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许东升专利>正文

一种大量个体化天然干扰素诱导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6499527 阅读:2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5-06 17:28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医学生物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个体化天然干扰素的生成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将编码EB病毒膜蛋白LMP1的C末端的2个NcoI位点间的495bp长度的LMP1致癌性片段缺失突变,但保持其转化B淋巴细胞为淋巴母细胞的能力。将LMP1缺失突变体插入腺病毒载体,感染人外周血B淋巴细胞,经仙台病毒诱导后,B淋巴细胞能表达大量个体化的天然干扰素。该天然干扰素具有激发个体免疫反应,抑制肿瘤、肝炎的作用。有益效果是:能高效发挥其抗肿瘤、抗病毒作用,同时避免了基因工程干扰素产生的副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基因工程和医学生物
具体是一种大量个体化天然干扰素诱导方法。涉及利用PCR技术获得EB病毒的LMP1核苷酸序列,然后利用重叠PCR技术将LMP1的C末端的2个Nco I位点间的495bp的致癌性片段缺失突变,但保持其转化B淋巴细胞为淋巴母细胞的能力。将获得的LMP1缺失突变体克隆入腺病毒载体,感染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再利用仙台病毒诱导,产生大量个体化的天然干扰素,应用于患者,能高效发挥其抗肿瘤、抗病毒作用,同时避免了基因工程干扰素产生的副作用。专利技术背景干扰素(Interferon,IFN) 是1957 年Issac 和Linderman在研究病毒间干扰现象时发现的,是一种由病毒感染诱导产生的,具有抗病毒作用的细胞因子[1]。它可以与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诱导产生特异性蛋白质和酶,从而抑制病毒增殖;它可使肿瘤细胞溶解并改变肿瘤细胞表面的标志,使之容易被免疫细胞识认并消灭[2];也能增强B细胞、T细胞活性,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增强机体免疫应答能力[3]。干扰素的受体分布广泛,几乎所有的有核细胞表面都存在,因此干扰素的作用范围非常广泛[4]。根据产生细胞、受体和活性等将干扰素分为I型、Ⅱ型两种类型。Ⅰ型IFN家族主要包括IFN-α、IFN-β,同时包括亚家族成员IFN-κ、IFN-ε、IFN-ω等。Ⅱ型IFN家族只有IFN-γ[5]。Ⅰ型IFN家族位于人染色体9号短臂,一些刺激因素如病毒、细菌和某些化学合成物质等能够刺激淋巴细胞以及体细胞产生Ⅰ型IFN,发挥其抑制病毒复制、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抗原修饰及免疫修饰等生物学作用[6,7]。Ⅱ型IFN位于人12号染色体,除了在免疫缺陷型疾病中发挥作用,也和慢性炎症和自体免疫性疾病有密切联系[8]。按生产途径,将用人血淋巴细胞生产的干扰素称为天然干扰素,用基因重组技术生产的称为重组干扰素。天然干扰素需要培养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用病毒诱导干扰索分泌,然后离心、分离获得上清液,再经过纯化制得。这种方法得到的干扰素具有天然的分子结构和生物活性,但是生成效率较低且成本太高,难以大规模生产[9]。由于天然干扰素在应用中的限制,20世纪70年代起科学家开始探索的基因工程干扰素生产技术,成为目前产业化大规模生产干扰素的方法,并广泛应用于临床[10]。与天然干扰素相比,重组干扰素尽管具有纯度高、生成效率高、成本低等优点,但是仍然存在问题。首先,重组干扰素的疗效较差,例如仅有50%的丙肝患者和10%的黑素瘤患者对其敏感[11]。这是由于干扰素有较严格的种属特异性,外源性的干扰素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导致其疗效降低。其次是副作用的产生,最常见的是发热及流感样综合征[12],这可导致提前终止IFN治疗。研究报道,对一些恶性肿瘤如卡波济肉瘤患者,经IFN治疗产生的副作用比肿瘤对机体的损伤更严重。这也使IFN在临床的应用受到限制[13]。因此,迫切需要寻找一种安全高效获得干扰素的途径,改善和提高干扰素临床应用效果。EB 病毒( Epstein-Barr virus, EBV) 是一种人类γ疱疹病毒,可转化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形成稳定增生的淋巴母样细胞系(LCLs),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14]。EBV感染可以引发单核细胞增多症,EBV与淋巴瘤、鼻咽癌、白血病及胃癌等-->恶性肿瘤的发生也有密切关系。EBV转化的B 淋巴细胞不同程度地表达9个与细胞内病毒潜伏感染有关的病毒蛋白,在这些潜伏蛋白中,膜蛋白1(LMP1)的作用最为重要,是EBV转化B淋巴细胞所必需的,经LMP1转化的淋巴细胞可促进自身增殖[15]。它是一个完整的膜蛋白分子,由胞浆区短N端、跨膜区和胞浆区长C端3个部分组成。胞浆区C端由200个氨基酸组成,其中后155个氨基酸是发生转化功能的基础,前44个氨基酸则维持已转化细胞的生长[16]。LMP1能够诱导EBV潜伏细胞产生大量干扰素,通过激活干扰素调节因子7(IRF-7),LMP1诱导多种IFN亚型的表达,发挥其生物学作用[17]。