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自动漏氯吸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6730626 阅读:3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全自动漏氯吸收装置,用于吸收泄漏于空气中的氯气。其技术方案是:它包括吸收塔、碱液箱、碱液循环泵、离心风机和控制箱,所述吸收塔安装在碱液箱上,其内部由两层多孔隔板分割成三个腔,分别是上腔、中腔和下腔,上腔经尾气排放阀与大气连通,中腔内充有多孔填料,下腔与碱液箱相通;所述碱液循环泵的进液口接碱液箱,出液口接吸收塔上腔,所述离心风机的进气口接储氯间和加氯间,排气口接吸收塔下腔;离心风机、碱液循环泵和尾气排放阀的控制线与控制箱相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能够自动彻底吸收泄漏于空气中的氯气,防止造成环境污染。(*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能够有效吸收泄漏于空气中的氯气的装置,属分离

技术介绍
氯气常用于水体消毒和化工原料的合成,如果氯气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泄漏,就会造成环境污染,严重时还会导致人员氯气中毒,因此,在氯气的使用场合必须安装漏氯吸收装置。目前常用的漏氯吸收装置,无论是单塔还是多塔结构,都采用喷淋吸收装置,其缺点是容易形成壁流,气体和液体接触面积不够,不能将泄漏的氯气全部有效地吸收,使环境受到污染。此外,现有的漏氯吸收装置自动化控制程度很低,基本上为手动操作,使用不方便,而且处理后的气体在排放时是否达标,也无法检测,不能确保空气净化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全自动漏氯吸收装置,以彻底吸收泄漏于空气中的氯气,防止造成环境污染。本技术所述问题是由以下技术方案解决的:一种全自动漏氯吸收装置,它包括吸收塔、碱液箱、碱液循环泵、离心风机和控制箱,所述吸收塔安装在碱液箱上,其内部由两层多孔隔板分割成三个腔,分别是上腔、中腔和下腔,上腔经尾气排放阀与大气连通,中腔内充有多孔填料,下腔与碱液箱相通;所述碱液循环泵的进液口接碱液箱,出液口接吸收塔上腔,所述离心风机的进气口接储氯间和加氯间,排气口接吸收塔下腔;离心风机、碱液循环泵和尾气排放阀的控制线与控制箱相连。上述全自动漏氯吸收装置,所述吸收塔上腔还经气体循环阀与加氯间连通,所述气体循环阀的控制线与控制箱相连,在吸收塔上腔至气体循环阀和尾气排放阀的风管内设置有尾气漏氯检测探头,在储氯间内安装有储氯间漏氯检测探头,在加氯间内安装有加氯间漏氯检测探头,所述尾气漏氯检测探头、储氯间漏氯检测探头和加氯间漏氯检测探头的信号输出端接控制箱。上述全自动漏氯吸收装置,所述吸收塔设置多级,它们通过气体输送管串联连接。上述全自动漏氯吸收装置,所述碱液循环泵与碱液箱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碱液截止阀,碱液循环泵与吸收塔上腔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碱液循环阀,所述碱液循环泵的进液口设置有带加液阀的加液管,所述碱液箱上安装有液位显示器和排残阀。上述全自动漏氯吸收装置,所述多孔填料为多面空心球或拉西环。上述全自动漏氯吸收装置,构成中还包括现场报警器和中控室报警器,所述现场报警器和中控室报警器与控制箱连接。本技术利用流经吸收塔的碱液吸收泄漏到空气中的氯气,采用多孔隔板和填料来增大含氯气体与碱液的接触面积,大大提高了氯气的吸收率。控制箱可通过漏氯检测-->探头对各监测点气体中的漏氯进行检测并控制吸收装置自动安全运行,在保证排放到大气中的气体完全达标的同时,也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设备的可靠性。本技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能够自动彻底吸收泄漏于空气中的氯气,防止造成环境污染。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二级吸收)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吸收塔内部结构示意图。图中各部件标号为:1、碱液箱;2、离心风机;3、碱液循环泵;4、控制箱;5、加氯间漏氯检测探头;6、储氯间漏氯检测探头;7、尾气漏氯检测探头;8、现场报警器;9、中控室报警器;10、一级吸收塔;11、二级吸收塔;12、液位显示器;13、漏氯吸收进口;14、去加氯间口管道;15、尾气排放管;16、碱液输送管;17、气体输送管;18、漏氯吸收进口阀;19、碱液循环阀;20、碱液截止阀;21、加液阀;22、排残阀;23、气体循环阀;24、尾气排放阀;25、多孔隔板;26、上腔;27、多孔填料;28、中腔;29、下腔。具体实施方式参看图1、图2,本技术由碱液箱1、离心风机2、碱液循环泵3、控制箱4、吸收塔(图1中为两级,即一级吸收塔10和二级吸收塔11)、漏氯检测探头(包括加氯间漏氯检测探头5、储氯间漏氯检测探头6、尾气漏氯检测探头7)、报警器(包括现场报警器8、中控室报警器9)组成,其中碱液箱1、碱液循环泵3和吸收塔(10、11)通过液体输送管16道相连,离心风机2、碱液箱1和吸收塔(10、11)通过气体输送管17相连,控制箱4与离心风机1、碱液循环泵2、漏氯检测探头(5、6、7)和报警器(8、9)相连。