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半导体制造领域,尤其涉及。
技术介绍
在高密度的集成电路(IC)工艺中,如超大集成电路(VLSI),需要将金属连线制作成三维空间的多层导线结构。然而,随着IC组件的集成度增加,使得金属连线间的电容效应明显,进而导致RC延迟时间延长、金属连线间的干扰(cross talk)频率增加,因此通过这些金属连线的电流速度变得很慢。为了改善电流的速度,如何降低金属连线的电阻值以及减少金属连线间的寄生电容,成为很重要的工艺问题。现在如果要有效降低金属内连线的电阻值,则需采用低电阻值的金属材质;如果要减少金属内连线之间的寄生电容,则需采用低介电常数的绝缘材料来制作金属连线间的层间介质层(inter layerdielectric, ILD)。如图1至图3所示,为在层间介质层中形成通孔的方法。如图1所示,提供半导体基底10,所述半导体基底10上形成有金属导线12 ;在半导体基底10上形成具有低介电常数的层间介质层14,所述层间介质层14覆盖于金属导线12以及半导体基底10暴露的表面上;在所述层间介质层14上形成硬掩膜层16,所述硬掩膜层16可以为氧化硅;在所述硬掩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通孔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提供半导体基底,在所述半导体基底上依次形成有金属导线、覆盖所述金属导线及半导体基底的层间介质层、及位于所述层间介质层上的硬掩膜层;在所述硬掩膜层上形成光刻胶层,所述光刻胶层内具有开口图案;以所述光刻胶层为第一掩膜,沿开口图案刻蚀部分厚度的硬掩膜层,形成开口;去除所述光刻胶层之后,以硬掩膜为第二掩膜,沿所述开口,刻蚀残余的硬掩膜层,露出层间介质层的表面;继续刻蚀层间介质层,直至露出金属导线,形成通孔。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武,张海洋,韩宝东,
申请(专利权)人: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