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崔福植专利>正文

冲击能量吸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6159645 阅读:18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冲击能量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固定于地面上的后面固定部;前面缓冲部,其按照与上述后面固定部间隔一定距离的方式设置,在车辆碰撞时,1次性地吸收冲击能量;第1冲击吸收部,其由多个支架部、至少2个切削体、分离器构成,该多个支架部设置于上述前面缓冲部和上述后面固定部之间,按照在沿轨和导丝移动的同时,将冲击能量切换为切削能量的方式设置,该至少2个切削体设置于上述多个支架部之间,该分离器结合于邻接的上述切削体之间。另外,由于在修补作业时,可仅仅替换前面缓冲部、切削体,故作业容易,具有经济的效果,在呈球状卷绕切削体的同时,吸收冲击能量,由此,具有防止二次事故的情况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冲击能量吸收装置,更具体地说,本专利技术涉及按照可吸收车辆碰撞 造成的冲击的方式构成,为可使传递给驾驶员的冲击最小,可使碰撞车辆的破损最小的 冲击能量吸收装置。
技术介绍
一般,在道路的高速公路出入口(interchange)、桥墩和桥台、隧道和地下车道 的入口、收费处的前面等处的具有车辆的碰撞事故的危险的地点,设置防护墙等的各种 的冲击吸收装置,其在车辆碰撞时缓冲冲击,吸收冲击能量,防止车辆的破损和人体的 生命的危害。在这样的过去的冲击吸收装置中,仅仅混凝土墙体,废轮胎单纯罗列地构成, 在车辆碰撞时,具有不能够充分吸收该冲击缓冲或冲击能量的不利情况。另外,在过去的冲击吸收装置中,在两侧可移动地设置导轨板,在内侧构成伸 缩膨胀的多个蛇纹管等的弹性体,但是,具有下述的危险,即,因碰撞而收缩的弹性体 因弹簧恢复力而膨胀,对碰撞车辆施加2次冲击力,另外,因2次冲击力而反弹的车辆, 有可能造成二次冲撞事故。此外,在过去的冲击吸收装置中,具有由沿轨移动的多个防护板,与安装于各 防护板之间的连杆结构的折叠杆构成的类型,或通过固定于移动的各防护板之间的具有 多个孔的波纹管构成的类型等,但是,其具有装配结构复杂,设置时间长,在生产性、 装配作业性方面,均是非效率的不利情况。还有,作为过去的冲击吸收装置的结构部件的弹性体、折叠杆或波纹管等的规 模大,设置成本高,在车辆碰撞后,在已破损的该结构部件的替换时,具有设置成本的 方面是非效率的不利情况。在此场合,本申请人针对冲击能量吸收装置,重点进行了深入研究,其结果 是,象本专利技术的那样,开发了下述的冲击能量吸收装置,其中,冲击吸收效率高,成本 也低,通过简单的结构,缩短设置和装配的时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冲击能量吸收装置,其 中,冲击吸收效率高,成本也低,结构简单,缩短设置和装配的时间。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冲击能量吸收装置的特征在于其包括固定于地面上的后面固定部;前面缓冲部,其按照与上述后面固定部间隔一定距离的方式设置,在车辆碰撞 时,1次性地吸收冲击能量;第1冲击吸收部,其由多个支架部、至少2个切削体、分离器构成,该多个支架 部设置于上述前面缓冲部和上述后面固定部之间,按照在沿轨和导丝移动的同时,将冲击能量切换为切削能量的方式设置,该至少2个切削体设置于上述多个支架部之间,该分离器结合于邻接的上述切削体之间。另外,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冲击吸收部的上述支架部由槽(channel)、固定结合于上述槽(channel) 底部的两内侧的支承部件构成,在上述支承部件上,按照上述导丝贯通的方式,间隔一 定距离而对称地形成至少2个通孔;上述切削体为中空的管状,在一端部形成至少4个切削槽,另一端部按照与上 述支架部的通孔相对应的方式结合;上述分离器为中空的圆筒体,在外侧面的中心部,与轴向相垂直地形成一定高 度的环状突部,从上述突部到两端部,呈一定曲率的锥状;形成上述切削槽的上述邻接的切削体的一端部分别嵌入上述分离器的两侧。其特征在于上述切削体的另一端部嵌入固定于上述支承部件的通孔中的结合体 的突出架中。最好,还在上述切削体的另一端部,设置在外侧弯曲地形成的爪,上述爪直接 固定于与上述支承部件的通孔相对应的位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支架部还包括增强部件,其将上述槽(channel)和上述支承部件 连接,增强上述槽(channel)和上述支承部件的捆束力。其特征在于上述冲击能量吸收装置还包括第2冲击吸收部,其按照多层重合结 合于上述第1冲击吸收部的支架部上,将冲击能量切换为摩擦力。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冲击吸收部为侧面防护面板,其包括一定长度的滑槽、螺 栓穿过的销孔,重合结合于上述支架部的侧部,按照多层而形成。