本技术的碱液箱1中盛装有高浓度碱液,碱液箱1上安装有排残阀22,碱液循环泵3的进液口设置有加液阀21,使碱液的进出更安全方便,碱液箱1上设置有液位显示器12,能够显示碱液箱1内的碱液量,碱液箱1通过碱液截止阀20与碱液循环泵3相连,碱液循环泵3管路上设置有碱液循环阀19,并通过碱液输送管16与一级吸收塔10和二级吸收塔11的上腔26相连。离心风机2的进气口通过漏氯吸收进口13与加氯间和储氯间相连,管道上设有漏氯吸收进口阀18,离心风机2的排气口通过气体输送管17与一级吸收塔10的下腔29连接,一级吸收塔10的上腔与二级吸收塔11的下腔连接,由两级吸收塔对漏氯进行两次吸收。一级吸收塔10和二级吸收塔11内部的两层多孔隔板25之间充有多孔填料27,多孔隔板25上布满细孔,多孔填料27为多面空心球或拉西环等填料,使液体、气体增加了接触面积,增加了吸收效率。二级吸收塔11的上腔设有尾气排放管道,管道上设置有尾气漏氯检测探头7,且管道分为两股,一股通过去加氯间口管道14与加氯间相连,管道上设置有气体循环阀23,另一股通过尾气排放管15与大气相连,管道上增设有尾气排放阀24。控制箱4通过信号线与加氯间漏氯检测探头5、储氯间漏氯检测探头5、尾气漏氯检测探头7、现场报警器8、中控室报警器9、气体循环阀23、尾气排放阀24相连,控制箱4通过导线与离心风机2、碱液循环泵3相连。本技术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首先启动控制箱4,关闭排残阀22、碱液截止阀20,开启加液阀21、碱液循环阀19,-->碱液由加液管经加液阀21进入,靠碱液循环泵3的驱动加到碱液箱1中,当液位显示器12上显示到一定液位时,碱液加入完毕,通过控制箱4关闭碱液循环泵3,然后关闭加液阀21,开启碱液截止阀20,装置处于正常状态下,此状态下,漏氯吸收进口阀18和尾气排放阀24处于开启状态,气体循环阀23处于关闭状态,控制箱4上显示正常,漏氯为零。当加氯间或储氯间有漏氯情况时,加氯间漏氯检测探头5或储氯间漏氯检测探头6会把信号传输给控制箱4,控制箱4自动控制打开现场报警器8、中控室报警器9、离心风机2和碱液循环泵3,碱液循环泵3将碱液从碱液箱1抽出,经一级吸收塔10和二级吸收塔11的上腔进入吸收塔,经过吸收塔上方的多孔隔板,碱液被分布均匀,向下流到多孔填料27上,与此同时,泄漏的氯气会在离心风机2作用下,从加氯间或储氯间的风道被吸进漏氯吸收进口13,通过离心风机2、气体输送管17进入一级吸收塔10,再从一级吸收塔10的顶端流出,然后从下端进入二级吸收塔11,气体进入一级吸收塔10和二级吸收塔11时,经过下方的多孔隔板25,气体被分布均匀,进入中腔,在多孔填料27的表面与碱液接触,氯气被吸收,经过两次吸收的气体从二级吸收塔11的顶部流出,由尾气漏氯检测探头7进行检测,并把信号传输给控制箱4,如果气体中的氯气处理合格,控制箱4会发出信号开启尾气排放阀24,关闭气体循环阀23,进行气体排放,否则,控制箱4会发出信号关闭尾气排放阀24,开启气体循环阀23,进行气体循环处理,直到能够达到排放标准。流程结束后,报警熄灭,装置会自动处于正常状态下。本技术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全自动漏氯吸收装置,其特征是,它包括吸收塔、碱液箱(1)、碱液循环泵(3)、离心风机(2)和控制箱(4);所述吸收塔安装在碱液箱(1)上,其内部由两层多孔隔板(25)分割成三个腔,分别是上腔(26)、中腔(28)和下腔(29);上腔(26)经尾气排放阀(24)与大气连通,中腔(28)内充有多孔填料(27),下腔(29)与碱液箱(1)相通;所述碱液循环泵(3)的进液口接碱液箱(1),出液口接吸收塔上腔(26);所述离心风机(2)的进气口接储氯间和加氯间,排气口接吸收塔下腔(29);离心风机(2)、碱液循环泵(3)和尾气排放阀(24)的控制线与控制箱(4)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自动漏氯吸收装置,其特征是,它包括吸收塔、碱液箱(1)、碱液循环泵(3)、离心风机(2)和控制箱(4);所述吸收塔安装在碱液箱(1)上,其内部由两层多孔隔板(25)分割成三个腔,分别是上腔(26)、中腔(28)和下腔(29);上腔(26)经尾气排放阀(24)与大气连通,中腔(28)内充有多孔填料(27),下腔(29)与碱液箱(1)相通;所述碱液循环泵(3)的进液口接碱液箱(1),出液口接吸收塔上腔(26);所述离心风机(2)的进气口接储氯间和加氯间,排气口接吸收塔下腔(29);离心风机(2)、碱液循环泵(3)和尾气排放阀(24)的控制线与控制箱(4)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全自动漏氯吸收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吸收塔上腔(26)还经气体循环阀(23)与加氯间连通,所述气体循环阀(23)的控制线与控制箱(4)相连,在吸收塔上腔(26)至气体循环阀(23)和尾气排放阀(24)的风管内设置有尾气漏氯检测探头(7),在储氯间内安装有储氯间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海霞李慧颖张波冯磊张鑫邵哲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科技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