虽然利用LMP1转化人外周血细胞,经诱导可产生大量天然干扰素。然而,LMP1也是致癌基因,通过TRAF-TRADD信号传递,活化转录因子NF-κB、AP-1和JNK,从而调节细胞增殖和凋亡,达到细胞的恶性转化。我国刘海鹰等对LMP1进行基因改造,去除了LMP1 C末端的2个Nco I位点间的495bp的LMP1致癌性片段,发现其DNA疫苗可以在Balb/c纯系小鼠产生一定的CTL反应[18]。可见去除致癌性片段仍保留了LMP1的转化功能及免疫原性。我们利用病毒载体携带改造的LMP1转染患者自身的外周血B淋巴细胞,经诱导产生大量个体化的天然干扰素。所使用的是目前用于基因转移最常用的腺病毒载体,与其它病毒载体比较而言有许多优点,如安全性与稳定性好,宿主细胞种类广泛,可以感染非复制性细胞等。另外腺病毒载体在肿瘤基因治疗中本身可以作为佐剂,增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19]。仙台病毒(Sendai virus, SeV)是1953 年在日本仙台的一次新生儿肺炎流行中首次分离出的单股负链RNA 病毒,可与其复制过程中形成的正链RNA退火后形成少量的双股RNA,后者再刺激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IFN。目前,常被用作IFN的诱生剂[20]。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个体化的天然干扰素的生成方法。具体的说,是用携带LMP-1突变体的病毒载体转化患者B淋巴细胞,再经诱生剂仙台病毒诱导生成。本专利技术涉及个体化的天然干扰素,具体的说,这种个体化的天然干扰素是来自需要干扰素治疗的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具有天然的分子结构和更强的生物活性,可避免副作用的产生。本专利技术涉及个体化的天然干扰素的大量生成。具体地说,这种大量生成是通过腺病毒介导的LMP-1突变体转化人外周血B淋巴细胞,通过诱生剂仙台病毒诱导产生,其产出效率得到很大提高。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病毒载体是腺病毒载体,携带的基因是改造的LMP1。具体地说,本专利技术通过PCR技术获得LMP-1的全长cDNA,再通过重叠PCR技术去除了LMP1C末端的2个Nco I位点间的495bp的致癌性片段,保留其转化活性,但缺失其致癌性。将缺失突变体插入腺病毒载体中,包装成重组腺病毒。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干扰素诱生剂是仙台病毒,具体地说,是一种单股负链RNA 病毒。有益效果是:能高效发挥其抗肿瘤、抗病毒作用,同时避免了基因工程干扰素产生的副作用。应强调的是,本文下面结合优选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的叙述,上述说明以及-->下列实施例仅是用作举例说明,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范围的限制。也就是说,凡利用LMP-1突变体转化B淋巴细胞,经诱导产生天然干扰素,均在本专利的范围。附图说明图1 是Western blot检测EBV转化不同人外周血B淋巴细胞后IFN-β的表达 。图2 是 ELISA检测EBV转化不同人外周血B淋巴细胞后IFN-α的表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  淋巴细胞的血液采集和分离无菌状态下从人体静脉采集10-100ml外周血,然后将血液注入50ml离心管中,与等量的磷酸盐缓冲生理盐水(PBS)混合均匀。50ml离心管中加入Ficoll-Pague溶液,使其与PBS稀释的血液比率为1:2—1:4。然后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大量生成个体化天然干扰素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用携带EB病毒LMP1突变体的病毒载体转染的B淋巴细胞,经诱生剂诱导后能生成大量天然干扰素。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量生成个体化天然干扰素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用携带EB病毒LMP1突变体的病毒载体转染的B淋巴细胞,经诱生剂诱导后能生成大量天然干扰素。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量生成个体化天然干扰素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天然干扰素是利用EB病毒LMP1的缺失突变体,转染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产生的,具有天然的分子结构和生物活性。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量生成个体化天然干扰素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LMP1突变体是将EB病毒LMP1的C末端的2个Nco I位点间的495bp的LMP1致癌性片段缺失突变,突变后的LMP1保持了其转化B淋巴细胞为淋巴母细胞的能力。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量生成个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东升
申请(专利权)人:许东升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