其特征在于上述侧面防护面板为呈凹凸状弯曲地形成,在凹槽部中具有上述滑 槽和销孔的面板,或板状的面板。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冲击吸收部还包括顶部覆盖面板,其具有一定长度的滑 槽、螺栓穿过的销孔,重合结合于上述支架部的侧顶部,按照多层而形成。其特征在于上述顶部覆盖面板为呈具有一定曲率的圆板状,在两侧面的直线角 处,形成上述滑槽和销孔。其特征在于上述导丝的两端部中的任意的一端部在形成有螺纹的精加工部进行 精加工处理。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切削体的外侧面或内侧面上,还具有沿纵向的多个切削线。其特征在于上述切削体中的形成有切削线的部分的厚度相对地小于上述切削体 的其它的部分的厚度。其特征在于上述多个切削线至少为4个,各自的切削线对应于形成于上述切削 体的一端部的切削槽而延伸。按照本专利技术的冲击能量吸收装置,由于在碰撞后的修补作业时,可仅仅替换前 面缓冲部和切削而呈现球状卷绕的切削体,故具有替换和修补作业容易,作业时间和成 本方面均是经济的效果。此外,在本专利技术的冲击能量吸收装置中,由于在切削体呈球状卷绕的同时,吸 收冲击能量,故具有防止在车辆碰撞后,导致2次事故的情况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冲击能量吸收装置的外观结构立体图;图2为图1的分解立体图;图3为表示图1的内部结合关系的俯视图;图4为表示图1的内部结合关系的侧视图;图5为从图1的前方观看到的剖视图;图6a和图6b分别为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冲击能量吸收装置的第1冲击吸收部的主要部分结合状态的分解立体图和结合图;图7a和图7b分别为本专利技术的冲击能量吸收装置的第1冲击吸收部的主要部分结 合剖视图和动作状态图;图8a和图8b为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冲击能量吸收装置的第1冲击吸收部的切削体的另 一实施方式,表示在切削体上形成切削线的立体图和剖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其内容如下所述。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冲击能量吸收装置的外观结构立体图,图2为图1的分解立体 图,图3为表示图1的内部结合关系的俯视图,图4为表示图1的内部结合关系的侧视 图,图5为从图1的前方观看到的剖视图,图6a和图6b分别为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冲击能量吸 收装置的第1冲击吸收部的主要部分结合状态的分解立体图和结合图,图7a和图7b分别 为本专利技术的冲击能量吸收装置的第1冲击吸收部的主要部分结合剖视图和动作状态图, 图8a和图8b为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冲击能量吸收装置的第1冲击吸收部的切削体的另一实施方 式,表示在切削体上形成切削线的立体图和剖视图。象图1 图7所示的那样,本专利技术的冲击能量吸收装置主要由后面固定部300, 前面缓冲部100,冲击吸收部200构成,其按照可沿预先设置于道路的设置地基的轨50而 滑动的方式设置。后面固定部300通过锚固螺栓牢固地固定于地面上,通过冲击吸收部200,与前 面缓冲部100连接。前面缓冲部100按照与后面固定部300间隔一定距离的方式设置,呈中空的半圆 筒状,以便可一次性地吸收伴随车辆碰撞的冲击能量,两侧的侧面角通过螺栓等的紧固 机构,固定结合于后述的第1冲击吸收部220的前方的第1支架部222的前面。在这里,在前面缓冲部100和上述支架部222之间,介设有固定支承台,由此, 可强化与后述的侧面防护面板240的结合的捆束。冲击吸收部200设置于前面缓冲部100和后面固定部300之间,分为第1冲击吸 收部220和第2冲击吸收部240、250而构成。第1冲击吸收部220设置于前面缓冲部100和后面固定部3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冲击能量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固定于地面上的后面固定部;前面缓冲部,其按照与上述后面固定部间隔一定距离的方式设置,在车辆碰撞时,1次性地吸收冲击能量;第1冲击吸收部,其由多个支架部、至少2个切削体、分离器构成,该多个支架部设置于上述前面缓冲部和上述后面固定部之间,按照在沿轨和导丝移动的同时,将冲击能量切换为切削能量的方式设置,该至少2个切削体设置于上述多个支架部之间,该分离器结合于邻接的上述切削体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福植严在星
申请(专利权)人:崔福植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KR[韩国]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