力的气液分离效果非常好。另外,所述组群的全部热交换通路是使制冷剂冷凝的制冷剂冷凝通路,与所述组群相比位于下方的热交换通路是使制冷剂过冷却的制冷剂过冷却通路,在第一集液箱内设有分流控制机构,该分流控制机构促进液相制冷剂从第一集液箱内向构成制冷剂过冷却通路的第一热交换管内流动,因此,封入制冷剂时,液相制冷剂从第一集液箱内迅速地流入构成制冷剂过冷却通路的第一热交换管内。因此,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冷凝器,具有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并列状地配置的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多个热交换管和与热交换管的左右两端部连接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集液箱,由上下连续地并列的多个热交换管构成的热交换通路上下并列地设有三个以上,其特征在于,具有由包括上端的热交换通路在内且连续并列的至少两个热交换通路构成的组群,并且,在所述组群的下方设有至少一个热交换通路,在所述组群中,制冷剂从上下某一端的热交换通路向另一端的热交换通路流动,在左右任意一端部侧设有:第一集液箱,其与构成所述组群中的制冷剂流动方向最下游侧的热交换通路的第一热交换管、以及构成与所述组群相比设在下方的热交换通路的第一热交换管连接;第二集液箱,其与构成其余的全部热交换通路的第二热交换管连接,第一集液箱与第二集液箱相比配置在左右方向外侧,并且,第一集液箱的上端与第二集液箱的下端相比位于上方,第一集液箱具有使气液分离并积存液体的功能,所述组群的全部热交换通路是使制冷剂冷凝的制冷剂冷凝通路,与所述组群相比位于下方的热交换通路是使制冷剂过冷却的制冷剂过冷却通路,在第一集液箱内设有分流控制机构,该分流控制机构促进液相制冷剂从第一集液箱内向构成制冷剂过冷却通路的第一热交换管内流动。...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鸨崎和美藤井隆行濑野善彦铃木新吾
申请(专利权)人:昭和电工株式会社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